目錄浙江省高職考語文2019答案 浙江省語文高考試卷 浙江高考語文2019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語文 2019浙江語文高考作文
高中語文合集
1znmI8mJTas01m1m03zCRfQ
1234
簡指正隱介:高中語文優質資料,包括:試題試卷、課件唯廳、清雹教材、、各大名師網校合集。
1、魚豆腐湯中有沒有魚?答案是沒有。前文“母親嗔怪著:‘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開鍋蓋,讓父親看”這里埋下伏筆,與結尾“第二把柴火他就抓著了一個粘粘軟軟的東西,湊到了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呼應。
解釋了魚在煮湯過程中或者之前就已經“從鍋里蹦到了地面。”而對于連六歲的三子都沒吃過魚、兩個哥哥也可能極少嘗過魚的。
對這樣清貧的一家人來說,他們沉浸在享受奢侈美味的憧憬中,”魯莽”地食用著這道菜,把豆腐的鮮味當成魚的鮮味也是可以理解的。豆腐魚湯里沒有魚,也導致了三子完全不記得魚湯具體滋味的一點細節。當然,也和他當時的心情有關。
2、三子上學了嗎?是的。“當他終于能背著書包從村頭墻角中出來,忸怩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這里是逆時序敘述,把后來發生的事直接告訴了讀者,說明三子上學了。
“魚眼里閃著一絲詭異的光”,這篇文章精煉考究、筆觸細膩,作者鋪了那么久酸澀沉重的氛圍,因為,直接說出來,那些久遠的微妙的沉重的東西會變輕。輕得容易讓人誤以為不過如此。既然會這樣,那么索性不說吧。于是采用這樣婉轉的說法。
《一種美味》鞏高峰-正文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里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后下地干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于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兄喊竟然顯得那么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回蕩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聯系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鍋底,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的太干凈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么一句話。
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愿起身。
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愿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悄唯的碗,就那么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托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啟塵培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游手好閑。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
張皇什么呢?魚都在鍋里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里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里捉到魚時他也這么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里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里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里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里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于那鍋魚湯具體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當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后,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當他終于能背著書包從村頭墻角中出來,扭捏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后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么,也不用解釋,地里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茍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都這么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2017年浙江高考兆亮喚語文閱讀理解《一種美味》最后那條魚發出詭異的光是表現作者對光明的向往族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擬人是一種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鍵悄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擬人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擬人化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浙江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資也。(……也)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三.疑問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扮鄭世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借疑問詞“誰”)
四廳肢.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
A.莫我肯顧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
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
例:
A.何功之有哉?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
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C、叢納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于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后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后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如: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高的廟堂)(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如:
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如:
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
A、嘗貽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2)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罰?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后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賓語的省略
(1)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考浙江語文試卷篇閱搭侍李讀理解談哪文章名字:種美味閱讀理解題要求考文章鍋跳魚眼閃著絲詭異光詭異光進行理解讓少考戲稱十寒窗敗給條草魚
作文的三要素,時間,地點和人物,首先你需要做一個草稿,去了解發生的故知遲事在何種環境下有了情感變化。也就是說,你要有計劃的寫故事,從起點寫到終點,中間應該不是一條直線,而應該是條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