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小學語文一年級考試大綱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 小學各年級語文教學大綱 小學語文試卷文檔 小學語文考試大綱
語文考試大綱(2011-12-15 08:31:06)一年級第一學期考試大綱一、考試性質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檢測一年假學生在第一學期中語文學習的合格水平考試。二、考綱根據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浙江省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試用)和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為依據。三、考試范圍和要求(一) 范圍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制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適當延伸到與程度相當的閱讀讀物及報刊。(二) 要求測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應用能力,同時,重視對學生書寫習慣的檢測。四、考試內容(一) 基礎知識及運用念悄絕1、拼音、漢字(1) 認識四線三格,能準確地在四線三格中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掌握標調規(guī)則和音節(jié)的拼寫規(guī)則。(2) 能區(qū)分翹舌音和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3) 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漢字筆畫名稱表P148)和筆順規(guī)則。(4) 能正確書寫100個四會字(生字表二),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注意間架結構。(5) 能認讀400個二會字(生字表一)能口頭組詞。2、詞語(1) 積累文中出現的四會字組成的詞語,能默寫,并能適當加以書面運用。(2) 積累文中出現的二會字組成的詞語,能進行適當的口頭、書面運用。(3) 積累常用的運液反義詞,量詞及疊詞。3、句子(1) 能讀出陳述句和疑問句的不同語氣。(2) 能模仿例句,補充一些簡單的句子。(二) 閱讀1、學習使用句號和問號。2、能閱讀課文段落,并能根據要求找出相關內容。3、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和段落。要求背誦積累的——課文:《畫》、《四季》、《小小竹排畫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靜夜思》、《小小的船》、《陽光》、《影子》、《比尾巴》、《我多想去看看》、《自己去吧》、《雪地里的小畫家》園地:P72《園地二》讀讀背背、P87《園地三》讀讀背背、P100《園地四》讀讀背背(三) 寫話能根據一幅畫的畫面內容寫1-2句話,能根據畫面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四個要素。五、考試方式采用閉卷筆試,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40分鐘。六、試卷結構1、題類及占分比例(1) 基礎知識及運用約占65-75分(2) 閱讀理解約占15-20分(教材內與教材外占分比例1:2)(3) 寫話約占5-10分(4) 卷面書寫3分2、仔姿試題難度占分比例:基本知識與技能試題約占95%,較難的試題約占10%3、試卷成績等級換算參考:優(yōu)秀級:95——100分良好級:70——94分及格級:60——69分 不及格級:0——59分
1956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鄭信塵》主要是學習蘇聯。
擴充知識:
教學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和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yè)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guī)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目標、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從形式上看,教學大綱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說明、本文和附錄。
大綱的說明部分闡述開設本門課程的意義,本門課程教學的目的和目標、任務和指導思想,提出坦型教學內容選編的原則和依據,以及教學內的重點喊禪和教學方法的建議,特別是對教學中困難復雜的部分進行分析,提出建議。
讓學生掌握漢字的各種筆畫、結構和書寫方法。要由易到難的進行滾猜寫字教學。
要教學生學會寫鉛筆字、鋼筆字。學會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和寫字姿勢,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要教學生學習寫毛筆字。學會正確的執(zhí)筆、運筆的方法和寫字姿勢。字要寫得正確、勻稱、干凈。從描紅、仿影到臨帖,逐步培養(yǎng)學生寫毛筆字的能力。
要使學生認識寫字訓練的重要意義,自覺的下功夫練習,養(yǎng)成認真謹慧寫字的習慣。
教師要起示范作用,板書和批語的字要寫得規(guī)范、工整。
在識字教學改革實驗中,要注意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學生寫字,要從入學時抓起,壞習慣養(yǎng)成祥備答了就很難再改了!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學校各門學科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的指導性文件。它體現了國家對各科教材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估教學的重要標準。就小學語文學科來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后頒布了五個教學大綱。它們是:原教育部1956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1963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1978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87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1988年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
上述五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產生盯纖明于建國以后的不同時期,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對于明確學科性質、教學目的要求,指導教材編寫,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今天,將這五個大綱加以比較,研究其利弊得失,既能總結歷史經驗,又能找到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一些規(guī)律,使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和今后的教材編寫及教學工作,建立在更加自覺、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因此,這項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五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折射出每個大綱產生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背景,記載了小學語文教學和改革曲折前進的發(fā)展道路。回顧一下每個大綱產生的背景,了解一下教學大綱如何一步一步演變至今,是理解每個大綱精神實質的重要前提。
在制訂1956年大綱之前,于1952年,教育部曾擬訂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修正草案)》。這是1956年大綱的前身。講大綱,還要從這個課程暫行標準說起。
(一)1952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修正草案)》
新中國成立,我國歷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教育的指導方針是什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我國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yǎng)國家建設人才,要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豎吵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個指導方針是非常正確的。由于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剛剛推倒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思想影響將長期存在,因此,“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首要問題,這不僅是建設祖國的需要,而且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由于建國后立即著手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和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迫切需要各級各類人才,因此,“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以滿足恢復國民經濟和即將到來的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以上是擬訂《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的大背景。
此外,在政治方面,建國不久,開展了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運動,為了配合上述運動,各級學校在1951年廣泛開展了新愛國主義教育。這對當時的學校教育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各科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也有直接的影響。
在教育方面,建國初期有兩件事情和小學語文教學有直接關系。一件是小學“國語”改稱“語文”。對此,當時主持教材工作的葉圣陶先生有個很好的說明:“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成效亦將減損。”(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30頁,教育科學出版社版)葉老的這段話有兩個重要思想:“文本于語”和“‘聽’‘說’‘讀’‘寫’宜并重”。“文本于語”,既指閱讀的“文”本于語,是典范的、讀起來瑯瑯上口的課文;又指寫作的“文”本于語,是規(guī)范的、“我手寫我口”的作文。這對于教材的選文和作文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聽’‘說’‘讀’‘寫’宜并重”,擊中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要害:“忽于聽說”,只抓讀寫。葉老認為,聽、說、讀、寫是四項并重的語文基本功,都應注重訓練;不注意訓練聽、說、讀、寫,訓練的效果也不會好。可惜的是,葉老1949年力主將“國語”改稱“語文”的良苦用心,凱告至今仍未完全理解,仍未在教學中完全得到體現。
另一件是學制改革。小學學制原為六年。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規(guī)定“小學的修業(yè)年限為五年,實行一貫制,取消初、高兩級的分段制。”實行五年一貫制,是為了有利于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它對于推進人民教育事業(yè)、提高我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yǎng)建設事業(yè)需要的人才,無疑是有益的。這個新學制從1952年起,在全國各地有計劃、有重點地推行。但是,由于師資、教材等條件準備不足,各地推行新學制遇到一些困難,政務院指示,從1953年秋季起,新學制暫緩推行。
在上述形勢下,教育部為推行五年一貫制擬定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修正草案)》。這個課程標準,是在批判繼承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在1950年公布供研究討論的《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的基礎上擬訂的。該課程標準的框架是:第一,目標。除了提出閱讀、聽、說、作文、寫字等項目標準,還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具有為祖國效忠、為人民服務的新道德和新思想。”第二,教學大綱。包括閱讀方面、寫話(聽、說、寫作)方面、寫字方面等各個年級應達到的具體標準,以及每周閱讀、寫話、寫字等教學節(jié)數的安排。第三,教學要則。包括教材編選要點和教學方法要點。這個課程標準,除了包括教學大綱應有的內容外,還含有教學計劃的部分內容(如課時安排)。它既是建國初期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又是后來編制教學計劃、制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重要參考資料。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以下是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qū)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和畢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guī)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和輪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 10.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喚棚芹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fā)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