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戴姓歷史名人的簡介20字 戴姓為何稱第一美姓 現代戴姓名人 戴氏名人錄 戴氏出過什么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明陸后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游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茍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愿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铚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拿槐寬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并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于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消亮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云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戴逵(?—396):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
戴淵:東晉人,官至征西將軍。
戴僧靜:東晉人被封為前軍將軍、寧朔將軍。
戴法興(414~465):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戴胄:唐初貞觀朝宰相,謚曰“忠”。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
戴嵩: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此兄,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
戴復古(1167—?):南宋詩人,臺州黃巖(今屬浙江臺州)人。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學家,奉化(今屬浙江)人。
戴良(1317—1383):元代詩人森塌襲,浦江(今屬浙江諸暨)人。
戴進(1388—1462):明初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
戴才,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
戴本孝(1621—1691):清初畫家,休寧(今屬安徽)人。
戴梓(1649~1726) ,衫襲清代火器制造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史學家,桐城(今屬安徽)人,曾任翰林院編修。
戴震(1724—1777):清代學者,思想家,安徽休寧人。
姓戴的名人有戴季陶、戴思恭、戴進、戴復古、戴恩賽、戴均元、戴笠、戴戟、戴震、戴春榜、戴表元、戴運軌、戴叔倫、戴鴻慈、戴克杰、畝空戴名世、戴衢亨、戴梓、戴敦元、戴民權、戴亮儕、戴陳霖、戴法興、戴時宗、戴宗愨、戴煥其、戴鈞衡、戴聯奎、戴侗、戴軼群、戴棣齡等。
1、戴季陶:理論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偉大精神》《同舟共濟歌》《日行一善歌》等。
2、戴思恭:醫學家,繼承丹溪學嘩耐搏說,倡“氣血盛衰論”。代表作品有《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推求師意》二卷及校補《金匱鉤玄》三卷等。
3、戴進:畫家,代表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惠能六代像》等亂祥。
4、戴復古:詩人,江湖詩派領袖。
5、戴恩賽,歷任梧州首任市長、駐巴西公使、財政部粵海關監督等職。
戴姓的歷史名人有戴德、戴逵、戴胄等。
戴逵螞雀是東晉學者、畫家、悶宴早雕塑家。字安道。譙郡_縣(今安徽濉溪)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祥前著有《釋疑論》。
戴胄,唐初貞觀朝宰相,為人忠正鯁直,秉公執法,很有干才,深得太宗賞識。貞觀七年去世,太宗罷朝三日,為之舉哀,并贈其尚書右仆射,追封為道國公。
戴惡、戴德、戴圣、戴胄、戴叔倫等。1、戴惡:春秋時宋國大夫。子姓。戴族。戴氏。魯昭公八年(前534)九月,楚公子棄疾(即后來的楚平王)率師圍攻陳國,惡亦領兵前來與其會合。冬十一月壬午日,遂滅陳。見《左傳》及其晉人杜預注、唐人顏師古《急就章注》等。戴惡是見于可靠文獻的最早的一位戴氏人物。
戴惡、戴德、戴圣、戴胄、戴叔倫等。
1、戴惡:春秋時宋國大夫。子姓。戴族。戴氏。魯昭公八年(前534)九月,楚公子棄疾(即后來的楚平王)率師圍攻陳國,惡亦領兵前來與其會合。冬十一月壬午日,遂滅陳。見《左傳》及其晉人杜預注、唐人顏師雹腔絕古《急就章注》等。圓陸戴惡是見于可靠文獻的最早的一位戴氏人物。
2、戴德:生卒年不詳。字延君。西漢時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據《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
3、戴圣:西漢官員、學者,漢源姿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今本《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
4、戴胄:唐初大臣。字玄胤,謚號忠,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隋末入仕,歸唐為秦王府曹參軍,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數犯顏執法,帝益重之,歷遷尚書左丞、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主選事。貞觀四年參預朝政,諫止帝修復洛陽宮。
5、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