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部編版小學語文文體分類 語文增加了七種文體 常見的12種文體 語文文體特征 高中語文文體分類
說明文(事例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
記敘文(寫人、敘事、寫景)
議論文(對某件事、某個觀點、某種現象等進行議論)
散文(通過記敘某件事或者寫某個人表達抒發自己的情感)
雜文(雜體文章。狹衫渣汪義的雜文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梁橘一種文體。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或仔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愛蓮說是一篇說,說好像相當于雜文)
書信不知道算不算、。
文體是指文章的體裁和風格。
文章的體裁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嫌裂等蔽腔。
文學體裁就包括詩歌(古體詩、新詩)、散文、、戲劇等。
在語文書中遇到的“文體”一詞的含芹并閉義,多是指文章的體裁,記敘文,是記述一件事或人,說明文是用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一. 駢文 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四字、六字句相間,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遷就,文中堆砌詞藻,常影響內容表達。唐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遠動后,駢文逐漸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唐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二.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課本中出現的名篇有唐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清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三. 表 古代奏議的一種,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為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課本中出現的只有一篇,為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師表》。公元277年,諸葛亮準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后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漢, 匡扶漢室的決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等。 四.贈序 古代文人送別時常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增序。后凡是惜別贈與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內容喊則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課本中出現的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文中向來自家鄉的年輕人馬生介紹了自己少時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要珍惜時日,刻苦求學。 五.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都叫“銘”。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課本中有唐劉禹錫的《陋室銘》。還有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頌德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未學)。 六. 雜記 包括兩類: 1.記載風景、瑣事、感想等的一種文體。描寫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記》、《西湖游記》、《桃花源記》等。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由理事掌故、遺文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夢溪筆談》(《以蟲治蟲》)。 七.游記 其實是雜記的一種,把它單列出來,是因為它在雜記中占有比較特殊的位置: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并從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語言生動,記述較為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課文中選用的名篇有北魏酈道元的《三峽》(科學色彩濃),南朝梁武軍的《與朱元思書》(寫景悉嘩、議論),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景、議論),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寫景、抒情),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景、議論、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從而達到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簡單的故事當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課文中選用的寓言故事有《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戰國策》中的《鷸蚌相爭》。 九. 詩歌 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文學體裁就是詩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為《詩經》),后來逐漸演化為三種樣式:詩、詞、曲。 詩、詞、曲的主要區別在于詩要求節奏和講究韻律,詞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去也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但句法比詞更靈活。 詩的最高成就表現在唐代。 從表現形式上看有四言詩,如《詩經》中的《關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國曹操的《觀滄海》;五言詩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鄭陸棚》(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絕)等;七言詩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門山》(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絕),漢語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七絕),杜牧的《赤壁》(七絕),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律),白居易的《 錢塘湖春行 》(七律),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七律),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七絕)等;雜言詩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屬近體詩,其他屬古體詩。 樂府詩指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本是官署名稱),后成為詩體名稱。課文中選用的是《敕勒歌》、《木蘭詩》。 詞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宋朝。課文中選用的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課文中選用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張養好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
按照表達方式分為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種。按照文學碼顫樣式分為詩歌,散文,和戲劇四種。
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童話,寓言以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 以記敘文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說明文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章體載一般分為實用文體和文學文體。
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五種表達:
敘述:是表述時間過程的藝術。
描寫:是展示空間狀貌的藝術。
議論:是談看裂指法的說理藝術。
抒情:是抒發·傾吐的流露宣泄藝肆模配術。
說明: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告知藝術。
五種表達需要熟記,是寫好作文的基本功。
一、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茄豎唯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纖搭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顫培敘事曲折淋漓,長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于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于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quot;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后,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淵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和“五四”現代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神話、歷史、科學和偵探。
1、志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起源于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
用于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
3、傳奇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是元、明、清三代、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話本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后成為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它標志著我國古典的成熟。
(擬話本)
5、章回
我國古代長篇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并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
以揭露社會弊病,并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的總稱。產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義
舊體長篇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戲劇并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于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并稱散體文為古文,后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于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于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臺藝術,是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筑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臺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于同一宮調。套數可用于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