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鐧懼害瀹夊叏楠岃瘉
第一單元
一、積累一批詞語
1、狼藉 差使 賦閑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禍不單行 瑣屑 情郁于中 妥帖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錐之地 背井離鄉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隕落 宿營 騷亂 輕蔑 訕笑
戲弄 呆若木雞 喋喋不休 文質彬彬 鄙視 頑固不化
2、請說出下面橫線的詞語的含義
(1)、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這個小孩,十一二歲光景。(2)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送我去。李平躊躇滿志,熱情高漲。
參考答案(高缺1)境況,表示估計(2)猶豫,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樣子
3、請說出下面加橫線的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1)原來山下模模糊糊地顯出一座城,到處亮著電燈,好像星星。
(2)班長的臉頰抽動著,月牙形的刀傷也像活了似的動起來,嘴里罵道:“龜兒子!咱們闖到什么地方了!”
二、知道一點常識:朱自清楊季羨林
三、學習妙想構思
1、《背影》《永久的悔》都是開篇點題、中間回憶、篇末呼應開頭
2、《鐵騎兵》懸念的設置
3、《蘇珊?安東尼》點面結合、插敘的表達作用
四、積累優美語句,可以是比喻、排比、擬人等句子也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用得好的句子。
五、重溫語段
1、_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_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把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賀敬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那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戚拍辯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1、這兩段文字分別加上小標題。
2、選段三處寫“背影”,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不同,試簡述。
第一處:表現了父親
第二處:表現了兒子
第三處:表現了兒子
3、父親買橘時,為什么穿過鐵道很費事?
4、“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中的混改為“進”或“插”字好嗎?為什么?
5、文中兩次寫到流淚,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第1段主要用等手法來刻畫父親的形象。
7、請用橫線劃出文中重點刻劃父親背影的句子。
8、讀了本文,你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什么感悟?
參考答案:1、浦口送別2、第一處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之情,第二處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依戀之情,第三處表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之情3、因為父親是個胖子,而且“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4、不能,因為“混”表明來來往往的人多,同時表明父親在人群中非常普通。 5、第一次是感動的淚,第二次是傷心之淚6、肖像,動作8、可以從尊老愛幼、親情等來感悟。
(二)“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我整天吃紅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這句話表達了“母親”怎樣的感情?“母親”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嗎?請結合生活實際自己的看法。
2、從選文的第二段中找出說明作者思想歷程的句子,用自己的話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3、古今中外懷念母親、贊美母親的文章數不勝數,請你寫出幾篇文章篇名、作者以及其中的幾句話來。 參考答案:1、會。因為在他看來,未能盡孝是自己一生“永久的悔”,所以作者肝放棄求學而為母盡孝的。不會。這只是作者在母親去世后的想法,實際上,他仍然要求學,可能會多回幾次家看看母親。 母親可能會同意他一直待在自己身邊,能時時看到兒子;也可能不同意,她要兒子讀書,有了出息,改變貧困的生活。(對兒子深深的牽掛和思念。既希望孩子到遠方去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牽掛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邊。2、“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逐漸理解了”“暗暗下了決心,立下了誓言: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母親。”覺得對不起母親,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死后,永遠失去了盡孝的機會。3、如高爾基的《母親》、孟郊的《游子吟》
一 《背影》選段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著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臂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閱讀上面一段文字,完成1-4題。(9分)
1.文中詳寫“父親”買橘往返過程的作用是
。(2分)
2.“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句中的“再”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3.文中“我”的兩次流淚有什么不同?試作簡要分析。(2分)
4.“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面沒人。’”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你從“回頭”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選自2002年江蘇揚州市中考語文試卷)
一 《<背影>選段》答案
1.要點:更突出你愛。(2分)2.不可以刪去。理由要點:沒有“再”,不能傳達出“我”一直目送父親,對父親眷戀不舍的感情。(意思對即可給分2分)3.要點:(1)第一次流淚,是因看見老父艱難買橘后,內心不忍,感動的淚;(2)第二次流淚,是看見父親從自己視野中消失后留戀、傷別的淚。(意思對即可給分,2分)4.要點:(1)從“回頭”這一細節中感受到了深摯的愛。(2)天下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總是無微不至的。〔答出第(1)點得1分;答出第(2)點,視表達情況得1-2分,計3分〕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一、掌握一批字詞
鴻毛 精兵簡政 死得其所 授予 儒家 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一帆風順 煎熬 一隅 諾言 給予 兌現 侈談 崛起 磐石 駭人聽聞 義憤填膺 颶風 心急如焚 蛻變
贖罪 真諦 匿跡 祈禱 不言而喻 心扉 創傷 居高臨下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致知:獲得理性知識。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幫助別人。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推廣延伸到全國各地,流傳千秋萬代。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和現象的科學。它包括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人文科學:即社會科學,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它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文藝學等。 “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也是重要的文學文化常識之一。“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
二、掌握一點文體知識
1、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2、 論據: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3、論證:
(1)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運用典型事例說明論點,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舉自己在大學念書的事例來說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道理。
道理論證:引用經典或名言、諺語等證明論點,如《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來論述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論證:借助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我有一個夢想》中就大量的運用了比喻論證來說明道理,使得論述的道理形象、具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對比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論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從反面論述中國古代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三、理解課文內容
(一)《為人民服務》全文緊緊圍繞著“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進行議論。先指出共產黨、八路軍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隨后,用司馬遷的話說明為人民服務的意義。說為人民服務重于泰山。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最后,又從兩個方面指出怎樣為人民服務。這是議論文的“怎么做”。全文從提出論點,到分析論點,解決論點,一氣呵成。[從紀念張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張思德——為什么要悼念他——怎樣去悼念他]
(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圍繞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中心論點,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順序展開議論,條理清楚,具有極強的邏輯性。
四、重溫閱讀語段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文后各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
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
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
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
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選文論述的中心是( )
A、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B、我們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是不可少的。
2、“學術權威”上加的引號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稱謂
C、表示否定D、表示突出強調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是________籍______裔物理學家,_______獎獲得者。
參考答案1、D 解析:選文第一句話點明了論述的重點,但C項范圍偏大,D項概括更為準確。2、D解析:注意在這里對“學術權威”并沒有否定的意思,引號起著強調的作用。3、丁肇中 美 華 諾貝爾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第六單元小結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讓學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對作家的評價、作品的出處、名言名句等羅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一詞多義
1、 孰:吾孰與徐公美 孰視之
2、胡:以備胡 胡不已乎
3、朝:皆朝于齊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見威王,此所謂戰勝于朝 謗譏于市朝
4、命:夫子何命焉為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5、見:胡不見我于王 于是見公輸盤 見公輸盤 子墨子見王
6、將: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將以攻宋
7、為: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為
天子為動 此為何若人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8、以:將以攻宋 睿以為軍咨祭酒
9、固:其將固可襲而虜 吾義固不
10、于:起于齊 今有人于此
11、之:已而之細柳軍 稱善者久之 介胄之士不
12、軍:軍霸上 上自勞軍 軍中不得驅馳
13、使: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14、美:齊國之美麗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15、說:請說之 公輸盤不悅
16、方:今齊地方千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17、期:期年 期日中
18、上: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
19、善:王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20、入:匈奴大入邊 直馳入
21、說:請說之 公輸盤不說 及郡下,說如此 《愛蓮說》
22、已: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參考答案1、誰、仔細2、匈奴、為什么3、朝見、早晨、朝廷、公共場所4、指教、命令5、引見、召見、會見、拜見6、大將、統領或率領、將要7、替、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被、是、替、制造8、用、派9、本來10、從、在11、到、往,協調音節,的12、駐守、軍隊、軍營13、派遣使臣14、漂亮、認為……美麗15、解釋、高興16、方圓、地方(方位,方向)17、數詞,滿一周;約定18、上等,最好的;寫。19、表示同意的詞,好;擅長20、侵犯、進入21、解釋、說明,通悅、高興,陳述,一種說明文體22、停止,已經
(二)、古今義
1、地方 古: 今: 雖然 古: 今:
2、形貌 古: 今:
3、左右 古: 今:
4、諷 古: 今:
5、窺 古: 今:
6、謗譏 古: 今:
7、先驅 古: 今:
8、傳言 古: 今:
9、無何 古: 今:
10、博士 古: 今:
參考答案:1、古:土地方圓,今:某一區域或空間的某一部分2、古今3、古:侍從,今:左右兩個方面,支配操縱等4、古:委婉勸說,今:諷刺5、古:照,今:從小空或縫隙中偷看6古:公開指出,今:誹謗7、古:先行的衛隊,今:先驅者8、古:傳達命令,今:輾轉流傳的話,9、古:不久,今:沒有什么10、古: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職的名稱,今:最高學位的名稱11、古:今:
(三)詞類活用
美 形容詞意動用法,意義是“認為……美麗”;如:吾妻之美我者
聞 動詞使動用法,意義是“使……聽到”;如:聞寡人之耳者
服 名詞用作動詞,意義是“穿戴”;如:朝服衣冠
銳 形容詞使動用法,意義是“使……鋒利”;如:銳兵刃
少、眾 形容詞用作名詞,意義是“少數人”“多數人”
(四)通假字:1)軍士吏被甲 通 ,意思是 。
2)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通 ,意思是 。
3)可得而犯邪 通 ,意思是 。
4)公輸盤不說 通 ,意思是 。
5)子墨子九距之 通 ,意思是 。
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 ,意思是 。
7)公輸盤詘 通 ,意思是 。
參考答案1、被通披,穿2、式通軾,車前的橫木3、邪通耶,語氣詞,相當于“啊”4、說通悅,高興5、距通拒,抗拒6、圉通御,抵擋7、詘通屈,折服8、
(五)翻譯下列句式
吾與徐公孰美宋?
何罪之有?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可得而犯邪?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非復吳下阿蒙!
天子為動
(六)、典故或現在還在用的詞語
門庭若市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聞雞起舞
涉獵
自相魚肉
望風響應
二、名句填空
1、《采薇》一詩中直抒胸臆,表現守衛士兵痛定思痛時無限悲傷的句子是
2、《十五從軍征》中寫出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時家鄉凄涼破敗景象的句子是
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從軍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是
3、《送別》一詩中反襯出征人歸期難料的詩句是
4、《清平樂 村居》一詞中表現無限童趣的句子的是
描繪出江南的田園風光的是
5、《朝天子 詠喇叭》一曲中比喻民窮財盡、家破人亡的句子是
三、閱讀語段
(一)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1)銳兵刃( )(2)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3)天子為動( )(4)改容式車( )
(5)已而之細柳軍 (6)不聞聞天子之詔 (7)介胄之士不
(8)稱善者久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句子。
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3、簡述漢文帝稱亞夫為“真將軍”的原因。
1.給加點字注音(1分)
①軍士吏被甲()②彀弓弩()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六題任選四題;4分)
①已而之細柳軍之:
②天子且至且:
③軍中聞將軍令 聞:
④乃使使持節詔將軍使:
⑤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居無何:
⑥使人稱謝。謝:
3.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每題2分,4分)
①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②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4.文中劃線句子寫霸上及棘門軍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5.本段表現了周亞夫怎樣的性格特點?請作簡要說明。(3分)
答:
。
6.從描寫角度看,本段刻畫周亞夫的形象以描寫為主。請寫出正面描寫的句子。(3分)
答:
。
7.我們現在強調要張揚個性,但文中周亞夫的“軍士”卻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強調了共性,似乎束縛了個性的發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答:
參考答案:1.pī gòu
2.①到 ②將 ③聽從 ④派 ⑤不久、過一會兒
⑥告知
3.略
4.對比,突出周亞夫治軍嚴謹有方:
5.嚴謹、恪守職責、剛正不阿等
6.側面正面描寫: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7.不矛盾,張揚個性指的是個體,培養的是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周亞夫的部隊是一個集體,集體就需要有紀律來約束,否則將一事無成,此處再張揚個性就會嚴重影響部隊的戰斗力,所以個性指個體,共性指集體,二者角度不一樣,不存在矛盾。
公 輸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1.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說:公輸盤不說 秦王不說
B.有:北方有侮臣者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東坡現右足
D.子:愿借子殺之 天子之怒
2.選出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以:將以攻宋 以牒為城
B.之: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 不足于民
D.而:宋無罪而攻之 知而不爭
3.解釋下面加的詞語。
①吾義固不( ) ②不可謂仁( )
③不可謂智 ( ) ④知而不爭( )
4.翻譯了面的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5.這幾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寫方式是:
6.概括這幾段文字的大意。
參考答案1.A 2.B 3.①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對人親善、友愛 ③稱為 ④勸阻、勸諫 4.①宋國有什么罪 ②堅持道義不殺少數人卻去殺害眾多的人,不能稱為明白事理 5.對話描寫 6.墨子巧言說服公輸盤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寫出其本字并釋義。
①公輸盤不說。
通假字:( ) 本字( ) 釋義( )
②子墨子九距之。
通假字:( ) 本字( ) 釋義( )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假字:( ) 本字( ) 釋義( )
④公輸盤詘,而曰:……
通假字:( ) 本字( ) 釋義( )
2、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①吾義固不。( )
②然,胡不已乎?( )
③胡不見我于王?( )
④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
⑤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
⑥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殺臣,不能絕也。
②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
③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參考答案1、①說 悅 高興 ②距 拒 抗拒 ③圉 御 防御 ④詘 屈 折服
2、①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為什么 停止 ③引見 ④粗布衣服 ⑤破 車 ⑥木片
3、①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
②楚國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發動戰爭)殺死不足的人民而爭奪多余的土地,不能說是智。
③先生墨子知識了這件事,從魯國動身。
19、C(3分)
20、①遲、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共4分,每個1分)
21、(1)年少而學,(就)如同初升的太陽。(2)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嗎?(6分,每處3分,大意相近即可)
22、年紀大;事務多。(2分,每處各1分,意思正確即可)
23、從熱愛學習、珍惜時間、善于引導、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等方面闡述均可。(3分,語意明確、句子通順、所答內容與文段有關即可)
(二)于是入朝見威王……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時時而間進(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
2、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今齊地方千里B、能面刺人之過者C、王之蔽甚矣D、能謗譏于市朝
3、翻譯下列語句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4、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是
5、鄒忌是用什么方式來規勸齊王納諫?可見他具有怎樣的性格?
6、齊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納諫的?取得怎樣的效果?
(三)鄒忌修八尺有余,而
四、自行歸納出各篇文章的作者及對他的評價和主要的作品等。
(二)細柳營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芝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
初二上學期語文期末復習資嘩巧料(人教版)
字、詞篇
第一單元
銳不可當(dāng) 業已(yǐ) 綏(suí)靖(jìng) 閿(wén)鄉 聿(yù) 鄂(è) 豫(yù)
阻遏(è)瘧子(yàozi) 寒噤(jìn) 躥(cuān) 仄(zè)歪(wāi) 張皇(huáng)失措 尖利
能耐 央告 轉彎抹角 月明風清 拂(fú)曉 瓦礫(lì) 地窖(jiào) 鞠(jū)躬(gōng)
顫(chàn)巍巍(wēi) 篋(qiè) 贓物 制裁 蕩然無存 納粹(cuì) 肅穆 荒謬(miù) 健忘
第二單元
謀(móu)死 鼴(yǎn)鼠 切切(qiè)察察(chá) 絮(xù)說 順順流流 辟(pì)頭 萇(cháng) 浯(wú) 震悚(sǒng) 干戚 圖贊 懿(yì) 皋(gāo) 駭(hài) 擄(lǔ) 瘡(chuāng)疤(bā)
詰(jié)問 渴慕(mù) 疏懶 霹(pī)靂(lì) 孤孀(shuāng) 差(chāi)使 狼籍 簌簌(sù) 典質 慘淡 賦閑 勾留 迂(yū) 蹣宴蘆基(pán)跚(shān) 拭(shì)擦 頹(tuí)唐 觸目傷懷
瑣屑 情郁(yù)于中 大去 交卸(xiè) 凹凼(dàng) 尷(gān)尬 (gà) 煩躁 微不足道
大庭廣眾 楊絳(jiàng) 塌(tā)敗 默存 傴(yǔ) 翳(yì) 滯(zhì)笨 愧(kuì)怍(zuò)
攥(zuàn) 荒僻(pì) 取締(dì) 骷髏 克扣 接濟(jì) 唏(xī)噓(xū) 稀罕 噩(è)耗 呵斥 焦灼(zhuó) 伎(jì)倆(liǎng) 顛(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 文縐縐(zhōu)
長途跋涉 窮愁潦倒 風塵苦旅 雞零狗碎 低眉順眼 連聲諾諾 生死禍福
八年級(下)古詩文默寫
1、“欲為圣明除弊事,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莫道不消魂, , 。” (李清照《醉花陰》)
3、“ ,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雁門太守行》)
4、“ ,愁云慘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蟬則千轉無窮, 。” (吳均《與朱元思書》)
6、《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歷來為人們傳誦的兩句是: , 。
7、《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寓情于景是詩句是: ,
8、《別云間》中深刻的表現出詩人內心深處亡國之痛十分深沉的詩句是:
“ , !”
9、《水調歌頭》中詩句“ , , 。”到出了世間萬事萬物不可能永遠完美、團圓,人生有晌謹聚也有散的自然規律,富含人生哲理。《水調歌頭》中道盡了千載離人心愿的詞句是: ,
10、人們常引用韓愈《馬說》中的句子:“ , 。 ,
。”來說明:人才需要有人來發現和培養,發現人才的人很重要,比人才更難得。《馬說》中闡明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馬說》中寫千里馬的屈辱至死的句子是:“ , 。”
《馬說》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 。”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揭示作者寫作意圖的句子是: ,
12、《陳涉世家》寫陳涉年輕時的遠大抱負的句子是:“ 。”
《陳涉世家》中表現陳涉對封建貴族制度不滿的句子是:“ !”
13、生活中,許多人(比如優秀的人民教師)有極強的奉獻精神,我們常用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 , 。”來稱贊他們。
1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的千古名句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寓情于景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
15、《天凈沙.秋思》中表現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詩句是:“ 。”
16、《雁門太守行》中表達欲報效朝廷的詩句是: ,
17、《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的主旨句是:“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中,“聚”和“怒”分別從 覺和 覺兩個方面寫出了潼關地勢的 。
附:文中出現的要求記誦的名句
1、“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3.《氣候的威力》)
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鄧家先》)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22.《核舟記》)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語文書221頁)
文言文復習題
一. 古詩文填空。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內心的憤懣不平的詩句是 , ;詩中運用典故的詩句是
, ;詩中有一聯是千古名句,現在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兩句是 , 。
2.《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詩句是 , 。
3.《過零丁洋》中,概括寫出詩人被捕前的全部經歷的詩句是 ,
;寫出國家和個人的境遇的詩句是 , ;概括寫出兩次抗元,遭受失敗后的的心情的詩句是 , ;表現詩人誓死報國,表現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與堅貞的民族氣節的詩句是
, 。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直接寫明月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此事古難全”中的“此事”指
, ;寫出詞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暗示潼關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句子是 , ,
;寫曲人駐遠望、感慨橫生的詩句是 , ;曲中的主旨句是 。
6.《飲酒》中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迷惘的詩句是 , ;詩中體現作者愛菊的名句是 , ;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 , 。
7.《行路難》中,表明詩人的政治出路全初權貴堵塞的詩句是 ,
;暗用典故的詩句是 , ;表達詩人終將沖出苦悶,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一天會實現的情懷的詩句是 ,
。
8.《茅屋這秋風所破歌》中,寫出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的句子是 ,
;表現作者無私奉獻精神的語句是 , 。
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從視覺角度,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詩句是
, ;寫北方過地風狂風早的詩句是 , ;以春花喻冬雪的詩句是 , ;寫沙漠冰封、愁云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 , ;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 。
10.《己亥雜詩》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輩革命家鞠躬盡瘁精神的詩句是 ,
。
11.《小石潭記》中,能夠反映作者心境感傷的句子是 。
12.《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 ;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喜的兩個四字句是 ;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悲的兩個四字句是 ;文中動靜結合,描寫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表現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是 ;敘述騰子京政績的句子是 ;文中“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與“退”分別指 。
初二文言文專題訓練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 )凈,天山共色。從( )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 ),千丈見底,游于魚碎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擊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 )天者,望峰息心;經綸( )事物者,窺谷忘反( )。橫柯( )上蔽,在晝尤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解釋段中加橫線的詞。
2.理解填空。
(1)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了 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 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三峽》一文中哪句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6.翻譯句子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物者,窺谷忘反。
(5)橫柯上蔽,在晝尤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6)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0、關于本文抒發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有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D.作者為了功名利祿極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送東陽馬生序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③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④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在閱讀段中,找出切身體會的句子。
4、作者求學的艱苦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5、作者寫富家子弟衣飾華美,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6、文中極敘作者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和刻苦,用意何在?
7、結合課文,現代中學生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 解釋下列詞語
增: 制: 屬: 勝:
際涯: 暉: 大觀: 騷人:
2、翻譯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3、重修岳陽樓的緣由是(原文句子回答) 。
4、“前人之述備矣”一句的“前人之述”具體指的是 。
5、作者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很簡略,其原因是(用原文的話回答)
。
6、“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釋下列詞語
若夫: 開: 排空: 薄:
景: 驚: 何極: 把:
2、翻譯以下句子
1)日星隱曜,山岳潛行。
2)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4)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3、這兩段文字描寫了“遷客搔人”的“覽物之情”,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簡要回答:
1)第一段所覽之物的特征是 ,抒發的感情是 ;
2)第二段所覽之物的特征是 ,抒發的感情是 。
4、這兩段文字構成了鮮明的 ,其作用是
5、這兩段文字寫“遷客搔人”在岳陽樓上 “覽物之情”因景而異的原因是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 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求 : 為 : 居: 是:
然則: 先: 微: 歸:
2、 翻譯文中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微斯人,吾誰與歸?
3、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并指出文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4、文段中的“進”和“退”分別指 和
5、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的話回答)
6、文段所用的修辭方法有 。
醉翁亭記
1、 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蔚然:( ) 翼然( )
暝( ) 佳木秀( )
翼然臨于泉上( ) 傴僂提攜( ) 臨溪而漁( )
雜然而前陳者( ) 宴酣之樂( ) 觥籌交錯( ) 弈者勝( ) 樹林陰翳 ( ) 已而( )
2、 翻譯下列句子。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3、在第一段劃橫線處按原文填上句子,從這句話中概括出一個成語,它的含義是什么?
4、第(2)段從哪些方面描繪醉翁亭的自然景色?
5、“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同《岳陽樓記》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一句在寫景上有兩點相同,一是從時間早晚變化寫,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5、文中“傴僂提攜”所指的是兩種人是 ,
《桃花源記》中則是用“ ”來指代。
6、結尾部分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這表現了作者什么政治理想?
小石潭記
1、 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尤: 可: 佁然: 翕忽:
邃: 俶爾:
2、 翻譯句子。
(1)潭中魚可百許頭: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 第一段從哪幾個方面寫小石潭的特點?
4、第二段作者寫潭水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方法?
5、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點?
6、從聽水聲“心之樂”,見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到坐潭上而覺“凄神寒骨,悄 幽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7、對第二話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段話雖然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寫出了水的清澈。
B、作者寫魚先描繪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雖只寫動態,但描繪精細,呈現出一幅幅特寫鏡頭。
C、末句把自己的喜悅心情跟魚兒結合起來寫,情景交融,意趣盎然。
D、這段話只用了40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和游魚的美景。
五柳先生傳
2、 翻下列句子。
(1)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3)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三、閱讀回答:
1、 文中哪句話說明五柳先生是一位真正的隱士?
2、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3、 贊中的哪句話與傳文中的“不慕榮利”相照應?
4、 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課外閱讀所知,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 )有名馬,祗( )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櫪之間,不以( )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 )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馬也,雖( )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 )而臨( )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 )真無馬邪?其( )真不知馬也。
1、 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2、 翻譯下列句子。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從文中找出四個通假子并釋義。
通 ,解作 通 ,解作
通 ,解作 通 ,解作
4、 原文句子回答問題。
(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 (4)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5)全文的主旨句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
“千里馬”指 ; “伯樂”指 ;
“食馬者”
6、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話: 。
7、 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才華最需要的是什么?
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 下聯:
答案
《與朱元詩書》
答案
1、俱:全、都 從:隨著 縹碧:青白色 奔:飛奔的馬
軒:高 邈:遠 戾:至 經綸:籌劃 反:同返,返回
柯:樹木的枝干
2、(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清、深、急;高、多、寒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物者,窺谷忘反。抒寫了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5、由總到分
6、略
<<送東陽馬生序》
1、 略 2、略
3、 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4、 態度和行動
5、 對比。更突出了自己雖然衣、食、住與同舍生相比甚遠,但仍自得其樂,因為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這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6、 目的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
7、 略
《岳陽樓記》
一、 1、2略
3、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4、唐賢今人詩賦 5、前人之述備矣
6、領起下文,由景入情
二、 1、2略
3、陰暗凄涼;悲;晴朗美麗;喜
4、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5、以物喜,以己悲
三、 1、2略
3、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 議論、抒情
4、居廟堂之高 處江湖之遠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6、設問、對偶、引用、反問
《翁亭記》
1、靠近 腰背彎曲 擺開 盡興地喝酒 酒杯 下棋 遮蓋
2、翻譯(略)
3、環滁皆山也 由遠到近
4、老人和小孩 黃發垂髫
5、春天:野芳發而幽香 夏天:佳木秀而繁陰 秋天:風霜高潔 冬天:水落石出
6、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
7、五柳先生在飲酒中自得其樂,忘懷得失;而醉翁則是借山水游樂之樂,與民同樂。
〈〈小石潭記〉〉
1、 略 2、略
3、四個方面:(1)水特別清澈;(2)以整塊的石頭為底;(3)潭岸巖石形狀各異;(4)岸邊綠樹翠蔓極其茂盛,秀麗多姿。
4、 寫出了潭水清澈的特點。由魚若“空游無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魚在水中的活動襯托出來。
5、 曲曲折折,被兩岸的地勢和草木遮擋掩映,時隱時現。
6、 聽到悅耳的水聲,看到美麗的小石潭,欣賞著美麗的魚兒,作者感到快樂,暫時忘掉了煩惱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靜又使他感到凄涼難耐。這說明游山玩水并不能真正沖淡作者因仕途坎坷,屢遭貶適而造成的抑郁憂傷之情。
〈〈柳先生傳〉〉
1、 2略
2、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3、 讀書、嗜酒、寫文章
4、 不汲汲于富貴
<<馬說>>
1、2、3略
4、(1)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千里馬”指 人才; “伯樂”指 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
“食馬者” 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
6、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7、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意思對即可)
8、有志可成萬里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