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性學習?多角度和有梯度,即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緊扣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逐步由基礎性向拓展性和探究性方向發展.特別強調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對學習問題的拓展與探究。那么,歷史研究性學習?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研究性學習是近年來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得到了中學教育界的熱烈響應,也很受中學生的歡迎。目前,就我們學校而言,歷史研究性學習主要是采用這樣一條途徑: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取歷史長河某一片段,某一現象或現實生活某一情境作為研究對象組成一個研究性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資料搜集、整理,最后得出研究成果。通過以往多次的實踐,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根據我們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指導經驗,覺得選題是關鍵,教師在指導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5997386.htm
話題的現實性原則
對于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往往有這樣的錯覺,以為研究中國史必要講皇帝,研究世界史必茄燃要講兩次世界大戰。這雖然與高中歷史教材編排有關,,但關鍵還在于教師對研究課題的缺乏指導。其實,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內容很多,不一定非要教材十分強調的東西。我們主張的“現實性”包括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我們完全可以遵循這樣一種思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這種事物或現象的歷史、出現的原因及演變”――“這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態勢”。
中學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于開放的情境之中,用類似于史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探索,以培養能力和態度的學習活動。傳統的接受性學習,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以傳授為方式。這種學習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要。信息時代要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采用以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我們認為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形成自覺的、習慣性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具有歷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場觀點、方式方法的屬性。因此,我們圍繞歷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制定了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即圍繞獲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場、觀點及其方法和能力,表達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等制定了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目標。
一、獲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標
1.能夠獲取不同形式的史料文字、文物、圖片、音像、民俗、口傳等
2.能從多渠道獲得史料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遺址、當事人、互聯網等
3.能按時空坐標整理史料
4.能按史料特性整理史料數據表格、圖像歸類、文義邏輯等
二、研究史料目標
1.識記史料、鑒別史料的能力
2.詮釋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3.獲取史料信息、評價史料的能力
4.應用史料、得出結論的能力
三、掌握史學理論目標(最主要者)
1.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的能力
2.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的能力
3.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能力
4.運用個別與悔清一般關系的能力
四、表述研究成果目標
1.口語表達能力
2.文字表達能力
3.模擬表達能力
4.電子動畫表達能力
在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其過程和情感方面還有目標要求。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歷史教育囿于課堂的狹小圈子,相對封閉;師生關系是單向地、直線地發生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貫徹。這些都制約著歷史教育功能的發揮,束縛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青島市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這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數州育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對歷史學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難度。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及近的發展規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相悖,學生學習歷史,遠不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依靠解題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樹立持之以恒鉆研的興趣。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只有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薯友蔽入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網絡改變了世界的界限,它不僅能進行歷史現象的模擬和仿真,還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合作,為人類知識學習帶來許多有益的幫助。同時,這也迫使我們思考和急于解決以下一些實際問題:即學科教師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網絡環境與歷史學科研究含高物性學習活動如何有效結合,才能促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征
網絡環境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一種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同時鼓勵在學習過程中交流與協作。與分科課程比較,網絡環境下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網絡環境的交互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一項學生自愿選擇或自愿結合參加的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上,可以根據學生、學校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活動項目。學生將參與活動的設計、準備、安排和組織,整個活動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學生在自學、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種挫折,經受各種考驗,培養獨立性、自覺性、創造性及各種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獨立從事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類文化思畝掘想的兩大豐碑、兩大奇觀。它們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沿著各自生存空間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心靈寫照,它們是人類生活中兩種不同生活形態的行為準則和心理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國是一個東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國家,主要是屬于內陸性質的國家。生存在中國大地的民眾主要是靠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養活,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小農經濟生活,即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由于這種小農生活是在一種封閉狀態的土地上生活,這給中國民眾造就出一種易于自滿自足的心理狀態,缺乏開拓意識。
(2)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基本上是在一種大一統的狀態中進行的,這使得人們的思想缺乏變革意識,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辦事就行了。
西方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西方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大多數是靠海國家(如英國就是個島國),因而西方民眾其生存土壤極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這就使得他們的社會生產結構不是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結構,而是不斷地向外擴張的商業經濟式的生產結構,這就造成了他們不易滿足、勇于開拓的心理狀態。(2)西方各國是由統一的歐洲帝國分裂而成的,西方各國的歷史猶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它們發展了各自的歷史,又相互吸收,這樣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變革意識,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辦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這種變革意識的結果。
以上就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全部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