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咸陽歷史事件及人物故事 陜西咸陽歷史文化 咸陽市的來歷簡介 陜西咸陽好不好 咸陽幾朝古都歷史
名字由來很簡單,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咸陽仿滾正是地處九驄山之南,渭源薯河之北,而咸字在古代是都的意思(現在也有這個意思,如“老少咸宜”)兩面都是陽自然是咸陽了雹大者。
歷史沿革
周稱程伯國,后改名畢郢,再改岐周。春秋時稱渭陽。秦為咸陽。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為渭城。晉時設置靈武縣。后趙時更名石安縣。
前秦時,將漢劉邦的陵邑——長陵邑改為咸陽郡,并轄靈武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陵墓——順陵在此,改為赤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為次畿。五代、宋、金皆稱咸陽。元初,一度將咸陽并入興平,不久又恢復咸陽縣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現在秦都區所在地。明、清均稱咸陽,屬西安府管轄。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府設道,咸陽歸關中道管轄,不久廢道直屬陜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屬咸陽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咸陽縣解放,歸咸陽行政專員公署。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將咸陽縣的城區建為咸陽市,郊區仍歸咸陽縣管轄,市、縣并列。一九五三年咸陽市、咸陽縣直屬陜西省政府領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將咸陽縣并入咸陽市。一九六一年一月曾將興平、周至、彬縣劃歸咸陽市管轄。一九六一年十月復置咸陽專署,四縣劃出,咸陽市仍歸咸陽專署。一九六六年七月改屬西安市。一九七一年十月咸陽市復屬咸陽地區。一宏御九八四年五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市后,原咸陽市易名秦都區。
[編輯本段]
氣候環境
咸陽市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干濕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利于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溫度9.0—13.2攝氏度,全年太陽輻射 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計光照時數平均為2017.2—2346.9小時,六、七、八三個月的日照時數約占全年的32%,對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長發育很有利。自然資源豐富 。有煤炭、石灰石、陶土、鐵礦石、大理慶絕散石、油頁巖及石油、礦泉水、地熱水等礦產資源。煤炭探明儲量120億噸,原煤生產能力300多萬噸,是陜西的第二大煤田,為國家后備能源基地。石灰石儲量5000億噸,正待大規模開發。地熱面積達800平方公里。境內有涇河、渭河、灃河、黑河、泔河等八條河流,地表水徑流量7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70多億立方米,城市供水充足。經濟譽氏作物種類多、分布廣,其中沙棘、黃芪、山楂等野生植物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說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于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梁啟”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于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后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喊羨封于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后,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橡滲如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跡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游區,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筑,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咸陽
咸陽歷史咸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至今已有2350多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素以“秦都”、“帝陵”、“明城”聞名于世,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渭河、涇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4干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中華民族農業的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稿,“務耕農種、行地宜”,并“自漆沮(現漆水河)渡渭取材用”。至今武功縣仍有“教稼臺”遺址。位于秦都區西南的尹家村遺址,是陜西省最大的新石器碰培時代原始村落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還有下孟村、黃山宮、楊杜村、上陸陌、王燒臺等多處。 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始遷都于此,因“地處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中間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至秦末,咸陽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達144年。從西漢、新莽、鎮蔽西晉、前趙、前秦、后御吵州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一直為長安門戶、京畿要地。明清以來,這里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封建制度確立后,咸陽一度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網——直道和馳道。同時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咸陽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民風古樸,民俗獨特,民風、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間社火、皮影、剪紙、刺繡、草編和琉璃工藝技術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睞。尤其是各種民間工藝品,都著力刻畫了咸陽人的形象,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是黃土高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透過這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藝術品,不難看出,咸陽人淳樸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氣。咸陽北部山區剪紙,風格古樸淳厚,南部平原區剪紙線條流暢多變,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旬邑剪紙大師庫淑瀾的作品,造型粗獷簡潔,構圖飽滿,表現了勞動人民質樸淳厚的思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咸陽民間刺繡品種浩繁,是實用性、裝飾性、藝術性融為一體的手工藝品,它的特點是色彩鮮艷,構圖多變,針腳細膩,氣韻流暢。陜西素有“中國影戲發源地”之稱。咸陽皮影,是用牛皮、驢皮剪刻雕鏤繪而成的民間工藝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強烈的夸張性和濃厚的裝飾性。配以音樂、唱腔、動作即可演出,叫皮影戲,或燈影戲。咸陽皮影集關中各路皮影之長,造形大,神態生動,雕刻精細,色彩豐富
咸陽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風景秀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氣候屬暖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冬冷夏熱,雨熱同季。地處陜西關中平原腹地的咸陽,有著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孝巖差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咸陽市渭陽中路6號,郵政編碼:712000,電話區號:029.
咸陽市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既在九嵕山南, 又在渭水以北,山南叫陽,水北也叫陽,山水俱陽,故名咸陽。咸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南北長1 45千米,東西最寬106千米,面積1 0119平方千米。轄秦都、渭城2個區,興平市一市,旬邑、武功、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淳化10個縣,共有216個鄉鎮,8個街道辦事處,3843個行政村,163個居委會。人口504萬人。
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形,表現為三個單元:一是南部渭河、涇河平原,約占總面積1/5;二是中部臺塬區,也約占總面積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3/5。境內大小11條土石山嶺,集中在北部。市區海拔378—421米。東北部的石門山海拔為1885.3米,為全市最高點。全市最低處在東南部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內山脈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嶺余脈的馬欄山、石門山,中部嵯峨山、筆架山、九峻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氣候:因地形特征,又分為兩個具有明顯差異的氣候區:南部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巧皮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溝壑區,氣候稍寒,冬春略長,年平均氣溫不足1 0℃,無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遞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連綿,久陰不晴。
河流:涇河從西北入境,向東南流出注入渭河。渭河自西向東沿南界流過,形成“人”型水系。其大大小小的河溝,像毛細血管一樣,分別注入涇渭兩條動脈。
礦藏:主要有煤、鐵,石灰石、陶土、鐵礦石、大理石等1 6種。市區北部屬渭北“黑腰帶”的一部分,煤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為陜西第二大煤田。中部石灰石儲量40億立方米。
經濟: 有耕地41.54萬公頃,是陜西主要糧、棉生產基地,全市有9個省級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和6個國家級優質商品糧基地縣,人均產糧居陜西之首,每年提供商品糧5億多公斤。多種經營已形成以棉花,蘋果、烤煙、蔬菜、籠養雞、生豬等產品為主的1 5個商品基地。尤其是“紅富士” 蘋果等新品種多次獲國家和省優質果品獎。大力發展禮泉短富、皇家嘎拉、美國8號等優質品種。美國紅地球葡萄已在涇陽、三原、禮泉、永棗悄壽建立了200公頃開發示范園。境內動物以家畜家禽為主,是關中驢、秦川牛的主要產地,奶山羊發展較快,已成為陜西奶山羊基地之一。天然次生林5萬公頃,優勢樹種有遼東櫟,山楊,白樺、油松等,林木總蓄積量為456.5萬立方米。11.5萬公頃草場。中草藥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品種達626種。野生動物資源有鳥類14目、30科、140余種。
咸陽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已形成紡織、電子、煤炭、石油化工、機械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紡織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棉紡、毛紡、化纖、印染、服裝、紡織機械及紡織科研門類齊全、相互配套的完整體系,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其年產值占全省紡織業的I/3。電子工業已成為實力較強、技術裝備水平較高的新興產業,全國最大的彩管廠陜西彩色顯像管總廠等13家大中型電子企業集中于市區西郊,其年產值占全省電子工業的近一半。秦都已被人們譽為“紡織電子城”。咸陽市已成為陜西最大的果品生產加工基地,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電子工業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醫藥保健基地、紡織工業基地。
交通: 隴海鐵路貫通東西,咸(陽)銅(川)、西(安)韓(城)鐵路與隴海線在此交匯;西(安)蘭(州)、211國道、咸(陽)宋(家川)、西(安)寶(雞)、西(安)銅(川)等公路干線四通八達,縣縣、鄉鄉實現了油路化。已建成的西安至天水、西安至銅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幾千年的“咸陽古渡”已被橫跨渭河的鐵路和公路大橋代替。國內第四大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有國際、國內航線80多條。
名勝古跡: 全市文物景點5000多處,國家級文物12處,省級73處。乾陵舉世聞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夫婦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漢武帝墓)、陽陵(漢景帝墓)等27座帝王陵墓和256座陪葬墓,形成綿延百里、蔚為壯觀的帝王陵墓群。還有鄭國渠渠首遺址、彬縣大佛寺、唐昭仁寺大殿、楊貴妃墓等。咸陽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咸陽主要旅游景點:乾陵 ·沙河古橋風情園 ·咸陽博物館 ·渭濱公園 ·茂陵博物館·楊貴妃墓 ·大地原點 ·三原城隍廟 ·昭陵 ·五陵原·后稽教稼臺 ·鄭國渠 ·北杜鐵塔 ·崇文塔 ·長陵 ·咸陽石門山 ·彬縣大佛寺石窟 ·開元古塔 ·懿德太子墓 ·彬縣大佛寺 ·昭仁寺 ·甘泉宮遺址 ·爺臺山 ·永泰公主墓 ·黃土民俗村 ·鳳凰廣場 ·漢陽陵 ·乾陵博物館 ·中華廣場 ·唐家大院 ·咸陽湖
周稱程伯國,后改名畢郢,再改岐周。春秋時稱渭陽。秦為咸陽。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為渭城。晉時設置靈武縣。后趙時更名石安縣。
前秦時,將漢劉邦的陵邑——長陵邑改為咸陽郡,并轄靈武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陵墓——順陵在此,改為赤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為次畿。五代、宋、金皆稱咸陽。元初,一度將咸陽并入興平,不久又恢復咸陽縣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現在秦都區所在地。明、清均稱咸陽,屬西安府管轄。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府設道,咸陽歸關中道管轄,不久廢道直屬陜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屬咸陽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咸陽縣解放,歸咸陽行政專員公署。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將咸陽縣的城區建為咸陽市,郊區仍歸咸陽縣管轄,市、縣并列。一九五三年咸陽市、咸陽縣直屬陜西省政府領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將咸陽縣并入咸陽市。一九六一年一月曾將興平、周至、彬縣劃歸咸陽市管轄。一九六一年十月復置咸陽專署,四縣劃出,咸陽市仍歸咸陽專署。一九六六年七月改屬西安市。一九七一年十月咸陽市復屬咸陽地區。一九八四年五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市后,原咸陽市易名秦都區。
[鐵虎網]歷史名人
〖劉古愚〗(1843~1903)
〖楊雙山〗(1687~1758)
〖王徵〗 (1571~1644)
〖胡登洲〗(1522~1597)
〖康海〗(1475~ 1540)
〖馬理〗(1474~1556)
〖王恕〗(1416~1508)
〖王重陽〗(1112~1170)
〖楊良瑤〗(736~806)唐代外交官。咸陽涇陽人。少時以節義為志行,長大后以忠勇為己任。唐肅宗永泰元年(765),奉命說服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代宗大歷六年(771),宣慰安南、廣府,不辱使命;德宗興元元年(784),赴回紇求師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亞一帶),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回國后受命主持修葺歷代唐陵,參與洛陽平叛。
〖李靖〗(571~649)
〖牛弘〗(543~610)
〖蘇蕙〗 生卒年不詳。
〖馬超〗(176~222)
〖馬鈞〗 生卒年不詳。
〖趙岐〗(108~201)
〖馬融〗(79~166)
〖賈逵〗(30~101)
〖班昭〗(49~約120)
〖班超〗(32~102)
〖班固〗(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