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寧夏順口溜大全 寧夏的獨特風俗是什么 銀川歷史文化簡介 寧夏的特色簡單介紹 寧夏出過哪些皇帝
秦漢時北部稱北地郡,南部是安定郡。北朝時期:薄骨律鎮(北部)高平鎮(南部)。唐時期:靈州(中部,北部)會州,原州(南部)。
宋,西夏時期:中部北部歸西夏,屬西夏興慶府(今銀川)西平府(今吳忠,靈武附近)南部屬宋(后期屬金)為西安孝哪拍州,懷德軍,德順軍,鎮戎軍,謂州等分屬。
元明時期:寧夏北部中部屬寧夏衛(今銀川)寧夏后衛(今鹽池)寧夏中衛(今中衛)南部主要屬于開城州(固原州)治所在開城府或固原,還有靜寧州和平涼府。清代北部屬寧夏府,南部屬平涼府。
寧夏,簡稱寧,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自治區首府為銀川。
寧巧羨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東鄰陜西省,西、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南部和東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
寧夏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緩告之美譽。
寧夏弊敗行政區劃圖寧夏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喊大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位于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陜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干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租滲顫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于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于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寧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后,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陜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準省級。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改府為道。因右為朔方,改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寧夏道。
1947年寧夏地方政府置銀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區共增設達13縣,1市、3設治局。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
1953年5月,中寧縣耍義山鄉劃歸同心縣管轄。7月,寧夏“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委會改名為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籌委會。
1954年4月21日,寧夏河東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下轄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和同心縣。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寧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后,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歷史悠久,據考古學者在寧夏靈武縣水洞溝和中衛縣的長流水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創造了聞名中外的"水洞溝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收復河套,當時的寧夏地區為北地郡,將大批六國臣民移至此地,開荒種地,修渠灌溉。
為寧夏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代開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
漢武帝時,先后又有大批移民涌入寧夏河套地區。
隨之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
為擴大耕地,又新開了漢渠。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中原戰亂。
寧夏成為羌族、匈奴、鮮卑
游牧、逐鹿之地。
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興起,建立大夏,成為十六國之一。
現在寧夏的固原、靈武、銀川等地區屬其管轄。
李淵滅隋建大唐,分全國為十五道。
寧夏屬關內道。
在靈州,今靈武縣南,設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軍6萬多人。
成為西北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交通中心。
在唐代鼎盛時期,寧夏的經濟也有很大的發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夏。
因在北宋之西,又別于十六國之一的赫逗彎連夏,故史稱西夏。
興慶府,今銀川市,不僅是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樞紐。
在西夏時,畜牧業很是興盛。
宋朝所用的馬,大部分購自西夏。
成吉思汗也從西夏得到許多駱駝。物野
西夏罩指喊的手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有鞣皮、紡毛線、制氈毯。
諒祚時建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銀川,表現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筑技術。
公元1227年,在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督師所滅之后,元在此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 ***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寧夏地區為邊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承認耕者有其田,墾者享有其地。
后來又發詔令,規定寧夏等地的農民墾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稅。
*** 還組織軍隊興修水利,并把大批 *** 以"屯戍"人的身份安插在靈州、固原一帶。
公元1412年前后,人口繁衍,糧食儲備增加。
寧夏等地的倉儲可支當地10年的俸晌。
但在明朝中葉以后,起兵禍,生靈涂炭,寧夏經濟也遭到很大的破壞。
清設寧夏府,在寧夏地區普遍減輕稅賦。
到18世紀末,已經發展到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逐步變成了全國最大、最集中的 *** 聚居區。
民國后,公元1929年寧夏建省,轄八縣(寧夏、寧朔、平羅、靈武、鹽池、金積、同心、中衛)以及內蒙古的阿拉善和額濟納旗。
1949年10月寧夏解放,仍沿襲原有建制轄區不變。
1954年,寧夏曾并入甘肅省。
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寧夏 *** 自治區
銀川,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9025.3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5.06萬人,城鎮化率77.57%。2019年常住人口229.31萬人。[2][3]
銀川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中部,東踞鄂爾多斯西緣、西依賀蘭山,黃河從市境穿過,是古絲綢之路商貿重鎮,寧夏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寧蒙陜甘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沿黃城市群核心城市,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核心城市,是國家向西開放的窗口。[3]
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如蘆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4]
2018年1月,獲評“2017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示范城市”。[5]2018年10月,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6]2018年10月,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7]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8]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12月,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9][10]
中文名稱
銀川
外文名稱
Yinchuan
別名
鳳凰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地區
快速
導航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政治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對外交流
歷史沿革
三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共4張
銀川地圖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后,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渣好帶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襪消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涼州府(武威)為輔郡,有“東都興慶,西都涼州”之譽。
共18張
西夏王陵
元置中興路,后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于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
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后又遷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并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共73張
銀川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