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會考真題及答案 高一歷史會考必考知識點速記 歷史會考知識點 高中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 歷年歷史中考卷
高偉會考慮施迤對知識點,如果你買瞎罩腔一本資料好好的認真背一背也可以,還可以在百度搜索里面搜索的往年的歷史題,認真的記一記背一磨衫背悶凱。
百度文庫謹野有,要是你祥碧喊沒積分的話把郵慧鎮箱發來我給你發過去http://wenku.baidu.com/view/f0bacce95ef7ba0d4a733b2a.html
2021高中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如下:
1、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后頌肆拿人學習、臨摹的范式。
2、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明朝文征明等人的野搭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3、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
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雹頌
5、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點歸納
1.①1840年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型坦斗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③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①《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②《天津條約》開放10處,其中屬于今天廣東省的有潮州(后改為汕頭)③《北京條約》開放天津。④《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最先行改革的兩個省份是安徽和四川。最先實行開放的兩個省份是廣東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經濟特區分別是_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注意: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屬于廣東省的?)②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③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5.①近代生活習俗發生變化最信孝大的是上海。②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③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開通在南京。④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架設于臺灣省。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報刊創辦于廣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⑥近代中國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創辦于上海。(《申報》)
6.①1931年日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個東北。②1932年日軍襲擊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③1935年日軍為侵占華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變,總稱為“華北事變”。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變,威脅南京。
2歷史會考的知識點
一、 社會大變革:
1、東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東遷后的周朝稱為“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時期。
2、社會大變革的概念
由西周的“封邦建國”體制變為秦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經歷500余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
3、社會大變革
(1)最深刻的變革來自經濟領域
生產力發展的標志: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
經濟制度(土地制度)變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
階級關系變化:自耕農和新興地主的出現。
經濟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私人手工業與商業的活躍。
(2)戰國時,各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改革達到高潮。
二、百家爭鳴(B)
1、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對社會變革的態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關于治理社會、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
① 創始人:孔子。發展了周公的禮治思想,創造出“仁”這一核心觀念,為“禮”輸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為最高目標,試圖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
② 孟子:由“仁”發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釋孔子的“禮”,熔禮、法于一爐
(2)法家:興起于戰國初期,(代表人物韓非、李斯等)
正面肯定當時的社會大變革,提倡“法治”,倡導激進的功利主義,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受到當政者的歡迎。然而其提倡專制獨裁、嚴刑峻法等卜磨,消極面也十分明顯。
(3)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對現世政治持否定態度,主張“無為而治”,幻想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具有樸素的的辯證法思想。
3、諸子百家的意義: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學術思想最為燦爛的一頁,是我國后世學術思想的源頭。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②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③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張仲景和華佗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兩位大梁肢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是后滾世世中醫的重要經典,為中醫臨床的辨癥施治奠定了基礎,后人稱張仲景為“醫圣”。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麻醉藥,適用于外科手術。這一發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6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傳渣芹到非洲與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