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價值怎么回答 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區別 歷史價值是指什么 歷史價值從哪些方面答題 歷史史料價值題怎么答
歷史價值
地球上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活動都是社會活動,任何歷史遺跡和遺物都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包含著當時社會的諸多內容。從時代特點中,可以看出它在其產生的時代所處的位置,所占的地位。商周青銅器充分反映出它在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進而從其產生、發展變化中,了解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地位的變化,這種變化則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
歷史的遺跡和遺物是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一定人群,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需要,運用當時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所掌握的技術創造出來的。它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宗教信仰、風情習俗等,從而構成文物時代特點的主要內容。
文物的時代特點即歷史性,能幫助人們去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是文物歷史價值的重要反映。研究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只有依靠舊石器時代的遺跡和遺物。新石器時代社會面貌的研究與復原,除參考民族志材料外,最根本的還是依據這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一部原始社會史,除了文獻所載遠古傳說故事和民族志材料可供參考外,最根本的是根據這個時期的遺跡與遺物,綜合研究后才能寫成。
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是可以通過它進行間接的反應當時的經濟及其它方面的狀況。
歷史價值其實就是文物的價值,它是文物在某個階段的歷史地位和對現如今的影響,往往都是由文物的特征以及保留的時代特點來決定的。比如青銅器,一說到青銅器,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商周,因為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代表作,也是青銅制作的最高峰時期,因此,談到這件古物的時候,大家都會想當然的想到商周。
這些都是文物所帶來的歷史信息,也是最貴重的信息。因此,對于藏品來說,歷史價值是最厚重的價值,也是最值得收藏的價值所在。
歷史價值: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擴展資料
《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
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參考資料來源:-清明上河圖
長城的歷史價值的意義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
(l)長城是保衛中原農業文明與和平生產環境的屏障。長城就其本質而言,只是在“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產生的戰略防御措施,它在軍事方面的巨大功效,始終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功能。兩千多年來,圍繞城墻展開的攻防之爭,構成了古代軍事活動的主要內容,一系列的守城戰略戰術體系也由此而產生。
縱觀全部長城的修筑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長城作為軍事防御工程,其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戰爭,以求得人們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它對于中原農業文明所起到的安定與和平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充分肯定的。 (2)長城是一條推動北方地區經濟開發的杠桿。縱觀中國古代北疆開拓發展的歷史,大多與以長城為核心的邊防建設有關,可以說長城起著經濟的杠桿作用。圍繞著長城的修筑,以及為解決守城將士軍備給養而實施的軍屯、民屯和徙民實邊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就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筑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 漢代由于修筑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先后被漢政府采納接受并組織實施。那些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還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實為兩全其美之策。 漢代的河西長城對于活躍西北邊地貿易、推動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漢王朝與西域諸國之間的使節,曾頻繁行走在這條路上,促進了當時的貿易活動。
北疆交通網絡最初也是直接由于構筑長城防務的軍事需要開辟建立起來的。道路通暢,交通發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又是進一步促進經濟活躍的前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運輸糧草裝備、調集兵馬的一條大動脈。這無疑對于加強邊區與內地的物資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確實發揮了刺激北疆經濟開發,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線作用。
最后,我們再看看長城對北方經濟和中原經濟建設所起到的保護作用。通覽長城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一個朝代,只要在得力的朝臣邊將主持下,充分發揮長城的御邊作用,就會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可見,在長城修筑二千余年的歷史過程中,長城對北方長城沿線及中原經濟、農業文明的保護作用是多么巨大。
(3)長城是一條民族融合的紐帶。長城對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在中國歷代都有所表現。公元前5l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后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并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西漢時期,王昭君慨然北嫁匈奴,在民族團結的友好史上,留下了令人稱頌的篇章。在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后,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后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朝與北部蒙古族的關系也比較緊張,但不乏友好往來之舉。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采取懷柔政策,更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長城帶不間斷的大規模民族融合,使漢族和北方民族之間最終形成了“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融的親緣關系,這正是長城防線發揮了凝聚、聯結的紐帶作用。
因而我們說,長城是在農牧民族的碰撞與融合中,樹立起的一座民族融合的不朽豐碑。
(4)長城是一座文化藝術的寶庫。長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宏偉壯觀的文物之一,積淀和凝聚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例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今天的趙長城遺址及其出土的匈奴族金冠、金牌和一系列的青銅文物就是明證。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云岡、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北京地區保留的元代居庸關云臺、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另外,長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長城許多關隘的券門上有不少雕刻和裝飾,不管是磚雕還是石刻,其工藝之精湛,裝修之富麗,足可以與一些皇家和王府的工程相媲美。因此說長城是世界上偉大的杰作,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長城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后,遂開辟了我國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余里的著名交通干道,這就是被后人稱之為的“絲綢之路”。自此我國和中亞、西亞等國進行的物資和文化交流多取此道。一二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于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作用,功績是巨大的,意義也是深遠的。
自從長城誕生以來,長城就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守邊將士、詩詞名家、帝王將相以及民間百姓等,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其中有民歌、神話、民間傳說等,尤其是詩歌詩詞相當多,內容十分廣泛。有描繪萬里長城的雄風,詠唱萬里長城的壯美,也有無情揭露鞭撻統治階級役使兵民筑城的酷虐殘暴及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等等。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吟詠長城的第一篇秦朝民歌:“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撐柱”!這首揭露秦始皇暴虐無道、充滿強烈現實主義精神的民歌,被魏晉之際的哲學家楊泉引入《物理論》,后又被酈道元轉引入《水經注》得以保留下來并流傳至今,因此彌足珍貴。這首唯一遺留下來的秦代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作品,開后世歷代詩人歌詠長城的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不可設。
自秦以后,歌詠長城的詩詞占有首要地位,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這些詩篇與長城的修筑與保衛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有的歌詠長城關隘雄偉壯麗,筑城工匠的勤奮智慧;有的寫懷念遠人、悲歡離合的內容。文辭有悲壯,有纏綿,有哀怨,有歡欣,題材廣泛,格調生動,形式多樣。而且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于長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歷史價值: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