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書籍的讀后感?《中國人史綱》讀后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歷史是酷的,那么,關于歷史書籍的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讀《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愈來愈發現自己書讀的太少,尤其是中國歷史的東西,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僅限于中學所學的那些歷史事件串聯體。前期有幸拜讀了黃仁宇大師的《萬歷十五年》,深為其新穎的歷史思維所吸引,故到圖書館抱回一堆黃老的著者或者有關黃老的書籍。其中《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一書首入俺的賊眼,究其故應該是想先大體了解黃老的歷史觀,等之后閱讀他著作時能起到預告的效果吧。
折騰了差不多個月終于啃完,卻愕然發現,自己又囫圇吞棗的讀完了,真沒救了。不過,“吞棗”過程中還是嘗到丁點“味道”的,且還蠻合味的,故又重讀此書關鍵部分。廢話少說,讀后感一句話: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此書首先分析黃老對中國歷史的思維。一般來說,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分析思維含較多的政治因素,視野我們都較為清楚。而黃老的思維是把中國歷史當一個大歷史動態分析,雖有那么些囫圇吞棗的跡象,但有不失其條理性。黃老從影響中國歷史的幾個關鍵因素著手,分析各個時期的情況,并進一步劃分中歷史階段。關鍵因素:地理條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義。在此思路引導下,以后讀國史就有條理也。
黃老對歷史的態度,同樣讓俺感悟到一些東西。
那就楚漢之爭的觀后感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作為一個“楚漢之爭”的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即所謂的“成王敗寇”,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佩服。
項羽不渡烏江是出于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盡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愿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斗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沒陪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并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或許正因為如此,項羽的悲劇才顯得如此悲壯,項羽的失敗才更讓人扼腕嘆息,項羽的一生才更充滿了人情味,項羽的自殺才更讓后人唏噓不已。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內容:
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這本連環畫版講了中國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紂、武丁求賢,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
讀了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統一的朝代過了不久還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區不久也要被統一起來。例如,這就好比秦國統一了七國,過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漢相爭,不久又被劉邦統一,建立了漢朝。
我還在這本書里學習了不少知識,比如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秦昭王想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救,寵妃卻說想要天下無雙的白狐貍皮衣。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最善于裝狗偷東西,便幫他偷來了白狐貍皮衣,獻給寵妃,孟嘗君得救了。
可是,怎么才能在雞叫之前讓城門打開得以逃走呢?有個門客會裝雞鳴,雞鳴聲響后,守城的士兵以為日出了,便開了城門,孟嘗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過,我也發現這本《中國通史》里面有些錯別字哦!
這本書很好看,你們要去看哦!
《中國人史綱》讀后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并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暴政將它涂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后卻對猙獰的暴徒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并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數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后世的暴徒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著春秋戰國以來璀璨學術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說造成黃金時代學術典籍遺失的罪魁應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致分析之后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史記》讀后感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杰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茍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
以上就是關于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的全部內容,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正文內容: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