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ppt 二年級趣味數學ppt課件免費 三年級下冊數學課件免費 二年級數學ppt課件免費 小學二年級下冊課件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篇一:《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
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轎宏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稱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2、物體質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枚2分硬幣、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鹽若干袋、彈簧秤、盤秤、電子秤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導入
師:昨天李老師帶關女兒去新瑪特購物,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買了什么?請看大屏幕。
師:從畫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們買了6個蘋果,重1千克。
生:1盒餅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師:1千克大約有多重呢?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老師給你準備好的1角硬幣。一枚1角硬幣的質量大約就是1克,請你們親自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一顆鈕扣。一個橡皮頭。……
師:可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火腿腸,看看它的質量標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師:好!請同學們掂一掂,感覺一下34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看一下,你的學具袋里還有什么?
生:牛奶!
師:快來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過程中,提醒學生g即克的英文縮寫)
師:那請你趕快掂一掂,感覺一下吧!(學生活談漏動)
師:請同學們從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學生猜)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質量標注,是?
生:500克。
師:那兩袋呢?
生:1000克。
(板書)
三、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與“千克”的關系
師: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準備了一袋鹽,(出示鹽)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它的質量標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書)
師: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現在請小組長到老師這里來領1千克的鹽。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感覺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都掂過了嗎?
生:掂過了。
師:那1千克鹽和我們剛才的2袋砂糖閉侍冊比較,哪個重?
生:鹽重。
生:砂糖。
生:一樣重。
師:怎樣知道物品的輕重?
生:用秤稱!
師:說得好極了,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哪兒見到的?
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向同學們演示磅秤、盤秤、臺秤、彈簧秤、天平、電子秤臺。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盤秤,現在可以驗證1千克鹽和2袋砂糖哪個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師稱重,學生觀察)
師:都指在1千克處,說明什么?
生:同樣重。
師:所以……(板書)1000克=1千克。
四、小組合作,稱量物品
師:我們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種秤?
生:彈簧秤。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彈簧秤,誰會使用彈簧秤?
生:(演示)(師輔助)
師:想不想親自動手稱一稱?
生:想!
師:好!下面請小組長到臺前來領物品。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約有多重,再用彈簧秤稱一稱,看到底是多重?(學生活動)
師:稱完了嗎?
師:請小組代表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稱的什么?質量大約是多少?
生:我們組稱的大米,大約是1千克。我們組稱的蘋果,大約也是1千克。
五、認識電子秤
師:大家在市場買東西時,經常會看到什么秤?
生:盤秤、電子秤。
師:哪位同學認識電子秤,下面就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識電子秤,好嗎?
生教大家認識電子秤。
六、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你這位老師很有耐心,講解也很細致,謝謝你!
師:昨天李奶奶從市場里買了蘋果、雞蛋和魚,請看畫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蘋果和雞蛋一共多少千克?
師:他的問題誰來答?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雞蛋比蘋果多幾千克?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用減法,所以雞蛋比蘋果多1千克。
七、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好。想不想來做一個闖關的游戲。
生:想!共6關。
第一關:說一說(教科書上88頁1題)。
第二關:寫一寫(教科書上88頁2題)。
第三關:填一填(教科書上89頁4題)。
第四關:比一比(教科書上89頁5題、6題,90頁關于棉花、鐵的思考題)。
第五關:問一問、答一答(教科書上89頁7題)。
第六關:看一看,算一算(教科書上90頁8題)
師:你們可真棒!一連闖過了6關,誰能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八、師生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學會了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篇二:《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并學會以此為標準去估量物體的質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同學們,你們和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一起買過東西嗎?
教師:瞧!小明、小美和媽媽正在超市里面買水果呢!
(課件播放主題圖中超市水果區域的情境,特別呈現價簽上的錢數和500克、lkg等)。
教師:誰來你在圖中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教師: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師:對,我們在生活中買東西時,經常要稱一稱物品的重量,在數學上我們稱為物品的質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這里出現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你還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質量單位嗎?
學生可能會回答斤、公斤、兩等。
教師:對,生活中我們也會用到斤、兩和公斤。為了便于國際交流,一般情況下采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認識它們。
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探究討論,獲得方法
1.認識克
(1)借助生活物品認識克及其作用。
教師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圖片。
教師:請大家認真觀察這三樣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關于它們輕重的信息嗎?
教師: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這些物品,現在請你們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師:你有什么感覺?輕還是重?
教師:對,它們都很輕。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也可以用符號“g",表示。
教師板書:克(g)。
教師:除了老師給大家準備的這些物品以外,你們還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以克作單位的物品?
教師:這是一枚2分的硬幣,老師告訴你們,它約重1克。
板書:一枚2分硬幣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師:請大家取出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那枚2分硬幣,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它的輕重,并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
(3)找一找,鞏固1克的質量觀念。
教師:下面請大家在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小盤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還有哪些物品大約也重1克。
讓學生進行充分地活動,借此加強學生對1克的體驗和感受,之后通過交流匯報,提煉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幣作為1克的標準,對比著來掂一掂就找到了。為后面的估量作鋪墊。
教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一枚2分硬幣重1克,你能從裝了黃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黃豆嗎?
教師:你取出的黃豆有幾顆?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師:那到底多少粒黃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認識天平
教師:對,我們就要來稱一稱。稱比較輕的物品我們常用天平。
教師(出示天平):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兩個托盤,通常我們把要稱的物品放在左盤,右盤放砝碼。
教師(出示砝碼):瞧,這些就是砝碼。(舉起1克的砝碼)這是這盒砝碼里最輕的,只有1克。這盒砝碼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們聽出砝碼是用什么作單位的了嗎?
教師(邊說邊用課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個刻度盤,當指針指著“O”的時候,表示天平平衡,這時候所稱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碼一樣重。
教師演示利用天平稱1克重的黃豆的過程。
教師:瞧,7粒黃豆的質量是1克。下面請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黃豆,掂一掂。
教師:很好!看來大家都已經充分感受過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師就來考驗考驗大家,有信心嗎?
教師呈現第101頁“做一做”,讓學生進行判斷,并說明判斷的方法。
3.認識千克
(1)認識千克。
教師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蘋果的實物。
教師:請大家觀察這兩樣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師:誰到黑板前來拿拿這兩樣物品?
教師:你們有什么感覺?輕還是重?
教師: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來表示。
教師板書:千克(kg)。
教師:有誰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關系嗎?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師: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師板書: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師:老師這里有2袋鹽,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學生1:1000克。
學生2:1千克。
教師:很正確!現在,同學們的桌上也有這樣的2袋鹽,請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師:再將這2袋鹽都放在同一個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覺。
教師:很好!再閉上眼睛,掂一掂2袋鹽,在心里記住它有多重。
教師:好!下面請大家憑借剛才的感覺,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師: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標簽,誰找得最準?
教師:你能自己是怎么找的嗎?
教師:現在請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個同學都來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常見秤
教師:測量比較重的物品,你們知道用什么秤嗎?
教師用課件出示盤秤的刻度盤。
教師:這是我們生活中的盤秤。誰來這臺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學生:盤秤用千克作單位。
教師:千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斤。
教師(用課件演示放入1千克裝的洗衣粉后,指針指著1)現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針指著5呢?
教師:很好,仔細觀察盤秤的刻度,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可能有多種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學生體會測量的本質,以1千克為標準去量。
教師用課件出示彈簧秤。
教師:這是彈簧秤,看看彈簧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教師用課件演示,彈簧秤掛上5個一袋的西紅柿后,指針指著10
教師:誰能說出現在稱的西紅柿有多重?有幾個?
教師:這個彈簧秤最多可以稱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師用課件出示體重秤。
教師:看看這臺體重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教師用課件演示一個學生站上之后,指針指向20和25之間的23的刻度處。
教師:這名學生有多重?當指針指在20和25這兩個數之間時,就要從20開始往后數。指著30呢?
教師:通過對這三種秤的觀察,你能發現它們在測量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嗎?
學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單位,看看有多少個這樣的1千克等,重在引導學生體會測量的本質。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個梨重150()、一個西瓜重6()、一個雞蛋重50()
一只公雞重2()、一個漢堡重280()、一桶油重5()
一支鉛筆約重180()
2.完成第106頁第6題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準
(1)介紹全國勞模——張秉貴。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非常能干的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比如全國勞模張秉貴,他是北京市百貨大樓的一名售貨員。大家都叫他“一抓準”,無論顧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夠抓出來,他的手就像一臺秤!
(2)明確要求:我們每組都有一籃橘子,一會兒請大家從這個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組同學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憶交流,總結反思
教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
教師:通過學習你有些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第二課時
1、課前讓每位同學去任選看兩件物品并填好調查表;
2、調查表
物品名稱凈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個數
1千克(蘋果)()個
1千克(鹽)()袋
2、同學匯報自身是如何進行調查的。
3、動手實踐:
師的桌面上陳設了一些物品,請每組任選1件猜它的重量,你們認為組內誰猜得最準就在表中填誰猜的重量。用同樣的方法猜出1個蘋果的重量并填寫試驗卡物品估計的重量稱的重量1個蘋果()克()克()克()克
4、從同學的數據中整理各種商品的價格表如課本89頁第7題。
5、解決問題
問:從以上數據中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會解答嗎?
教學反思: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
【 #課件#導語】教學課件輔助教學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下面是 無 整理分享的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數據收集整理》,歡迎閱讀與借鑒。
【 篇一 】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學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知判棗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么樣?你有什么意見?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范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里,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布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2)師:喜歡說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么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么辦?
地點
植物園
動物園
游樂園
森林公園
河濱公園
人數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匯報填寫等)并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里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搭拆)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沖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黃藍白
顏色
紅色
黃 色
藍色
白色
人數
【 篇二 】
教學內容:教材第3頁的例2及“做一做”和練習一的第3、4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統計數據的方法;
2、能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學會統計數據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統計表。
教學難點:能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統計中收集數據以及簡單的統計表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中數據統計的方法。揭示課題【統計數據的方法】
二、新授。
問題導入:學校要舉辦講故事大賽。二(一)班要從王明明和陳小菲這兩位同學中選一位參加比賽,怎樣選呢?出示教材第3頁的例2。把統計結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陳小菲
票數
(1)根據統計結果,應該選()參加比賽。
(2)有兩位同學缺勤沒能參加投票,如果他們也投了票,結果可能會怎樣呢?
1、理解題意。
師: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學校要舉辦講故事大賽。二(一)班要從王明明和陳小菲這兩位同學中選一位參加比賽。
師:該選誰參加比賽,就要先確定選舉方法,再選記錄結果的方法。
2、選舉方法。
師:我們可以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由誰參加比賽。參加投票的同學只能從王明明和陳小菲中選一位寫在紙上,再找幾個同學統計誰得到的票數多,誰就參加講故事大賽。
生:全班同學進行無記名投票后,各小組組長將紙條收齊,等待統計投票數據。
3、統計投票數據的方法。
師:同學們,你們選舉的結果在小組長的手中,現在只要我們統計出誰得到的票數最多,就知道誰能參加講故事大賽了。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統計投票的數據呢?
生:自由發言。
師:統計投票數據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畫“正”字的方法來統計,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來統計,也可以用畫“○”的方法來統計……我們就選用畫“正”字的方法來統計吧!
生:參與一起統計投票數據的過程。
4、整理數據。
師: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陳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個“正”字的每一筆代表一個數據,每個“正”字代表五個數據。王明明一共得了3個“正”字,所以是15票,陳小菲得到4個“正”字還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師: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
5、完成統計表。
師:現在我們把上面的統計結果填入這張統計表中。
姓名王明明陳小菲
票數1522
6、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師:請同學們根據統計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1)根據統計結果,應該選()參加比賽。
生:觀察統計表可知,陳小菲得到票數比王明明多,所以應該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師:你不僅會觀察,而且會比較,真能干!現在請大家解決第二個問題。
(2)有兩位同學缺勤沒能參加投票,如果他們也投了票,結果可能會怎樣呢?
生:如果他們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陳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結果沒有改變,還是應該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生:如果他們都投陳小菲的票,那么陳小菲的票數就更多了,最后還是應該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生:如果他們其中一人投給王明明,另一人投給陳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陳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陳小菲的票數多,還是應該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師:你們真會思考問題。是呀,無論缺勤的這兩位同學如何投票,陳小菲的票數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會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三、鞏固練習。
師: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需要用到這節課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學生先選好自己喜歡去的地點,然后匯報,并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數據,整理數據后將記錄結果填入統計表。
2、完成第4頁練習一的第3小題。
學生根據畫“正”字的統計表完成第(1)小題,簡單統計表的填寫。再分別解決第(2)小題和第(3)小題。對于第(3)小題這個月是夏天還是冬天,讓學生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頁練習一的第4小題。
學生根據統計數據的方法完成第(1)小題,簡單統計表的填寫。再解決第(2)小題。對于第(2)小題如果再觀察10分鐘,哪種車通過的數量可能最多?讓學生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明白:10分鐘內小轎車就通過了32輛,說明小轎車已普遍成為人們喜歡的交通,所以如果再觀察10分鐘,小轎車通過的數量可能最多。
四、歸納總結。
師:同學們,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自由發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統計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畫“正”字、打“√”、畫“○”的方法,其中采用畫“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個“正”字代表5個數據。同時統計表可以幫我們分析和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板書設計。
統計數據的方法
例2、學校要舉辦講故事大賽。
王明明陳小菲王明明陳小菲王明明陳小菲
正正正√√√√√√√√○○○○○○○
正正√√√√√√√√○○○○○○○
正正√√√√√√√√○○○○○○○
√√√√√√√○○○○○○○
√√√√○○○○○○○
√√○○
姓名王明明陳小菲
票數1522
(1)根據統計結果,應該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2)有兩位同學缺勤沒能參加投票,如果他們也投了票,結果可能會怎樣呢?
無論缺勤的這兩位同學如何投票,陳小菲的票數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會選陳小菲參加比賽。
六、課后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千以內數的認識源銀鋒與表達》課件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借助千數圖認識千。正確讀、寫千以內的數,并在數位表中表示出來。
2、能力目標:將數進行分拆,培養學生對數的多種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喜歡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搏瞎能將數學運用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用點圖、簡圖等多種方式表達數。
2、千以內數的讀與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練習。
2.復習前一教時。
師:上節課學習了什么?
生:匯報。
二、鞏固練習
1.讀讀寫寫看簡圖再寫數、讀數(PPT)
2.拆一拆,合一合(PPT)
458=()+()+(),700+7=()901=()+(),800+80+8=(),700+30+9=(),6+60+400=()
3.看計數器在數位表上寫數。
4.比較有零的三位數的讀法。
560和307
5.填空。
⑴我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不超過一千只A一千只寫作:()只B它是由()個千組成的我國野生金絲猴的數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只B它是由()個百、()個十組成的
⑵數的組成(PPT)404的里面有4個()和4個();7個一和8個百是();2個百和5個十是();10個()是1000;()是由3個百組成的。一個數個位是6,百位上是8,這個數是()。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這個數是()。一個三位數的十位上的數是百位上數的3倍,個位上數是百位上數的2倍,這個數可能是()。
6.判斷(PPT)
⑴505百位上的5表示5個百。()
⑵3個百和4個一組成341。()
⑶個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樣的。()
⑷一個數末尾的零是不讀出來的。()
⑸603讀作六百零三。()
三、拓展練習
卡片游戲(PPT)用3、7、0、1可以組成哪些三位數?你能試一試嗎?至少5種。學生匯報。
四、小結
今天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下冊數學《千以內數的認識與表達》課件篇二
教學目標雹晌:
1、認識記數單位千。
2、會用千數圖表示千與千以內的數。
3、會讀千以內的數并登入數位表。
教學重點:
1、點圖、簡圖等多種方式表達數。
2、千以內數的讀與寫。
教學準備:
千數圖,數位表、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體育館里正在進行激烈的比賽,A看臺上的觀眾們已再為運動員們“加油”看書P10-11
主題圖:
(1)你估計一下,A看臺上坐了多少人?
(2)你是怎么數的?
(3)有10個小區,每個小區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千”(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千數圖
1、把每個人看作一點,每個小區就變成了一張?(百數圖)
2、有幾個百數圖?板書:10個百數圖就組成了千數圖。
3、千數圖是由幾張百數圖組成的?共有幾個點?
4、小結:一百一百地數,十個百就是一千100、200、300------1000指著千數圖,一百一百的數數看。
(二)千數圖簡圖
1、如果每次畫那么多點,你感覺如何?千數圖我們可以用簡圖來表示。
2、介紹簡圖: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我們書上的頁碼也都是用數圖表來表示的。
3、試一試(用簡圖表示)
235457
4、根據簡圖我們能很明確地知道一個數的組成,有幾個□就表示幾個百,有幾個—就表示有幾個十等等。
(三)數位表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位,說一說它們的位置
板書:百十個
2、每一位分別表示什么?
3、今天我們認識了“千”、依次從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幾個千。
出示板書:千百十個
4、看表讀數說一說幾,表示什么?
千百十個
342
567
460
406
(四)讀寫法
1、上面各題對應板書:這就是寫數,讀做什么呢?板書:三百四十
2、下面請你們自己來把上面題的讀法寫出來,406、460發現了什么?末尾的0不讀,而中間的0要讀。
3、游戲:同桌合作,一人讀數、一人寫數。
4、小結:根據讀數位表,我們很容易說出數的組成,它是由多少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5、聽組成說數:一個百,二個十、二個一,五個十,六個百、二個千。
6、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千數圖、簡圖、數位表、讀寫法。
二年級下冊數學《千以內數的認識與表達》課件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千的認識。
2.用千數圖表示千以內的數和千。
3.千以內數的讀與寫,并登入數位表。
4.千以內數的分拆。
5.數的多種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與態度:
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千以內數的讀與寫。
難點:
數的多種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廣場上有853人。
2.人民廣場上有50只鴿子。
3.花壇里有1000枝郁金香。
4.803戶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一
1.用算式表示數的組成853=()+()+()
2.350=()+()+(),1000=()+()+()+(),803=()+()+()數的分拆,下列數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
3.314=()+()+(),728=()+()+(),990=()+()+(),461=()+()+(),700=()+()+()
4.這樣分拆行嗎?700=(500)+(100)+(100)
小結:要按計數單位對數進行分拆。
二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寫法。
1.這兩個數怎樣讀?(出示PPT)990=()+()+()讀作:九百九十,700=()+()+()讀作:七百
2.變一變,怎樣讀909、707(出示PPT)
3.這四個數有什么共同點?在讀數時要注意什么?你能舉些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嗎?990700909707(出示PPT)
4.用怎樣的方法來讀數?(出示PPT)108、180、810、780、2000、2200
三
1.末尾或中間有0的寫法(用算式來幫忙寫數)400+30+7=,200+80+1=,700+20+2=,100+90+1=,800+80+0=,900+90+9=,800+0+8=
2.比較:兩個0分別表示什么含義?800+80+0=,800+0+8=寫數時,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3.獨立寫數,練習4。
4.用4,4,0,0組成四位數。最小是(),是(),讀1個0是(),1個0也不讀是()。
三、總結: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篇一:《比一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
2、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
3、初步體驗量化的思想,促進數感的發展。
重點難點:
位數相同的數的大小比較。
教具學具:
課件、計數器、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比較大小
981()1000、6980()789、7083()7208、1378()2341、2980()3408、3920()3980
二、試一試
1、課件出示28頁情境圖,認真觀察,自己試一試。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展臺展示學生自己完成的任務情況。
3、學生匯報:在數線上標出三輛自行車價錢的理由,說一說哪輛車,哪輛車最貴。
三、教師評價,
對于學生的不同說法,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與肯定。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高充分、獨立的思考空間,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
四、小組討論學習
學習在線上標出3200的大致位置,小組討論學習,吵信尺然后匯報。
五、課件出示
練一練,完成29頁練坦臘習題3、4題,讓學生填一填,教師巡視檢查。
六、總結提升
讓學生談談收獲,著重談怎樣比較數的大小。
板書設計:
試一試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位數多的數就大,位數相同,從高位開始比。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篇二:《比一比》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估計,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升高意義,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數字卡片、
學生:100以內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同桌用100以內的數字卡片,每次每人抽出一張,誰先說出大數,誰就贏。
2、交流判斷大數的經驗。
二、新授
1、教學“比一比”
(1)出示1084、982誰大,誰小?
(2)學生說:三位數比四位數小,所以1084>982
(3)教師出示另一些數,學生進行比較。
(4)總結規律:
數的比較:
(1)數位比較多的一個數比較大
(2)從位比起,位的數大的大(數位相同)
(3)如果數位和位都相同,我們比較下一位。
2、練一練
(1)學生完成P36在O里填上、=
(2)自己為什么這樣填
3、試一試
(1)教師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怎樣能比較快地比出大小?
(3)教師總結:
先將這些數按數位多少分一分,再將相同數位的數進行比較。
99<345<387<809<1725<4300
4、想一想
(1)指導讀題,理解題意
(2)最小的四位數1000,的四位數9999
5、數學游戲:
(1)告訴同桌你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數,……
(2)請一個學生上臺示范,全班再分組做。
6、練一練
完成練習題1、2兩道題
三、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1、學會了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2、四位數與三位數怎樣比
3、都是同數位的數怎樣比
4、如果很多數在一起比較大小,該怎樣做
四、作業
1、最小的四位數是(),的四位數是()
2、最小的三位數是(),的三位數是()
3、在287、7650、80、285、1651、79這幾個數中,二位數的有(),三位數的有(),四位數的有()
【 #課件#導語】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巧設課件,激發興趣,可以給數學學習動力;情注文本,感受數學體溫,則可以讓數學學習成為生活需要。下面是整理分享的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課件:《有余數除法的認識》,歡迎閱讀與借鑒。
【 篇一 】
一、激趣導入,設置懸念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吧!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猜手指”的游戲,好不好?游戲規則是這樣的:請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無名指、5是小指,數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著數6、7、8……就這樣依次往下數,當你說此顫出數到的某一個數,我就能猜出你數的是哪一個手指。聽明白了嗎?想不想試一試?
你們是否覺得老師的反應特快?想知道它的奧妙嗎?學了這節課的內容,你就知道秘訣了。
二、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1、老師在黑板上擺一個正方形師:擺一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4根小棒。
2、用老師給你的小棒擺正方形,每四根小棒擺一個正方形,看看你手里的小棒,最多能擺幾個正方形?出現了什么情況?
請三個學生到黑板擺,其余在座位上擺。
3、學生匯報擺的結果。
師: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擺了幾個正方形,出現了什么情況?
生1:一共有12根小棒,擺了3個正方形。
生2:一共有14根小棒,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2根。
生3:一共有13根小棒,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1根。
4、師:為什么有些同學沒剩余的,有些同學有剩余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把這剩余的數叫做“余數”。
(板書余數)5、看圖師:有幾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生:13÷4=3……16、師:這道題我們學過用除法豎式計算,誰上來把這道算式列成除法豎式?指一名學生到黑板列豎式7、有余數的情況你也能列成除法算式呢?(看黑板的圖形說;有幾根小棒,每幾根擺一個正方形,擺了幾個?還剩幾根?)怎樣列式呢?學生說,老師板書。(余數和商之間為什么點6個點?你會讀這條算式嗎?(1)指名讀算式,師范讀,全班讀。
8、看自己擺的圖形,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對同桌你的除法算式。指名說算式。(黑板)
三、學習用豎式表示除法算式
1、師:剛才你們看著自己擺放的情況,列出了除法算式,如果不看小棒,讓你計算它的結果,你能用豎式算出來嗎?
2、請同學們把13÷4=3……1列成除法豎式。(指名一個學生到黑板列,其余在練習本上做。
3、理解除法豎式中個部分的含義。師提問:為什么在13下面寫12?生:3×4=12師:1是怎樣算出來的?生:13-12=1師:為什么要用13減12?生:一共有13根小棒,擺了3個正方形,還剩1根。
4、剩下的式子你也能用豎式表示嗎?
學生列出14÷4=3……215÷4=3……3的豎式。
5、小結師:學到這,你知道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研究什么內容嗎?
(板書:有余數的除法)三、做書本51頁的練習。(你是怎樣想的?3×4最接近什么?)
四、探討除數和余數的關系。
1、老師同樣也用小棒擺了圖形,(出示五邊形),老師在擺的時候,和你們剛才擺的情況一樣,出現了剛好擺完和有剩余的,請你猜猜,有余數的情況森中敗之下,余數是幾呢?
生1:余數是3。
生2:余數是1。
生3:余數是2。
……師:為什么不能是5或超過5呢?
2、師:老師把自己擺五邊形的情況用算式記錄下來,請看(投影出示),你們猜對了嗎?從哪看出他們猜對呢?(余數)3、假如我再用不同的數量擺五邊形,又出現了什么情況呢?(學生講,老師顯示情況)余數也是培畢多少?哪余數為什么不會出現5或比5大呢?
4、出現喜洋洋把除數和余數都變成藍色和紅色。師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誰來用一句話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幾個學生說)生: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5、老師板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學生在書上填。
五、做練習
1、做小老師判斷。(書上做一做)2、53頁練習第一第二題。
3、考考你。
÷8=◇……□(余數是多少?)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七、游戲師:
回顧“猜手指”的游戲,你發現了什么奧妙呢?(5是除數,用報的數作被除數,關鍵看余數是幾)老師報數,學生找手指。
師:老師就請小朋友們把今天學的本領帶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媽媽,和他們一起做做這個游戲,還可以把你的本領交給其他不會的小朋友,好嗎?
【 篇二 】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把若干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小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平均分的含義。
2、出示15÷3=5,并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2)學生動手分,并完整的10除以2等于5的含義。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個2.)
2、分組操作,進行記錄。
(1)如果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師指名說自己分小棒的過程、結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嗎?剩下的1根為什么不繼續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樣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結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樣分?
3、匯報:
(1)指名匯報,同時將表格填寫完整。
(2)通過自己動手分一分,你覺得根據最后得到的結果不同,可以分成幾種情況?那幾種?
4、交流:
(1)根據分得的結果,可以分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兩種情況,像這種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生獨立列式,指名回答,并算式表示的含義。)
(2)像這幾種分后有剩余的情況,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給了幾人,還剩幾根?(生答)
問:按要求怎樣列式(板書:10÷3),
為什么可以用除法計算?10和3分別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給幾人?也就說明10里面最多有幾個3?有沒有全部分完?還剩多少?(板書:……1(根))
說明:沒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寫上6個點,再把剩下的數寫上。這個數叫余數。它的單位名稱和總數一樣。(板書:10除以3等于3余1.)(3)生齊讀算式,指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數又表示什么?(余數表示在平均分時,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經不夠再分一份時剩下的。)
5、揭題:像這樣的算式我們叫做有余數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結:在平均分時,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經不夠再分一份時,就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
二、教學列1
1、出示列1(1)
用算式表示,再算式的含義。
2、出示列1(2)
用算式表示,算式的含義,并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三、鞏固練習:課本60頁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各表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一道開放題,三種裝法,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根據自己的選擇,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師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2題。
出示題目14只小鴨,每()只一份,有()份,還剩()只。
14÷□=□(份)……□(只)
14只小鴨,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還剩()只
14÷□=□(只)……□(只)
學生獨立思考,用小棒代替鴨子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正好分完的分后有剩余的
10÷2=5(份)10÷3=3(份)……1(根)
6÷2=3(盤)7÷2=3(盤)……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