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為什么李騏沒有被認為連中三元 古代連中三元的有哪些人 連中三元的主人公是誰 歷史連中三元的13人 明朝唯一連中三元是誰
明代三人,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還有萬歷年間的楊守勤
清代兩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團手科狀元錢檠,他是江南(江蘇)解元租哪
陳繼塌型嫌昌,道光間三元及第
另外還有一位清初的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獨占“四元”。他本來是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浙江武鄉試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參加新王朝的武舉,獲順治八年(1651武鄉試解元,接著順治九年武會試會元,殿試又得狀元,是名符其實的“連捷三元”。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連中三元的文武人員人物一共有18位,其中文陵沖三元有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武三元有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萬歷年間的王名世和清朝順治年間的王玉璧。
所謂“三元”,其實是指“解元”、“會元”和“狀元”。解元是鄉試第一名,會元是會試第一名,狀元是殿試第一名,連中三元就是接連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獲得第一名,從萬千考生中脫穎而出,獨拔頭籌,這種人一般是前途無量的。
古代科舉制
古代科舉制一般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通過鄉試的學子稱為舉人,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由斗磨于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正是桂花開放時節,所以此時金榜題名又被稱為“折桂”。《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是通過了鄉試,成為一名舉人。舉人便有了入朝為官的機會,運氣好還有可能從候補升任知縣,成為一縣父母官。
通過會試的學子稱為貢士,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發榜之后,通常一個空汪斗月左右舉行殿試,通過殿試的學子稱為進士,進士前三名稱為三甲,第一名為一甲,稱為狀元;第二名為二甲,稱為榜眼;第三名為三甲,稱為探花。成為進士即有機會成為朝廷要員,甚至中流砥柱。而狀元自然更是成為各方勢力爭相拉攏的香餑餑。
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三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核吵又稱“省試”)和殿元。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盡管非常之難,歷史上仍有17名學子過關斬將而“連中三元”改盯侍!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連中三元,他們是文科15位: 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其二是明朝則喊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
連中三元的人有:李騏、商輅、陳沆、錢棨、黃觀等。
1、李騏
明朝人,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永樂十五年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元,廷試又第一,狀元,于是“授翰林修撰,賜銀帶朝服,中外以為榮。”且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2、商輅
明朝人,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肢仿號素庵,謚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后屢試不中,10年后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
3、陳沆
清朝人,蘄水人,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芹山宗”。嘉慶十八年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清嘉慶二十四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
4、錢棨
清朝人,江南長洲人嫌饑中。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
5、黃觀
明朝人,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明代三人,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還有萬歷年間的楊守勤。
清代兩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判鬧科狀元錢檠,他是江南(江蘇)解元陳繼昌,道光凳圓間三元及第。
另外還有一位清初的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獨占“四元”。他本來是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浙江武鄉試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參加新王朝的武舉,獲順治八年(1651武鄉試解元,接著順治九年武會試會元,殿試又得狀元掘粗罩,是名符其實的“連捷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