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兩個半圣人是誰提出的魯迅 兩個半圣人為什么沒有老子 2個半圣人和3個半圣人 中國歷史兩個半圣人誰說的 中國古代兩個半圣人分別是誰
兩個半圣人的提出是從歷史對圣人的“立功、立德、立言”三項考核中得出的。最后得獎者是孔子游爛、王陽明和曾國藩。
孔老夫子引領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直到現在,還有很重要的意義,也是中國哲學在世界上最受認可、傳播最廣的思想學派之一。
王陽明是心學創始人,提出了偉大的“知行合一”學說。他創立了心學的學派,算是圣人三不朽中的立德。他一介書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還多次剿匪安民,算是立功。他的“知行合一”,他的《傳習錄》等作品,就是立言。
曾國藩雖遲悄然很厲害,但是他的學術思想都是集百家之長,卻沒有自己建立的理論體系。相比于孔子的儒家、王陽明的心學,曾國藩就略遜一籌了。
武圣
三國時期,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明代開始被稱為“關圣帝君”,從此成為認定的“武圣人”,清代延續明代傳統,仍舊尊崇關羽為武圣人。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為武圣,唐肅宗時期,初設武廟,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以姜太公為主祀,以亞圣十哲七十二將為配享,宋真宗時,繼續加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仍以姜太公為武圣,主祀武廟。
明太祖時期,廢武廟,自此武廟絕祀,但在明神宗時期,追封岳飛為岳圣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圣帝君,武廟雖廢,但民間卻出現了岳飛和關羽兩位碼磨渣武圣人。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出了兩個半圣人,其中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王陽明,這兩人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著巨大的貢獻,他們二人對中國人思想的升華,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當然,其他人雖然難以成圣,但還是有許多賢能的人,走在這條成圣的道路之上的。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左宗棠佩服的是王陽明的事功:“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而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立功、立言、立德”這“三不朽”功績的,只有王陽明一人。
首先是"立德"。 王陽明創立良知學擾逗洞說,明確提出"人人皆可成圣人",要求人們"振作精神,自作主宰",使人從屈從于圣人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指此學說,在世界哲學史占有重要地位。他開堂講學,擁有兩萬多名弟子。其心學思想流傳至今。
按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標準,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半圣人,能夠站在中國歷史文緩枯化的之巔,除了他們自身的學識和悟道能力以外,背后的女人也是他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正如今人所言“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
兩個半圣人的提出是從歷史對圣人的“立功、立德、立言”三項考核中得出的。最后得獎者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扮春悄年修廳渣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森握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1.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為什么王陽明能和孔子并稱為
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圣人”呢?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傲⒌隆保礃淞⒏呱械牡赖?;“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王守仁(即王陽明氏鏈)和曾國藩(半個)。王陽明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能夠成為圣人呢?
王陽明
首先是“立德”。
王陽明創立良知學說,明確提出“人人皆可成圣人”,要求人們“振作精神,自作主宰”,使人從屈從于圣人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學說,在世界哲學史占有重要地位。他開堂講學,擁有兩萬多名弟子。其心學思想流傳至今,在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其次是“立功”。正德十二年,王陽明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江西盜賊蜂擁四起,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親自率領書生和偏裨,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斬殺、俘獲上萬人,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王陽明是神。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消息傳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驚不已。王陽明得春行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戰爭開始,王陽明來個疑兵之計,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說朝廷派了八萬大軍,外加自己的八萬大軍要進攻寧王老巢南昌,使寧王沒有立刻順江而下攻取南京。而后在鄱陽湖與寧王決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于是朝廷派王陽明去平叛,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王陽明用兵如神,十分害怕,便投降了。
最后是“立言”。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由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明朝王陽明集大成者。王陽明首次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扒核嘩、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2. 求問各路大神,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
應該是梁啟超吧, 梁啟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意思是再也未曾看到的偉大人物,第二眼再也看不到的大人物啊。
老曾得到梁任公這樣的美譽確實不容易啊,確實老曾不容易,有他的獨到的地方,難得啊。
曾剃頭,能有如此后世評價,在地底下,在閻王那里能笑醒啊。
3. 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圣人是誰
歷史上的“十圣” 酒圣:杜康,夏朝帝王,傳說為酒發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史圣: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一書的作者。
草圣:張旭,唐代書法家,他擅長草書,對舊隸的草體造詣更深。 醫圣:張仲景,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醫學發展影響很大。
武圣:關羽,字云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耍瑬|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后人尊其為“關圣”、“關帝”。 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晉瑯琊臨沂(今山東?。┤?,是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主要傷口有《黃庭經》、《蘭亭序》等。
畫圣:吳道子,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詩圣: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4. 儒家兩個半圣人除孔子外,為何王陽明、曾國藩都只是出現在明清
這問題是看多了市面上的各種流行讀物才發的問吧。
這么說讓朱熹老夫子怎么過? 真要有圣人的話,也看怎么個標準。如果按照孔廟從祀的規格看,王陽明、曾國藩都不在里面,連自稱圣人的康有為都摸不到門檻。
孔廟大成殿里供奉著歷朝歷代的儒家先賢,正中是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皇家禮制。依次是四配,也就是四個圣人,他們是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
再下面是十二哲,他們是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纯窗?,除了朱熹是宋朝的,其余幾位VIP可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朱熹對儒學的發展到底有多大貢獻?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
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朱熹一生自舉進士至死,凡五十年,經歷了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為寧宗講《大學》。其余四十年過著講學著書生活。
其著作有《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注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此外,還有《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閡人輯錄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
其易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朱子語類》等書中。按朱熹《年譜》,《周易本義》成書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啟蒙》成書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保瑢笃诜饨ㄉ鐣淖兏铮鹆艘欢ǖ淖璧K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后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儒家的圣人是孔子,亞圣是孟子,這是毫無疑問的。 集心學大成的王陽明的確算個圣人,但是曾國藩雖然被譽為“古往今來第一完人”,但明顯是官場應酬的溢美之詞,后來被當代的一些成功學家反復拿來為成功學站臺,更是一種文化陷阱。
曾國藩在思想建樹上,不用說圣人,連同時代都未必是巔峰。 但是題主提出的問題還是蠻有意思的,為什么明朝有思想家,而漢唐宋元都差一點呢? 漢朝思維跑偏 漢朝不是沒有思想家,而是當時的思想家都被玄學耽誤了。
比如當時的許多經學家和兩晉時代的狂士,在哲學思辨上都有可取之處的。但我們今人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歷史觀,所以會覺得那個時代的思辨沒有價值。
唐朝牛逼人太多了 唐朝是一個務實的朝代。唐人多是自帶老大帝國心態的,同時唐人在文學上創造了迄今為止仍未被超越的高峰,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雙峰并峙。
唐朝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而不是一顆太陽光芒照徹的孤星時代。所以沒有特別突出的思想家。
宋人開始醞釀著思維的飛躍 宋朝的經濟大發展,儒家開始了理學和心學的分流。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狀態已經開始了反思和討論。
從陸九淵和朱熹的“鵝湖之會”開始,中華文明正孕育著一次思想上的躍進! 王陽明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明朝的王陽明是心學大成者,這一點即有王陽明本人的主觀原因在里邊,更多的是從宋朝就開始的哲學大討論的結局。 那么剩下的元朝與清朝是怎么回事呢?元朝和清朝都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入侵,如果用歐洲人歷史學家的話說就是野蠻人入侵,這對中華文明是一個毀滅性的沖擊,造成了整個時代的思想退步,所以大環境惡劣也就很難再出現思想上的巨人,也就不會有圣人出現了。
5. 為什么說歷史上只有兩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
這世上哪有什么完人,中國人總是有圣人的意淫。自古以來歐洲崇拜英雄,中國崇拜圣人。也許在這個沒有英雄的世界里,統治者只能去標榜自己道德的高尚。這么說吧,別說孔子,王陽明,一百年前發生過什么我們都不一定搞得清楚。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呢???
孔子和王陽明在我看來是個好老師,是個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對人民有用的人。但是請不要去標榜圣人了好吧,這世上沒有圣人,圣人只是你自己心中那個虛幻的影像。
還記得笑傲江湖3東方不敗沖出江湖嗎?林青霞演的東方不敗就站在這些苗人的面前,但是他們毅然在拜祭他們心目中的東方不敗,而卻不接受這個面前的東方不敗,甚至說他冒他們心中圣人的名號,是死罪。也許,你就是那群在拜祭東方不敗信徒中的一個……哪怕你拜祭的所謂圣人站在你面前表明身份,你也不會認同的。因為你拜祭的,其實是你心中那個虛幻的完人……
“兩個半圣人”是梁啟超提出的。梁啟超曾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守仁,半個是曾國藩。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宏廳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檔絕清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行前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放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