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歷史知識點?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那么,高一下歷史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知識不是智慧,只有學習也不能達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須是知識與事實的相輔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學無止境,虛懷若谷。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歷史知識點匯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知識點1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點:(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2)實行宗法制;(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銀扮、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并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 #高一#導語】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總結這四個環節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 考 網高一頻道為莘莘學子整理了《高一下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后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后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裂陪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肢畝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筒車。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學習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句話概括:課前要預習,聽課易人腦。溫故才知新,歧義見分曉。自學新內容,要把重點找。問題列出來,聽課有目標。聽課要專心,努力排干擾等。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課堂必學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一歷史課堂必學知識點歸納1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嘩備段,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2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
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落實課標
古代農業耕作方式從宏觀上講包括耕地、播種方式、灌溉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細作
1、耕地:①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鐵器在春秋出現,鐵器牛耕在戰國推廣;③在漢代普及并發明犁壁;④唐代在長江下游出現曲轅犁,標志傳統步犁成熟定型;
2、播種:漢代趙過發明耬車;
3、水利與灌溉:①春秋戰國時期建有楚國在安徽的芍陂、秦國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國在陜西關中平原的鄭國渠;西漢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兒井;東漢王景治理黃河。②灌溉:在春秋戰國是桔槔和轆轤;東漢畢嵐發明翻車;三國馬鈞加以改進;唐宋發明筒車和畜力高轉筒車;
4、生產組織方式:商周時期是在井田制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簡單協作;從春秋開始出現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個體經營,并逐漸推廣普及。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時期是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和變法運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形成了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國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現象貫穿始終。
以上就是高一下歷史知識點的全部內容,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