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歷史?大三巴(大三巴牌坊)寓意豐富、象征多元,具體如下:歷史象征:大三巴牌坊前身是圣保祿教堂,歷經多次火災,最終在1835年大火后僅存如今的牌坊部分,它見證了澳門數百年的歷史滄桑,葡萄牙人侵占澳門后帶來天主教的歷史也在此留下印記,是澳門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者。文化交融象征:它代表著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那么,大三巴牌坊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澳門回歸日見臨近,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迎回歸的活動,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舞龍、舞獅、集會、高歌。歷經400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圣保祿”教堂。葡語“圣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后來,教堂兩次毀于火災。1602年,圣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因為牌坊高大、精美,被視為澳門的象征。
大三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廈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癥“天花”。大三巴附近的“圣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
澳門大三巴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意義:
見證歷史滄桑:大三巴又稱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祿大教堂遺址的一部分,始建于1602年,歷經多次修建、重建,以及火災和自然災害侵襲,最終僅剩下石頭質地的前壁。它見證了澳門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是澳門歷史的重要見證者。
中西文化交融象征:大三巴牌坊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特色,雕刻精細,內容豐富。它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風格,以花崗巖建成,上下共分五層,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交融,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品。它見證了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活動,以及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澳門的碰撞與融合。
宗教傳播的體現:大三巴牌坊最初是一座天主教堂的正面,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象征,展示了宗教信仰在當地的發展和影響。
城市標志性象征:作為澳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和澳門八景之一的“三巴圣跡”,大三巴牌坊已成為澳門的象征和重要文化符號,體現了澳門的獨特性,是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部分。
旅游文化意義:它是澳門旅游的重要景點,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參觀拍照,承載著促進文化交流和旅游發展的功能,也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的歷史和文化。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以下是其簡介:
歷史背景:大三巴牌坊原為1580年竣工的圣保祿大教堂的前壁,這座教堂曾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風格,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交融的見證。
建筑特色:大三巴牌坊巍峨壯觀,雕刻精細,是歐洲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獨特的建筑風格,使其成為澳門的一大標志性建筑。
文化意義: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圣保祿學院,作為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教育機構,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大三巴牌坊也見證了西醫和西藥開始流入中國的歷史,以及葡萄牙醫生戈梅斯將“種牛痘”技術引入中國,為治療天花病提供新希望的重要時刻。
現代價值:隨著澳門的回歸,大三巴牌坊廣場和石坊成為澳門人民慶祝活動的熱門場所。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洗禮,大三巴牌坊依然屹立,見證了澳門歷經曲折最終回歸的輝煌歷程,如今已成為澳門回歸歷史的生動符號。
1、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圣保祿”教堂。葡語“圣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
后來,教堂兩次毀于火災。1602年,圣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2、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人追隨列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展,占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
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采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于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擴展資料:
大三巴的建筑構造: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著名、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恢宏高峻,造型雄奇,充滿宗教色彩的雕塑,風格獨特。整個建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大三巴牌坊又名"圣保祿教堂遺壁",是澳門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名稱"三"和"巴"均為外文譯音。所以稱為"大"是為有別于當時另一座三巴仔教堂。圣保祿教堂歷史悠久,據我國古籍記載,原稱為"三巴寺",它是當時葡萄牙天主教耶酥會教士來澳傳教的一個基地,歷史上曾先后遭三次大火,屢焚屢建,至今只留下圣保祿教堂的前壁,即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于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下連68級石階,顯得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
圣保祿教堂屬圣保祿學院。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早在1565 年已在圣安多尼堂側建立起第一間會院,后又在大三巴山上修建新會院,并附設教堂和供講授教理之用的學校。至1594 年,該學校升格為學院(當時的大學),成為遠東地區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這就是著名的圣保祿學院。
與圣保祿學院毗連的圣保祿教堂,創建于1580 年,于1595 和1601年先后兩次失火,教堂焚毀。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
以上就是大三巴牌坊歷史的全部內容,澳門大三巴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意義:見證歷史滄桑:大三巴又稱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祿大教堂遺址的一部分,始建于1602年,歷經多次修建、重建,以及火災和自然災害侵襲,最終僅剩下石頭質地的前壁。它見證了澳門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是澳門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