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歷史年份,朝代年份表

  • 歷史
  • 2023-08-20

歷史年份?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那么,歷史年份?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全部歷史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沖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國·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齊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奐(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漢·后主劉禪(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國·吳:吳大帝孫權(公元229年——皮扮公元252年)

會稽王孫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吳景帝孫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吳末帝孫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晉懷帝司馬熾(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晉愍帝司馬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晉康帝司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晉穆帝司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晉廢帝司馬奕(公元365年——公元滑緩371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晉孝武帝司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國·漢·前趙:光文帝劉淵(公元308年——公元信握模310年)

昭武帝劉聰(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靈帝劉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劉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國·成漢:武帝劉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壽(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歸義侯李勢(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國·前涼:昭王張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張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張駿(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張重華(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張曜靈(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張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沖公張玄靚(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歸義侯張天錫(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國·后趙: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陽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義陽王石鑒(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興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國·冉魏:武悼天王冉閔(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國·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國·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鍵(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歷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堅(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后秦:武昭帝姚萇(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興(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國·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寶(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國·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馮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馮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國·西燕:濟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沖(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隨(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凱(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瑤(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東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歸(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熾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國·后涼:懿武帝呂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靈帝呂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呂?。ü?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國·南涼:武王禿發烏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禿發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禿發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國·北涼:武宣王段業(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遜(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無諱(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國·西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廢主赫連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連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劉宋: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劉義?。ü?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劉駿(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廢帝劉子業(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劉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后廢帝劉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順帝劉準(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齊武帝蕭賾(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郁林王蕭昭業(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蕭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齊明帝蕭鸞(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齊和帝蕭寶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蕭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蕭棟(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蕭紀(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蕭繹(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貞陽侯蕭淵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蕭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陳朝: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陳文帝陳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廢帝陳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陳宣帝陳頊(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陳后主陳叔寶(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隱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詡(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莊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長廣王元曄(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節閔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廢帝元欽(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廢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后主高緯(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恒(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靜帝宇文闡(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楊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肅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適(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順宗李誦(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憲宗李純(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曄(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梁:梁太祖朱溫(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閔帝李從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從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晉: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貴(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隱帝劉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榮(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訓(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吳:武帝楊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楊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楊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楊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錢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獻王錢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國·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國·十國·閩國:太祖王審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國·十國·北漢:世祖劉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劉承鈞(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劉繼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劉繼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漢:高祖劉龔(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殤帝劉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劉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后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國·十國·荊南:武興王高季興(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獻王高從誨(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繼沖(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國·十國·楚國:武穆王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陽王馬希聲(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廢王馬希廣(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后主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趙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趙禎(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趙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趙頊(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趙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欽宗趙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趙構(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趙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趙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寧宗趙擴(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趙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趙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趙顯(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趙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趙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遼朝: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賢(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圣宗耶律隆緒(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興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顏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顏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顏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顏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顏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顏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衛紹王完顏永濟(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顏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顏守緒(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顏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諒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順(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純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頊(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獻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鐵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窩闊臺(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貴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憲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鐵穆兒(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愛育黎力八達(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碩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孫鐵木兒(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順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圖帖睦爾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寧宗懿璘質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歡貼睦爾(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檢(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紹宗朱聿鍵(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極(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臨(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圣祖玄燁(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歷(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寧(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載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載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統帝溥儀(公元1908年——公元1912年)

中國各個朝代時間表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塌漏、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后,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擴展資料

干支歷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團則爛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5000年歷史順序時間表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

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段消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后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二十四朝代順口溜

關于公元紀年的計算方法:

一、世紀

100年一個世紀,百位前面數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紀;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陪頃2+1=3,所以,公元前3世紀; 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紀; 例:公元9年(西漢結束),0+1=1,所以,公元1世紀。

二、年代

1.早期(初期):世紀頭二十年 例:20世紀早期,1900——1919年左右; 例:前594(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早期。

2.上半期:世紀前50年 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紀上半期。

3.中期:40——60年代 例: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中期。

4.后半期:世紀后50年代 例:1851年——鬧亂伏1899年,18世紀后半期。如:公元20年—公元29年,為公元1世紀20年代;公元1980年—公元1989年則為公元20世紀80年代。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

三、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時間

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后相加再減一”。

歷史年代計算方法

查喊并百鄭孫跡度百凱謹科吧,看得清楚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461.htm

以上就是歷史年份的全部內容,一、世紀 100年一個世紀,百位前面數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紀;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紀; 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0+1=1。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成年男人裸j照无遮挡无码|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无码AV片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 |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