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譚氏家譜 譚姓稀有嗎 譚姓的來源和歷史研究報告 譚氏歷朝歷代名人 譚姓和什么姓是世仇
譚姓名人:1、譚殲州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2、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戲曲家。3、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鐘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
4、譚獻: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強調“寄托”,風格過于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瑯瑯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
5、譚延_: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橡稿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您還可以點擊底部客服咨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梁改孝司店鋪起名,還有寶寶起名,我們會根據寶寶出生年月日和時間,為寶寶起一個帶著好運的好名字!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于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禪巧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后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后,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升鉛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后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闿
譚延闿(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后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后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游,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于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賀笑鍵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于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山哪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于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后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后,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逗乎碼《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后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闿
譚延闿(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后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后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游,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于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譚平山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于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并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后又轉戰太倉、昆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臺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鐘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
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頃茄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后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陜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國后,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33年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開展的反“羅明路線”斗爭中受打擊,調國家保衛局任科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后,留在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并兼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任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1946年7、8月間,與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同年冬兼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與許世友指揮部隊在山東內線作戰,和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后,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在淮海戰役中任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戰役的領導和指揮。1949年5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1952年秋任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調中共中央任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10月后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受到殘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來工作,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并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譚人鳳
譚人鳳(1860—1920),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胡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清咸豐年農歷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譚人鳳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譚鐘麟
譚鐘麟(1822-1905),字云覲,號文勤。譚延闿之父;光緒五年(1879)任浙江巡撫,加兵部尚書銜。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實漕平,更定厘稅,治浚河道,鼓勵商運,修筑炮臺,重建文瀾閣并珍藏乾隆帝賜予的“四庫全書”,名震一方。兩年后,調任陜甘總督。為準備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請在新疆南路設置丞倅牧令道員;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為改變每年向新疆調運糧餉征用大批民車的做法,專設官車局,減輕了百姓負擔。為解決鹽販哄抬鹽價問題,他制訂就場征課法,使食鹽價格下降。還在蘭州創建求古書院,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創建河西精舍,選拔文人學者著書講學。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他上奏朝廷,請求率軍迎敵,未允。十四年(1888年)黃河決口,主動籌集60萬兩白銀援助河南修堤、賑災。任陜甘總督六年半,陜甘文化和經濟均有發展,庫儲銀百余萬兩,各州縣積谷數百萬石,比他就任時增長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開缺回籍養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書銜補吏部左侍郎,后歷任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二十年(1894年)加賞太子少保銜。二十一年(1895)春調任兩廣總督,曾力排眾議,禁賭查盜,維護治安,但終不能暢行其志。二十五年 (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謚文勤。 [1]
譚其驤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 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辟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跡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于從告鉛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后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后,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升圓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襪笑好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后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姓名人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后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御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碼梁與鐘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遲局運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
譚延臘乎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3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