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一個歷史方位 黨的新的歷史方位是什么 歷史方位指的是什么 歷史面向是什么意思
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我們不僅要重讀馬克思的“文本”,而且更要解讀當代中國發展著的實踐和現實。我們認為,馬克思哲學的本性是以哲學的方式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那么,馬克思是如何看待哲學及其與現實的關系?馬克思是如何以哲學的方式解讀現實問題的?馬克思解讀現實的具體方法是什么?馬克思解讀現實所形成的哲學理論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并不是“不證自明”的,迄今為止,仍是“懸而未決”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以哲學的方式關注現實所實現的哲學觀變革馬克思在直面現實、直面現實的人、直面實踐、直面問題中終結了舊哲學,從而實現哲學觀的革命變革,創立了一門關注“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哲學”。 1.以哲學的方式把握現實:把抽象的純粹“思辨哲學”改造成為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馬克思開辟的哲學道路,從根本上說是以哲學的方式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和實踐發展過程的實踐哲學。馬克思哲學的本性是關注現實人的生活世界,關注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傳統西方哲學脫離現實生活世界來理解人,“人”要么湮沒于天國,要么依附于自然,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只可能產生抽象的人本主義,不可能真正實現對人的尊重。與此不同,馬克思的哲學研究不是“從天國下降到人間”,而是“從人間上升到天國”。由此,馬克思的哲學注目于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本質上乃是向“人的現實”和“現實的人”的歷史性回歸。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雙重影響,馬克思放棄了知識論路向,轉向對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探索,從而開辟了回歸生活世界的哲學道路。 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哲學,并不是為了滿足純粹的理論興趣,也不是要創立什么哲學學派,而主要是為了解決他所關心的現實問題。在馬克思看來,哲學的“根”不在天國,而在人間,它的出發點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感性的和歷史的人。以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前提,實際上就是以 “人的活動和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出發點,也就是從現實人的“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正是在此意義上,生活和實踐的觀點才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對哲學的新理解:馬克思哲學觀的自我定位 馬克思曾提出一系列有關哲學理解的命題,透過這些命題,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對哲學觀的新定位。 哲學是對“塵世”進行批判和確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學”。馬克思哲學主要不是對“彼岸世界”的探討,而是要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如果要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必須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基本評價是:現存制度的唯一原則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非人化”。因此,馬克思主張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馬克思哲學正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解釋世界中改變世界。馬克思哲學的優點恰恰在于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是“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馬克思所主張的批判,主要是現實的實踐批判。馬克思在哲學批判觀上優于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的地方,就在于他揚棄了邏輯批判與道德批判而達到了實踐批判的高度。完整意義上的馬克思哲學實際上包含理論批判、社會批判和自我批判三大部分,它分別針對一切理論、資本主義社會和自我思想。與之相應,馬克思哲學必然具有三種現實針對性:其一,在學術方面,主要是針對思辨哲學,著力解決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問題;其二,在現實方面,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人的生存境遇問題,著力解決資本奴役勞動、人對物的依賴問題;其三,在自我批判方面,主要是針對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結論,力求不斷完善、超越自己的理論。只有充分理解了上述三種現實針對性,才能更深刻理解馬克思哲學絕不僅僅是純粹理論邏輯的產物,更主要的是現實革命邏輯的產物。 哲學是“非常懂得生活”并為現世提供智慧的“生活哲學”。馬克思哲學是對“塵世”進行批判和確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學”,這意味著它內在地關注現實生活。人類的生活世界可分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兩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絕不是向私人領域的“龜縮”,更主要的是向公共領域的“挺進”。馬克思把哲學看作“為現世提供智慧”的哲學,其意是指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在統一來理解現實生活世界的本質、規律并為人的生活提供智慧和方法。與舊唯物主義從“抽象的人”出發,其立腳點是“市民社會”不同,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其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哲學是理解現實人的生活世界、進入同時代人的靈魂、為勞苦大眾提供心靈引導的“人的哲學”。馬克思哲學關注現實生活,主要是關注現實的人。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維度。要研究現實問題,就必須要研究造成這些問題的“世俗基礎”和“經濟根源”,進而探索人的解放的條件。馬克思哲學不是對現實的默認和肯定,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改造和超越。對實踐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哲學是關注無產階級解放并成為人民精髓的“政治哲學”。馬克思研究現實人的實踐活動,是為了實現人的解放。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意蘊主要體現在馬克思關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理論分析,尤其是對市民社會、國家和法律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的研究中。在馬克思看來,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問題是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但“權利絕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3.舊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曾斷言以下四種意義的哲學形態會被終結 其一,在自然和歷史領域用頭腦中的聯系代替自然界的聯系和歷史本身的內在的客觀必然聯系的以觀念構建世界的哲學;其二,不關注人的實踐活動和現實生活實際發展過程的只講意識空話和注重自我意識想象的純粹思辨哲學;其三,不能滿足國家需要、群眾需要、實踐需要并且抓不住事物的根本、不能說服人、不能被群眾掌握的哲學;其四,喪失自由理性的研究、喪失自我批判能力、哲學批判達不到真正的人的問題、批判觸動不到當代問題核心的封閉保守的哲學。可見,要終結的不是泛指一切哲學,而是特指遠離生活世界的、不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的、非批判的哲學。哲學終結乃是以危機的形式宣告傳統思辨哲學的衰落,同時呼喚批判哲學、生活哲學、實踐哲學和人學的誕生。 4.為哲學而獻身:馬克思如何看待哲學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馬克思不僅把哲學看作一種職業,而且把哲學視為一種事業。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他自覺地把“自身完美”與“人類幸福”結合起來,認為“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在馬克思看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才是最完美的職業。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但永遠也不會成為偉大的人。 總之,馬克思以哲學的方式關注現實所實現的哲學觀變革,最后形成的哲學是:對社會現實進行無情批判的“批判哲學”;關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學”;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的“人的哲學”;改變現存世界的“實踐哲學”;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論的“與時俱進的哲學”;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開放哲學”。 馬克思以哲學方式解讀現實問題的方法與路徑 對象的性質決定把握對象的方法,而方法又影響結論。既然要真正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那么,就必須確立一種從本質上把握現實的合理方法。與古典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不同,馬克思揚棄了以經驗實證的方法、外在倫理的方法和抽象思辨的方法來關注現實的局限,找到了把握現實的合理的方法。總體來講,馬克思以哲學的方式解讀現實的方法,主要包括在實踐基礎上堅持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科學方法與價值方法的統一、整體分析與層次分析的結合、邏輯分析與歷史考察的一致、抽象分析與具體分析的融合、批判原則和建構原則并用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等方法,但最基本的,是馬克思在解讀現實過程中始終把科學方法和價值方法統一起來,注重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科學方法與價值方法的統一蘊涵以下內容:在理論張力方面注重“應有”與“現有”的辯證關系;在歷史觀方面注重人的歷史活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關系;在發展觀方面注重“物”與“人”、發展與代價的辯證關系;在主體方面注重主體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統一;在生存論上注重經驗性與超越性的統一;在思維向度上注重“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的統一。 馬克思以哲學方式解讀現實問題的具體方法與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判定歷史方位:以對“歷史方位”判斷的方式把握現實解讀現實,首先必須科學判定歷史方位。馬克思從社會歷史發展三形態與人的歷史發展三階段的關聯中對歷史方位進行科學判斷,以此把握現實。人的歷史發展三階段:人的依賴——物的依賴——自由個性。與“社會歷史發展”三形態理論相呼應的是“人的歷史發展”三階段理論。馬克思在考察生產力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時,總是把人放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中、尤其是放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下來考察,同時又把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到人的高度來思考。馬克思把人的歷史劃分為三大階段,其實質是把現實的人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定位,從歷史發展階段來把握現實的人的發展的方位。2.捕捉時代問題:以“捕捉問題”的方式把握現實 馬克思正是通過準確捕捉時代的、現實的根本問題來把握現實的。馬克思通過對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物的基礎上人的獨立性的分析,著重關注以下具有根本性的問題。資本(物)奴役勞動(人)。馬克思既是資本邏輯的追隨者,也是資本邏輯的深刻批判者,更是生活邏輯的堅定重建者。馬克思深入分析了現實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示了利潤至上構成資本主義所有矛盾這一總根源。馬克思分別從歷史眼光和價值眼光看到資本的雙重作用:就積極作用而言,資本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就消極作用而論,資本的本性是貪婪的,“死的資本邁著同樣的步子,并且對現實的個人活動漠不關心”。其結果是,正像不斷增殖的資本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一句話,資本“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全部批判的合理性,恰恰在于資本主義把對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追逐變成了人的主要動力和唯一目標,直至出現了資本拜物教,資本(物)支配勞動(人)。 勞動異化及其解放。揭露現實世界中人的自我異化,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個主題。馬克思對人的自我異化的分析集中體現為他的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用異化概念分析社會關系,把它同私有制的統治及其由此所產生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并用異化勞動概念且從四個基本層面集中分析工人階級的悲慘現實: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馬克思認為異化的根源在于分工與私有制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主張通過積極的社會實踐揚棄異化。這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實質上主要是從倫理和價值的維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集中批判。 3.揭露“世俗基礎”:以揭露“世俗基礎”的方式把握現實 解讀現實必須揭示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那么,產生以上根本問題的世俗基礎是什么?這是馬克思解讀現實問題的進一步深化。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運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揭示了物質生產規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對當代斗爭做出了符合時代水平的自我闡明。 從現實的人出發,從現實中首先看到人。馬克思揭露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首先是從現實的人出發。在馬克思那里,現實的人包含三層基本含義:有生命的個人即人的自然需要;從事物質生產;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這實際上就是肯定了“人的自然需要”、“感性活動”和“社會物質條件”對理解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的首要意義。這實際上意味著馬克思力求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通過物質生產以滿足人的自然需要)、人和人的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生產關系)出發來揭示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從物質生產出發,從物質生產(生產什么和怎樣生產)中深刻揭示了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揭示了歷史的發源地。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既反對用抽象思辨的方式把握現實,也反對用日常經驗實證的方式把握現實,而主張從物質生產方式中把握歷史的基礎,也把握現實問題的世俗基礎。馬克思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揭示,深化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社會存在的根本問題的理解。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的意義()
A.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
B.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C.是我們黨反腐倡廉的重要經驗
D.是強權就是真理的經驗總結
正確答案:AB
歷史自覺性既包含對歷史運行規律的深刻領悟,更包含對社會發展前景的主動營造。
自覺性可分為個體自覺性和社會自覺性。個體自覺性:社會活動中的“個人意圖和目的”。社會自覺性:“個人意圖和目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表現,是許多單個人的自覺活動的結果。
歷史的重要性:
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要做好今天的工作,承擔起新的使命,在歷史經驗智慧的學習運用中提升歷史自覺、把握歷史主動。
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我們就一定能更好地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開創新的歷史偉業。
初心和使命指的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
一定要牢記初心和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新時代中國人要在歷史與現實的貫通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眼前與長遠的統一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的政治本色。
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初心永遠不能改變。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廣大干部要始終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的政治本色,更加自覺地為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