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正史中諸葛亮評價 諸葛亮歷史評價之一 諸葛亮人物真實評價 歷史學家對諸葛亮的評價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鞠躬報國的典范。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位賢與能渾然一體的偶像身上,也并非沒有人生敗筆可尋,比如他的連年北伐。
諸葛亮自27歲隆中決策走出臥龍崗,全面主持劉漢集團27年,其中在最后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后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戰途中病逝五丈原。盡管《三國演義》對“六出祁山”不吝筆墨予以描繪、褒贊,但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諸葛亮的北伐行動一無所獲,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其實,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觀方面,諸葛亮天才地設計了立足荊州、西圖巴蜀的戰略藍圖,蜀漢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于吳魏之間,鼎足之勢方成。但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軍事家,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諸葛亮并沒有像曹操那樣成功地指揮過官渡之戰,為統一中原奠定堅實基礎,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赤壁之戰,一舉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確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現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戰爭上,他可以神機妙算玩弄對手于股掌之中,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觀大智慧及縱橫韜略,軍事大對決的實質是政治大對決。從這個角度考察,諸宏則纖葛亮似有目不視睫或顧此失彼之嫌。
客觀方面,當時曹魏版圖數倍于蜀國,兵多將廣國力強大,政權也非常穩固,而蜀國在三國中最為弱小,地勢封閉,又連年烽火人心思定,當務蔽仿之急是休養生息,醫療戰爭創傷,富國強民。如若穿過窮山惡水的蜀道,強行以弱小之師與精壯之旅正面作戰,大獲全勝的概率幾乎為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諸葛亮力排眾議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為杰出的知識分子,又時時處在“曠世奇才”的贊譽聲中,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為此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許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諸葛亮也難以免俗,一統江山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確選擇,屢敗仍屢戰;報恩思維對諸葛亮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認為成功與否是一回事,做與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數次貿然行動;過于自信及對后來的人沒有信心,也促使諸葛亮主張趁自己還健在的時候早打大打,解決統一問題。其實一國興一國亡,個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諸葛亮北伐“后果很嚴重”:“蜀兵數出,國弱民疲”,“勞軍擾民,內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本來疲弱的蜀國局勢更危,諸葛亮死后不久,蜀漢也就滅亡了。縱有經天緯地才,無奈一切東流水,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當病榻上的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風刺骨,想到五伐曹魏無寸尺之功,同時自己的身體又像蠟炬成塵一樣慢慢消耗殆盡,其心情可想而知,即令今人也不免灑上一掬感懷之淚!
對于諸葛亮的北伐及對其本人過高的評價,當時及稍后的人也是頗有非議的。《蜀記》:“士大夫共論諸葛亮,多譏亮托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張儼《默記》說:“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崔浩《典論》:“亮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守窮崎嶇之地,而以為蕭曹亞匹,不亦過乎?”
雖然如此,諸葛亮還是成為了后世人們心目中丞相的楷模。歷朝歷代丞相無數,但一提到丞相,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諸葛亮,這是與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及后世民間藝人的渲染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出籠有關系的,此外,老百姓對“清盯粗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會里,除了少數幾任皇帝尚能勵精圖治外,其余大多屬荒淫、昏庸、暴虐、無能者,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或可成為皇帝與臣民之間的調節器。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便能吃上幾頓飽飯,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就要賣兒鬻女,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在這樣的誤打誤撞中運行了偌多年。屈指細數,賈似道、李林甫、嚴嵩、蔡京輩
竟如過江之鯽,長期生活在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渴望良相出現。諸葛亮畢竟曾讓蜀中“連年大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死后又有“內無余帛、外無贏財”的清廉形象,自然讓勞苦大眾念念不忘。杜工部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一個“尋”字,就是社情民意的無聲體現!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王維新:“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簡稱“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意為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枝旅《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友差死而不朽,反貴于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好搭皮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于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后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臺》,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諸葛亮
蜀漢櫻升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
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杰。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凱頌冊可盯宏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
《資治通鑒》對三國時的諸葛亮評價甚高:說諸葛亮當初曾上表漢王:“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衣食,自有富裕,我沒有別的收入增加家產。臣死去之日,必不游宴核讓家內有多余的絹帛,家外有多余的錢財,而有負陛下。”最后,果如其所言。書中借丞相長史張裔稱贊諸葛亮:“他行賞不遺忘疏遠的人,處罰不寬恕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者取得祥此,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這就是賢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感哺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兼之亞匹矣。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來評價諸葛亮,實屬神掘很罕見。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么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么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云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后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一代才華出眾的杰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埋頌,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于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現諸葛亮也并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贊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幸取勝的戰爭范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后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橋擾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杰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巨集愿,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巨集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到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煙飛灰滅,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倘若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不知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生前是否曾預見到彎消鄭蜀國的滅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與蜀國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最終敗給了誰?經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諸葛亮最終敗給了天意!天不滅曹!在滾滾向前轉動的天意巨輪面前,任何人的謀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憐的!何為天意?民意也!春秋無義戰,其實三國時代也無義戰,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為爭奪領地城池,所發......
魯迅怎么評價諸葛亮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世人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
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千古頌揚,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并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古
往今來,史學家對于諸葛亮的各種評價一直爭論不休,此起彼伏。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么樣?讓我們回顧諸葛亮的一生,把《三國演義》中
的故事、史書記載和當今史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交織在一起,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
歷史真實。
對于大名人的故鄉,中國人總愛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來形容一番。讓我們來
看看,諸葛亮的故鄉,究竟有什么與眾不同。
東漢末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瑯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陽都是個古地名,大
約在今天山東沂南縣一帶。
諸葛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他們的祖籍并不在陽都,而且也不姓諸葛。據史料
記載,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東諸城的枳溝一帶居住,大約在西漢初年遷徙
到陽都。當時陽都已有葛姓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姓家族區別,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個諸城的“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來歷。從此以后,中國才
有了“諸葛”這一姓氏。
據當地考古人士初步發掘,漢代的陽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匯處。這一帶方
圓幾百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流經這里的沂河為陽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這是沂南縣一個東漢末年的墓葬。墓主人與諸葛亮是同一時代、同一階層的老鄉。
按照漢代的禮制,當時的石匠們在墓穴四周的石墻上刻下了眾多的畫像。畫像石大
量描繪了歌舞宴飲、狩獵騎射、社交出行等貴族生活場景。不過,石匠們也沒有忘
記描繪出社會中下層的人們。這些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大致構成了諸葛亮生活的
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們對于廚房特別有興趣,他們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那個時代廚房里
的一切。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這里確實物產豐富,家畜家禽應有盡有。
可以想象,當時的陽都城應該是這么一個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萬頃良田。
城內物資豐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這里的人們不用擔心食物的匱乏,溫飽有余而
知書達理。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潤,而顯得靈氣十足。
當然,哺育諸葛亮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產和優美的環境。陽都城正好處在古代齊國
、魯國和楚國交界之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注重禮儀,楚文化的浪漫與
奮斗精神,都影響著這里的文人學子。
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
族。
西漢中期,諸葛家族出了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諸葛豐。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出任
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相當于首都警備司令的重要職務。他以執法嚴格、為人剛直而
著稱于當世。
諸葛豐的道德風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孫中世代傳承,豐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
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這一輝煌肇始于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
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當時在離家鄉不遠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當于行署
副專員這么個職務。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廣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學識,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中,有兩位后來成為叱吒風云的人物,這就是大軍閥袁
術和劉表。
史書上記載: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
諸葛鈞。在大哥之后,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后來他避亂江東而
被孫權重用,并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
恪更是青出于藍......
歷史怎么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個什么樣的人)諸葛亮
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
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杰。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
用一句話來評價諸葛亮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是三國時期最為經典、能力最高的謀士。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行動本該是龐統,法正等策劃,但在后期,他能承擔重大的軍事任務,并且表現出了一般軍事家難得的智慧。諸葛亮政治不但有余,作為業余軍事參謀,軍事也絕不是不足。
如何評價諸葛亮和周瑜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周瑜的性格第一個特征是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淺。如第四十四回寫孫權決定抗曹,并命周瑜組織迎敵作戰。但諸葛亮卻對周瑜說孫權仍有顧慮。周瑜立即去見孫權,果然與諸葛亮所說的一樣。于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只是由于魯肅的勸阻,才沒有殺成。試想,周瑜倘若果真將諸葛亮殺了,那么孫劉聯盟就可能破裂,就會給曹操造成可乘之機,赤壁之戰誰勝誰負便很難預料了。由此可見周瑜的目光的確短淺。此后,周瑜曾多次設計要殺害諸葛亮,如派諸葛亮十天造箭十萬枝,企圖以軍法殺之;又如派諸葛亮往聚鐵山斷曹操的糧道,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諸葛亮在七星壇借東風,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帶士兵一百,從水陸兩路前往南屏山,企圖以武力殺之等等,雖說危機都被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卻凸現出周瑜的器量狹小,忌才妒能。
羅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沖動,意氣用事。如諸葛亮到東吳商量共同御曹大計時,周瑜故意說他準備降曹,意欲以此要挾諸葛亮,求他助劉備破曹。然而諸葛亮卻說“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后,便勃然大怒,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并說:“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其盛情沖動的特點便顯現無遺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殺諸葛亮,派諸葛到鐵聚山去斷曹操的糧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諉,卻借此嘲笑說:“吾聞江南小兒謠言云:‘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于陸地但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聽了此話,怒曰:“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往鐵聚山斷操糧道!”為了一句嘲笑,竟置統帥職責于不顧,可見其感情容易沖動、意氣用事的程度是多么嚴重。赤壁戰后,孔明三氣周瑜,使其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歷史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怎么樣的呢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制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并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斗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后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并使蜀國在今后的戰爭中始終處于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于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后,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后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后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生關于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后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沒有什么人說閑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里,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范,沒有一天不深藏于心。君臣關系畢竟不是朋友關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里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托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范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托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于高中生、智力相當于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托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托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托非人,則等于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托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么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后,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準,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后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家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后,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么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后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么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
陳壽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陳壽評價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二、大意是: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制定官職,遵從權力制定制度,廣開門路吸納眾議,布施公道。忠義的人,有利于國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很輕也會重罰。小的善行也會受到獎賞,小的錯誤也會被懲罰。各種事情都很明白,什么東西都遵循他的規律,實事求是,厭惡虛假的事務。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他公正的看待事務并且處理的很公開。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發動戰爭,缺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將軍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長的!
三、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后人如何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在開發西南,穩定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諸葛亮治戎為長,軍事為短。盡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國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在三國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見,可見諸葛亮有足夠的本錢堪稱三國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國的不知道,在中國只有管仲,商秧,張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蕭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諸葛亮差一點。
但作為統帥,他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比如:
1、沒能阻止劉備伐吳,是他為相所犯的最大錯誤,蜀漢實力大減,此后再也沒有恢復到當時最強水平。
2、錯用馬謖,不停魏延劍走偏鋒的建議,過于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機會變為泡影。
3、選擇的根據地也不是能夠支撐起統一全國的,自古以來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北方占多數,例如劉邦的關中平原,劉秀的河北,隋唐的陜西,蒙元的蒙古,滿清的東北,唯一一次以南方北伐的形式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而且歷代南方政權北伐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如祖狄北伐,岳飛北伐,太平天國北伐,民國北伐也只能是勉強成功。
4、毛主席說過,諸葛亮的錯誤從隆中對時候就開始了。
5、劉禪的無能客觀上也與諸葛亮有些關系,史載諸葛亮事無鉅細,必親攬之,從不知道鍛煉劉禪,對他的溺愛,使得劉禪除了玩樂還能做什么,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年僅53歲就累死了,說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時間和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