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生物七年級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下冊知識點 初一地理考點必背 初中歷史就背一張表 政治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知識點
歷史是初中的必學科目,那么七年級歷史下冊都有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7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7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宋詞與兩宋社會
一、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后,涌現了反映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和感傷的詞篇
李煜是用凝煉樸摯的現實主義藝術手法,揭發自己的靈魂、表現沒落貴族的悲哀。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追憶帝王生活的沉醉豪奢,江山依舊而人事全非,客觀自然永恒而生命變化無端。
錢惟演是吳越王錢椒之子,隨父歸附宋朝,晚年被貶,政治上極感失意,臨死前有一首傷春之作──《木蘭花·城上風光鶯語亂》。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告橡…”時間的推移催老世人,愁比病更強烈,因而不顧病情而痛飲狂喝,將全詞近乎絕望的愁緒推向高潮。
二、北宋財政危機和邊防危機加劇了政治危機,士大夫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這是對當道者的警醒。
政治失意但仍然憧憬著美好生活。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即使政治上極為失意,仍對生活持有積極態度。“千里共嬋娟”一句,成為后代離人相互祝愿的用語。
三、商品經濟發展,都市市民的審美情趣出現,體現了市民意識和封建禮教的矛盾
長期落魄江湖的柳永的《定風波》中“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帶有較少的封建思想羈縻,敢于反抗封建禮教壓迫,深富市民氣襪鍵旁息的生活情味和審美趣味。
四、經濟發展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宋經元至明清,中國的人口增亮核加到4億左右,無論是絕對數還是增長率都遠遠超了同時代的歐洲。宋朝以農業生產技術的迅速提高為前提,帶來經濟規模的擴大,手工業、商業的繁榮,中小市鎮的大規模興起和大城市的膨脹。描寫北宋社會經濟的大量詞篇成為了解這段歷史的寶貴史料。
1.在農本經濟時代,對水的迫切渴望
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濃厚的喜悅之情。
2.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成為宋朝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水稻的收成決定了全家的溫飽。在《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呈現出一幅安定與祥和、生產與繁衍的農村風俗畫。
3.棉花的普遍種植,由兩廣和福建迅速擴展到長江流域
范成大《浣溪沙》“膜下珠簾護绔叢。花枝紅里燭枝紅。燭光花形夜總定。棉地繡天香霧里,珠星壁月彩云中。人間別日子春風。”棉花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溫暖與舒暢。
4.繁榮的商業帶來生活用品的豐富和高雅,增添了生活的舒適和恬靜
周邦彥《少年游》“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經濟發展與商業繁榮提升了生活質量,通過“并刀”、“吳鹽”、“新橙”、“錦幄”、“獸香”幾件道具營造出安恬靜謐的環境,表現出相互愛戀與深情體貼的高雅格調。
5.江南美麗富饒的景色,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望海潮》是柳永詞中廣泛傳誦的名篇。“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柳永以生動的筆墨,把杭州描繪得富麗非凡。柳永的詞還歌詠過蘇州(《木蘭花慢》、《瑞鷓鴣》)、揚州(《臨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陽(《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傾杯樂》、《透碧霄》)等。為宋代都市繁榮留下了形象的畫面。
歐陽修的《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江南的富饒與美麗、恬靜與繁榮,已經成為人們最向往的地方。
6.宋都東京已經取消了宵禁,出現了夜市和早市。東京的商業活動,真可謂是一天一夜時時都有市
歐陽修《生查子》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在那華燈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的花市,主人公與心愛的人在月掛柳梢的黃昏時刻相約赴會。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鞭。”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豐富的夜生活帶來別樣感受。
五、民族間戰爭頻繁,反映戰爭的詞作最多
在反抗異族壓迫的激烈斗爭中,內容思想突破了士大夫階層和市民階層的局限,與愛國的大時代脈搏一同跳動,唱出時代的最強音,鼓舞人心,達到宋詞的最高的成就。
1.懷有報國的宏偉志向
蘇軾的《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殺敵上戰場,激蕩著豪情與壯志。
2.兩宋戰爭中處于劣勢
北宋的主要邊患有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略。在這樣的生活基礎上,寫出了《漁家敖·塞下秋來風景異》。“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沉郁悲壯與荒涼蕭瑟的意界,反映了北宋那個王朝怯懦、外族憑陵的特殊的歷史階段。
3.北宋滅亡,遷都杭州,懷念北方故土的思鄉之情
南宋張孝祥的《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邊塞”的悲涼、肅穆,中原淪陷,眼前戰火連天,只有借酒澆愁,將一腔熱血灑向悲風。這首詞流露出了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之情。
陸游的《訴衷情》的“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抒寫詞人想為國家立功而不能的內心苦悶;晚年退休,卻仍向往著投身沙場,殺敵報國。
4.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銳,從宋金抗爭到元蒙滅宋,愛國歌聲始終回蕩詞壇,悲壯慷慨之調,應運發展,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詞的內容充滿了對敵寇的痛恨,對國家的熱愛,報仇雪恨,收復失地的堅強決心。
辛棄疾的《滿江紅》“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及“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壯詞”先后映輝,顯示了詞人至老不衰的愛國熱情和老而彌濃的豪放詞風,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
文天祥的《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表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氣節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宋詞由于吸收民間血液而壯大,由于反映人民生活和愿望而提高。文人和士大夫們面對現實,或投身于現實斗爭,用這種文學來表達他們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或拿它作為現實斗爭的武器。這是繼承《詩》、《騷》以來的優良傳統,在文學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
7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宋朝的基本國策
一、“重文教”
宋太祖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臺。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范仲淹、李綱、岳飛、宗澤、文天祥、陸秀夫等皆科舉出身。而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宋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
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念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面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的水平,涌現出的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二、“輕武事”
北宋輕武政策具體表現在其軍事領導體制,將握兵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而為三: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于皇帝。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
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和國防力量。因此,在對遼、西夏、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只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即使面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岳飛的精忠報國之愿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作為后人的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一切。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⒈隋朝的建立:581
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
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后,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巖源閉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4.大運河:3+4+5=1。3點
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余杭;4段
即是:永
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
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
錢塘江五大水系。1
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粗裂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
.李淵于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3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
征。4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
之治”。5
.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
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1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并規定可用交納裂虛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松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
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
)、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系上: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后,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因為有知識,我們上了太空,我們延長了人均壽命。更因為有知識,我們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希饑簡搜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1
蒙古的興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2.統一: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3.攻宋:金咐李滅亡后,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2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
2.統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措施
(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②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2.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爛歷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辨證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
(1)積極影響:①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發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2)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3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戰亂較少;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②區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②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2)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思考: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后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4
金與南宋的對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況: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
2.統一:11世紀末,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
3.建國: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勢力迅速壯大。
二、金滅遼及北宋
1.滅遼:1125年,遼被金滅亡。
2.滅宋: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趙構(宋高宗)稱帝,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抗金: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
3.議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
(2)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3)影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飛永遠受到后世人民懷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災難。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
(2)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3)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卻遭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飛受到人民的永久懷念。
總結:兩宋時期的民族政權建立的情況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5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契丹族
(1)生活區域:游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
(2)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3)統治: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
2.黨項族
(1)生活區域: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后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
(2)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3)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
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
(2)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
(3)評價:①“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②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③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
④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2、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
(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3.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
(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易混辨析
“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有哪些?
異: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夏向宋稱臣。
同:宋遼、宋夏議和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考知識點總結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難點總結(兩套)
★2018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2020最新七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知識匯總,填空題簡答題必考要點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
★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我們學習七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納眾長。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的知識點,大家快來跟我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一)
輝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年。
2、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寫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稱為“藥王”。
5、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畫、塑像,大量佛經、文書)。
6、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李白,詩仙,《蜀道難》;杜甫,詩圣,“三吏”“三別”,作品稱為“詩史游信嫌”;白居易《新樂府》。
7、書法名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畫圣,開寫意畫先河)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二)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 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10 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澶淵之盟
(1)時間:宋真宗統治時
(2)內容: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3)評價:①宋神手每年要給遼歲幣給老百姓增加了負擔,對宋來說也是屈辱的。②但這個條約也使遼宋 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邊境和平,這樣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雙方在邊境地區貿易的發展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11 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12 世紀初期,女真杰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滅亡,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飛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坦配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政權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遼契丹
10 世紀初遼太祖阿保機上京北宋漢族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西夏黨項
11 世紀前期李元昊興慶金女真
12 世紀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后遷到中都南宋漢族1127 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三)
繁盛一時的隋朝
考點: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識記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1、隋統一的條件: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南方陳政權統治的腐敗;隋朝建建立后,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隋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2、隋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和條件: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統一后,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強;為了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隋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為什么會出現“貞觀之治”?朝由于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的震撼,使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
4、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賦役制度方面的改革,減少百姓服勞役的天數和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勞役;沿襲、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編纂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唐律疏義》.
5、武則天的統治:首先,在打擊大官僚貴族集團的基礎上,發展了唐朝的中央集權.(重用酷吏,實行恐怖政策,屠殺和鎮壓保守落后的官僚貴族分子.將唐初的《氏族志》修改為《姓氏錄》.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其次,重視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負擔.再次,設北庭都護府,鞏固和開拓邊疆.
6、科舉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科舉制常設的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主要考察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包括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7、唐朝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實行科舉制,便于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士子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他們推動一系列改革,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賦予社會以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
8、唐太宗為什么能得少數民族的擁戴?唐太宗改變了“貴中華,賤夷狄”的觀念,力求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習慣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數民族人為官,對其首領優禮相待;唐太宗待人寬厚仁慈等,所以他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擁戴.
9、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帶去的、、、、、、,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文成公主是一位獻身于漢藏兩大民族友好團結偉大事業的優秀女性,她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10、說一說遣唐使是怎么回事?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進行交流的使團.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帶世動,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日本社會進步的使者.
11、趙州橋設計巧妙之處在哪里?采用了單孔石拱的設計方案;平拱式既增加了橋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人畜通行,還節省了石料;兩個敞肩式小拱,增強了橋的泄洪能力,減輕了橋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觀.
12、李白、杜甫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么?李白詩歌雄奇飄逸想象豐富,富了浪漫主義精神;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語言精練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實主義精神.
13、北宋軍民抗擊遼、西夏南侵有何意義?遼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奪性戰爭,北宋軍抗擊是正義性的,維護了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相對穩定,有利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14、金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改變女真舊俗?仿宋制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機構;積極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推蠢野肢動手工業、商業發展;學習漢人生活習俗.
15、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么?社會的相對安定;人口增長,增加了勞動力,特別是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和技術;政府注意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
16、元世祖改革的主要內容: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農政脊友策,下令把許多牧場恢復為農田,禁止掠奪人口為奴.設立專門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還編寫《農桑輯要》.
改革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鞏固和發展了我國多民族國家.
1、 年, 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統一南北.
2、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 帝時開鑿了以 為中心,北抵 ,南至 ,自北向南分 、 、 、 ,全長共 多千米大運河.
3、 年 建立唐朝,定都 .唐太宗統治期間,被譽為 .
4、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是前后上諫二百多次的名臣 .
5、唐朝沿襲和完善隋朝的 制;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
6、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她統治時期史稱有 ,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7、唐玄宗統治的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
8、 、 是唐朝農業方面的重大發明. 代表了唐代制陶業的突出成就.
9、科舉制創立于 朝.唐朝時常設的主要科目有 、
10、飲茶習俗在 代時風靡全國,茶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
11、盛唐從習俗風尚到思想文化都體現出 和 的特點,展示了 、 與 的時代精神.
12、西北少數民族都擁戴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的君主,稱為“ ”.
13、 把文成公主嫁給當時吐蕃杰出的政治家 .
14 、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15、 時,唐朝高僧 東渡日本,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16、 時,高僧 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取經.
17、唐都 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市.
18、唐朝初年,人們從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啟示,發明了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 . 時,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歐洲要早四百多年.
19、火藥的發明與古代的 的密切關系.最初用火藥武器叫 .
20、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的是 朝著名工匠 設計的 .
21、人們稱他為“詩仙”的是 .稱為“詩圣”的是 ,他的詩稱為“ ”.
22、 年, 建立宋朝,定都 .
23、 年, 族首領稱帝,建立契丹政權,定都 . 年, 族首領稱大夏皇帝,定都 .
24、 年,遼宋之間訂立和議,史稱“ ”.
25、 年, 稱帝,建立金政權.
26、 年,發生了“ ”.同年, 在南京稱帝,后來定都 ,史稱南宋.
27、1140年,岳飛率軍取得了 .
28、“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 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29、 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的首位.
30、宋代 開采量居世界第一. 產量大致相當于18世紀歐洲各國產量的總和.
31、 前期, 地區出現了 ,這是世界上最早有紙幣.
32、宋朝時,設置 機構管理海外貿易.
33、 年, 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的被尊稱為 ,建立蒙古政權. 年 改國號為元
34、 時有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個新民族 .
35、 時發明了指南針,并應用到航海上. 時,經 傳入股歐洲.
36、元朝時, 從海南島黎族人民那里學會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她的故鄉 逐漸上升為江南棉紡織業中心.
37、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北宋史學家 主持編寫的 .
38、蘇軾的代表作有 .生活在兩宋之交的女詞人是 ,代表作有 .
39、 和 合稱元曲. 標志著我國戲曲藝術的在成熟.元雜劇作家中最負盛名的是 ,其代表作是 . 七年級歷史綜合知識
一、 朝代:隋、唐、五代十國、遼、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清.
二、隋朝
1、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
2、隋朝最重要得貢獻是“開鑿隋朝大運河”(隋煬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作用: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3、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李春建造的“趙州橋”(河北趙縣)
4、隋朝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三.唐朝(618年)
1, 618年,唐 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
2, 為什么歷史稱李世民是明君?
答:因為他(1)節用戒奢(2)招賢用能(3)虛心納諫,歷史上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 進諫次數最多的被唐太宗視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