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河南鄭州的歷史文化背景 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 鄭州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鄭州有什么歷史古跡 河南鄭州的文化特色
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鄭州市位于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臺階與第三級地貌臺階的交接過渡地帶。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
截至2016年10月,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59項,傳承人26人;市級脊灶非遺185項,傳承人149人。已公布五批市級項目,三批市級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鞏義小相獅舞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鄭州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
擴展資料:
鄭州的發展情況:
1、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鄭州地區的行政建置變化較大,加之魏晉后改郡縣二級制為州、郡、縣三級制,使這一時期的建置變化更為復雜。前220年,魏將轄區分為13州,州轄郡,郡轄縣。
2、鄭州地區所在的河南郡隸屬于司櫻頃扮州。西晉滅亡后,羯人石勒盡陷司、兗、豫三州之地,占據中原。之后200多年間,政權更迭頻繁,戰亂持續不靳。鄭州地區先后為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地,地當要沖的滎陽城遭嚴重破壞乎世,日趨凋蔽。
3、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的通許縣劃歸第十二區,其余不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范圍不變,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鄭縣移至新鄭縣。
參考資料來源:-鄭州
一、地理環境:
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鄭州市位于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臺階與第三級地貌臺階的交接過渡地帶。
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敗森、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歷史文化:
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59項,傳承人26人;市級非遺185項,傳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級項目,三批市級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鞏義小相獅舞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風土人情:
鄭州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臘州。
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
擴展資料:
風景名勝:
旅游資源
鄭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擁有歷史人文景觀眾多,自然山水資源豐富。
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15項(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有“天下第一名剎”禪宗祖庭少林寺;有聞名全球的少林功夫;
有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中岳嵩山;有海內外華人的精神家園軒轅黃帝故里;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星臺;有最古老的道教廟宇中岳廟;有中國四大書院之輪枯蔽一的嵩陽書院等眾多旅游勝地。
2017年,鄭州旅游總收入1195億元,來鄭旅游人數10092萬人次。年末共有旅行社301家,星級酒店84個,4A級以上景區16個(其中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5個)。
參考資料來源:-鄭州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黃帝故里--鄭州新鄭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世譽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
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于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
部分學者認為夏代銷返顫曾建都于陽城(今登封市)。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后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
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
之后,歷代先后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區。
北宋建都汴京后,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
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
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復名管城縣。
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
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
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20世紀初,由于平漢和虧敗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 *** ”。
這次大 *** ,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斗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紀念這次大 *** ,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
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征。
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
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
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
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
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
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 *** 接管鄭州,設鄭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 *** 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
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
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測景臺和元代觀星臺、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廟等。
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列子、子產、韓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誡等出生在鄭州。
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黃帝以此為都,位于今鄭州之新鄭。夏朝初年曾建都陽城,即今鄭州之歷并氏登封、新密。在商朝時為早、中期的都邑,為亳都、隞都。 東周時期為肢散鄭國和韓國的都城。不計黃帝時期,作為都城計381年蔽游
地理環境
鄭州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 鄭州地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7月最熱,平均27.3℃ ;1月最冷,平均0.2℃;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
歷史文化
鄭州歷史悠久。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鄭、韓5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敗模洞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
風土人情
自2006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起,到2009年,是第四次全球華人大聚會了。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使全球察枯華碼圓人聚首黃帝故里這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使全球華人唱響了“同一首歌”:同一個祖先,同宗同族,血濃于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把全球華人的目光帶到了一個新興的城市——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