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2.學生展示寫作成果(通過投影到白板大屏幕上,同學們共同學習、借鑒、點評) 3.同學們互評 4.老師點評總結 結束語: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消息二則》知識點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一、那么,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教案#導語】《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經典詩詞,全詩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濃濃的思鄉之情。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二課《渡荊門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 #教案#導語】《夢回繁華》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并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盡量表現出來。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課文
北宋時期,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與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北宋汴梁商業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躍。由此,繪畫的題材范圍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唐代以描繪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北宋風俗畫作品中代表性的一幅。張擇端主要活動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詳,山東東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讀書游學于汴京,徽宗朝進入翰林,據張驟提拔,后習繪畫,擅長界畫,工舟車、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圖外,還有《西湖爭標圖》相傳為他所畫。據后代文人考訂,清明上河圖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間,那正是北宋統治者在覆滅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蓋內憂外患的時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懷念故土,在他們眼中這副圖卷必有其特殊的意義,正是他們回首故土,夢回繁華的寫照。
上新,2021年秋季部編人教版:
2021年秋季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及進度表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教育改革指示精神和語文新課標為指導,按照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著重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學生為主體,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打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同時,在教學中落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要求,實現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特制訂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部編(統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
二、班級學情分析
在我所任教的八年級1班、2班,共有學生83人,其中,男生43人,女生40人。進入初二,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兩極分化嚴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理解、運用能力,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難度的增加,這對于個別優秀的學生來說是如魚得水,但對于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卻并非福音。
班上學生,一方面,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新的拓展,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也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學習的主動性、目標性不強,比較盲目,八年級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任重而道遠。
【 #教案#導語】消息是報紙、廣播、電視中最廣泛、最經常使用的新聞體裁,它是報紙的主角,是新聞報道數量、最常見的新聞形式。為大家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課《消息二則》教案
第1課時《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的內容和消息結構特點。(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發生了一件決定未來走向的大事。這節課,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了解那個重要時刻。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文體特點
提問1:反復朗讀課文,勾畫出這則消息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明確:時間: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蕪湖、安慶之間;人物: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事件:渡過長江。
提問2:參看課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樣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比較完整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具體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對應?
提問4:電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告訴人們消息的來源,增加可信度。
黃鶴樓是部編版幾年級的課文介紹如下:
《黃鶴樓》-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1、原文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賞析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
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以上就是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全部內容,(一)教材結構 2021年秋部編(統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為五個板塊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人文主題,依次是:“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的記憶”“山川美景”“情感哲思”“文明的印跡”“情操與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