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高一下冊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 高一下語文文言文篇目 高一下冊要背的文言文 新教材高一下學期語文必背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目錄
高一下冊語文必背古詩詞及文言文有如下:
1、秋興八首(其一)(背誦全文)——杜甫。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旅嘩感。
2、詠懷古跡(其三)(背誦全文)——杜甫。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登高(背誦全文)——杜甫。
《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4、琵琶行(背誦全文)——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5、寡人之于國也(背誦全文)——孟子。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李碧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哪鎮舉
《必修一》
《蘭亭集序》 《赤壁賦》 《察斗山中與斐秀才迪書》 《游褒禪山記》
必修二
《詩經》 《離騷》 《孔雀東南飛》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 《鴻門宴》 《召公諫厲王弭謗》
必修三
《蜀道難〉 〈琵琶行〉 〈李商隱詩兩首〉 〈寡人禪沒基之于國也〉賀謹 〈勸學〉 〈過秦論〉 〈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傳〉 〈蘇武傳〉 〈張橫傳〉 〈李賀小傳〉
1. 高一語文必背篇目(課文,文言文,古詩)
《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
《荊軻刺秦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記念劉和珍君》第二、四節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 *** 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有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 *** 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我提供的是人教版的
2. 高一語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誦篇目建議
2.蘭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賦 ——蘇軾 P22
1.氓 ——《詩經》 P21
2.離騷 ——屈原 P24
5.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P34
6.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P36
7.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終已不顧”) ——《戰國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P55
8.勸學 ——《荀子》 P57
9.過秦逗悉論(“及至始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宜 P59
9.廉頗藺相如信歲列傳(“既罷,…為刎頸之交) ——司馬遷 P69
必修(五)
1.歸去來兮辭(并序) ——陶淵明 P25
2.滕王閣序(“時維九月,…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P29
3.陳情表 ——李密 P36
3. 2012人教版高一必背語文篇目(就是課本后面說要背的課文)題目就行
高一上冊:1、沁園春 長沙2 雨巷 再別康橋 3 紀念劉和珍君2 .4 自然段4、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一段)必修一就這些下冊(也就是必修二)1《詩經》兩首《氓》和《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2、離騷不背,但是一定要會翻譯,絕對會考!上這課一定要認真啊1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4、蘭亭集序5、赤壁賦6、游褒禪山記第三自然段和第四段最后一句.到了下冊,你們還會發一本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還要背四篇: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后赤壁賦》柳宗元的滑指睜《始得西山宴游記》蘇洵《六國論》高一就這些.我是2014級的,這些就是改版后要求的.早點背,不然到時候作業一多,還必背.累得你哭。
4. 【高一必背課文有哪些
高一語文必背課文必修一1.第一課 《沁園春 長沙》 *** 背誦要求:全詞2.第二課 《雨巷》戴望舒 背誦要求:全詩3.第二課 《再別康橋》徐志摩 背誦要求:全詩4.第五課 《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背誦要求:第9段5.第七課 《紀念劉和珍君》魯迅 背誦要求:第2,4節必修二6.第四課 《氓》《詩經》 背誦要求:全詩7.第四課 《采薇》《詩經》 背誦要求:全詩8.第七課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背誦要求:全詩9.第七課 《短歌行》曹操 背誦要求:全詩10.第七課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背誦要求:全詩11.第八課 《蘭亭集序》王羲之 背誦要求:全文12.第九課 《赤壁賦》蘇軾 背誦要求:全文13.第十課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背誦要求:第3段必修三14.第四課 《蜀道難》李白 背誦要求:全詩15.第五課 《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背誦要求:全詩16.第五課 《詠懷古跡(其三)》杜甫 背誦要求:全詩17.第五課 《登高》杜甫 背誦要求:全詩18.第七課 《錦瑟》李商隱 背誦要求:全詩19.第七課 《馬嵬(其二)》李商隱 背誦要求:全詩20.第八課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背誦要求:全文21.第九課 《勸學》荀子 背誦要求:全文22.第十課 《過秦論》賈誼 背誦要求:第3,4,5段23.第十一課 《師說》韓愈 背誦要求:全文 必修四24.第四課 《望海潮》柳永 背誦要求:全詞25.第四課 《雨霖鈴》柳永 背誦要求:全詞26.第五課 《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 背誦要求:全詞27.第五課 《定風波》蘇軾 背誦要求:全詞28.第六課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背誦要求:全詞29.第六課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背誦要求:全詞30.第七課 《醉花陰》李清照 背誦要求:全詞31.第七課 《聲聲慢》李清照 背誦要求:全詞33.第十一課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背誦要求:第17-21段。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以下內容是我為整理的高一語文知識點,歡迎閱讀學習。
高一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1
文言實詞
興文言翻譯xīng起;興起。《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就文言翻譯jiù接近;靠近;趨向?!秳駥W》:“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p>
望文言翻譯wàng遠望;遠看?!秳駥W》:“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p>
長文言翻譯cháng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p>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秳駥W》:“吾嘗終日~思矣?!?/p>
2.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p>
3.表假設關系?!秳駥W》:“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p>
焉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p>
于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p>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秳駥W》:“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秳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己?!?/p>
之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p>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頃橘戚。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古義:腿腳。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②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③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伍頃高處)
3.積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⑥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雀陵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⑧動詞作名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流水)
高一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2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表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勉強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金石可鏤(被動句)
高一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2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高一語文文言知識點小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高一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3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掌握下列文言詞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寶玉,經雕琢成的璧)
4、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衡、比較)
10、必: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進獻)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后)
13、修敬: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ì):于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悅)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遠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么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三、一詞多義
1、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借)
④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⑤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連詞,相當于“而”)
四、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18、聞:以勇氣聞于諸侯(使……聽聞)
六、古今異義的詞
1、指示:古義:指給人看(請指示王)今義:上對下的說明
2、約束:古義:條約(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今義:__使不超出范圍
3、得罪:古義:得到懲處(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義:冒犯
4、明年:古義:第二年(明年復攻趙)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5、前進:古義:上前進獻(于是相如前進缶)今義:向前行進
6、宣言:古義:揚言((廉頗)宣言曰)今義:宣告
7、鄙賤:古義:地位低下,見識淺薄(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今義:鄙卑下賤
七、句式歸納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判斷句)
2、藺相如者,趙人也。(判斷句)
3、求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求可使報秦之人)
4、君幸于趙王。(狀語后置。=君于趙王幸)
5、今君乃亡(于)趙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判斷句)
8、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被動句)
9、得罪于大王(狀語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諸侯。(狀語后置。=使不于諸侯辱)
12、請奉盆缶(于)秦王。(狀語后置。=請于秦王奉盆缶)
13、遂與秦王會(于)澠池。(省略句)
《蘇武傳》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_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_。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高一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匯總
★人教版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高一語文必修2文言文知識點
★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知識點詳解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高一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集錦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文言文知識點匯總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集錦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蘭亭集序》, 《赤壁賦》, 《山中與斐秀才迪書》, 《游褒禪山記》。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埋唯基,“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彎謹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山嘩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F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