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亭太后歷史?馮太后毒死獻文帝,再度臨朝掌政14年。 她聰明果決,好猜忌,長于權術,以重管、重罰駕馭群臣。太和九年采納李安世建議,實行均田制,使農民附著于土地,勞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墾辟。還制訂了新的租調制。那么,馮亭太后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姓馮的有什么名人?馮小剛(導演)、馮克軍(作者、設計師等)、北魏馮太后、馮盎(唐代封越國公)、馮寶(馮盎爺爺)、馮仆(馮盎父親)、馮敬堯(歌手)、馮鞏(相聲演員)、馮簡子(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異(漢征西大將軍)、馮唬ㄖ泄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馮秋鶴(清代畫家)...
歷史上姓馮的名人?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監校定《九經》文字,并組織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至此始。
馮 異:東漢開國名將。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東)人。初屬王莽,更始元年(23年)歸劉秀。隨劉秀巡撫河北,提出廣施恩德、籠絡人心的建議。攻破王郎后,封應侯。同年,破鐵脛農民軍于北平(今河北省滿城北),收降匈奴于林S頓王。冬,拜孟津將軍,統魏郡、河內郡兵駐黃河北岸,與河內太守寇恂合力防備洛陽更始軍。二年夏,乘洛陽守侍物將李軼不與爭鋒之機,率兵北攻天井關(今山西省晉城南),得二城;南奪成皋(今河南省滎陽西北)以東13縣,收降10余萬人。復渡河擊斬更始所署河內太守武勃,殲5000人。東漢王朝建立,封陽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鄧禹西征。
馮姓好像不是陳姓分出去的。
漢族馮(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 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后人在馮地(今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昌亂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耐做檔人。
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后,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陜西省大荔縣)。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
漢族姓氏中馮姓不止一個來源,較早的是憑轉化而來。古代“憑”與“馮”相通,憑經常寫作馮,作為姓氏多寫成“馮”字,這是馮姓較早的來源。后來有一些姓氏中有人改姓馮,比如司馬遷的后人為了避害,將司馬拆開,其中一部分人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芹陸嘩字,以同為姓,另一部分人以“馬”加兩嫌行點水變成“馮”字,以馮為姓。但是,悉咐目前好像沒有發現陳姓分出馮姓的直接記載。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后人在馮地(今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1]
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后,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頌培于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陜西省大荔縣)。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2]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馮翌侯之爵,后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
公元前261年開始,歷史近3年。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后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后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后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后,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宏胡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愿降秦。韓桓惠王于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眾獻郡于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公元前261年,秦國派軍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震懾韓桓惠王;派左庶長王龁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并。趙國派廉頗領兵20萬救援上黨。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御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于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索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于廉頗軍中。王龁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
以上就是馮亭太后歷史的全部內容,在歷史上馮太后還真的有一個哥哥,叫做馮熙。從馮亭成為皇帝枕邊人之后,馮熙的仕途變的一帆風順。兄妹兩人將北魏的政權握在他們的手中,馮熙加官進爵,而馮亭通過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最后成為太后。馮熙更是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