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重慶歷史文化,重慶三大文化

  • 歷史
  • 2023-06-14
目錄
  • 重慶的歷史文化底蘊
  • 重慶歷史背景文化
  • 重慶的歷史文化古跡
  • 重慶十大文化遺產介紹
  • 重慶三大文化

  • 重慶的歷史文化底蘊

    1.介紹重慶的歷史

    抗戰以前的重慶 重慶定名于宋朝,在近代由于率先引入近代工業而迅猛發展保持至今。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從巴到重慶芹襲塌,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但總的來說,重慶是一個軍事考量設立的城市。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于巴方的記載,巴國建于周初,重慶是當時巴國的一個戰備城市。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

    你試試應該不錯的

    2.重慶的歷史文化的簡介

    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于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于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于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后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圣慈烈皇后尚在,稱壽圣皇太后,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于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禪蔽”,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3.介紹重慶的歷史

    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民族。

    約在三四嫌圓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秦滅巴國,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

    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

    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 *** 西遷重慶,于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此間,重慶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 *** 攻占重慶,隨后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后撤銷)。 擴展資料: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的西緣、西部的東緣,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對長江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區有雙重聚散功能。

    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重慶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首選和經濟龍頭地位,成為實踐“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通過重慶帶動整個西部開發,縮短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

    國家已經在重視貧富問題、東西部發展平衡問題,這也是為什么重慶頻繁受到中央“恩寵”的原因。 參考資料:-重慶。

    4.關于重慶的歷史

    重慶因何得名?《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作為重慶得名依據,似乎可靠。因為《蜀中廣記》作者曹學佺,不但人品高潔,不畏權貴,國亡身殉;學問淵博,編著繁復,對于四川情況特別熟悉.然而考證重慶得名,恰恰錯了。果州在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以理宗潛藩升順天府,黔州在理宗紹定元年(1228)升紹慶府,而恭州升為重慶府在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比順、紹二慶升府要早30多年。曹學佺一時疏忽出此差錯,賢者難免。 光宗即位前受封為恭王,即位以后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象這樣表述,不會有人異議。但如果不強調藩升府是宋王朝的制度,就不夠了。每一個皇帝即位以前都有封

    你試試應該不錯的

    5.重慶的 歷史文化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6.重慶資料

    重慶市位于川鄂兩省之間的長江三峽西段嘉陵江與長江匯流處,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喻。重慶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為江洲、巴郡、楚州、渝州、恭州。“重慶”取“雙重喜慶”之意,得名于公元1189年。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因境內嘉陵江古稱渝水,所以今重慶簡稱“渝”。1986年,國務院確定重慶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水陸交通樞紐。已形成以重工業為主體,以機械、冶金、化工、紡織、食品五大工業部門為支柱,門類較齊全的西南最大工業城市。 重慶夏熱冬暖,濕潤多陰,氣溫高,雨季長,霜雪少,陰天多,濕度大。年平均氣溫為17.0 -18.8攝氏度,1月均溫6—8攝氏度,7月均溫27—29攝氏度,最高氣溫43攝氏度,最低氣-3.8攝氏度,年降水量969.5至1293.8毫米。年均日照數1259.5小時,霧日數年均為69.3天。

    重慶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重慶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有各類學校1.76萬多所,其中高等院校25所,成人高校和中等專科學校上百所,專業學科齊全,為經濟建設培育出大量人才。 已經啟動農業技術進步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綠色技術工程、科技扶貧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工程和跨世紀人才培養工程,推動“科教興渝”戰略全面實施。 重慶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近4900個,其中醫院2586個;衛生技術人員8.8萬人,其中醫生為4.3萬人。重慶正朝著“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邁進。重慶的體育事業具備承辦全國性大型運動會的能力。重慶的文化藝術已基本形成了電影、藝術、公共圖書、群眾文化、文物博物等門類較全的網絡體系。

    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人文景觀和風光名勝,以及獨特的“山城”風貌,既豐富了重慶這座文化名城的內涵,也給重慶旅游發展添色生輝。在這里,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為交融,相得益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人前來旅游觀光,探蹤尋覓。重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已開發出20多處大景區、300多處旅游參觀點。隨著重慶社會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環境顯著改善,服務水平日益提高。重慶的旅游開發前景廣闊,旅游業已被列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

    7.重慶的歷史沿革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重慶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成為古代區域性的軍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業物資集散地,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奴、賓、共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后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陜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原重慶市。重慶古稱江州,以后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

    公元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因渝人趙諗叛誅事,朝廷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 *** 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國民 *** 還都南京后,重慶仍為直轄市。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 *** 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后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準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8.重慶歷史名人

    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

    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

    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豈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

    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

    秦良玉,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

    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鄒容(1885~1905), 漢族,民族英雄, 民主革命家,華夏志士,華夏先烈,民主革命烈士。重慶市巴南區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提出了“中華共和國”二十五政綱,地闡發了孫中山“建立民國”的設想。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經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展軌跡,這是鄒容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大貢獻。 1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鄒容慷慨入獄。

    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崇祀宗烈祠 趙智鳳(1159~1249),大足寶頂石刻創刻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慶大足)人。

    生于大足縣米糧里,5歲時,在家鄉古佛巖落發為僧,16歲時外出云游。孝宗淳熙六年(1179 年)返鄉后傳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圣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

    發弘愿,普施法水。按密宗道場的格局,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寶頂山“U”形溝中一次性雕琢了上萬驅佛像。

    繼承弘揚密宗柳教,清苦70余年,營造了宏大的寶頂石窟密宗金剛部道場,使寶頂山成為巴蜀密宗中心,寶頂石窟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199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盧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

    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輪船公司(現民生集團的前身)的創辦者, 民生公司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他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并為之奮斗。

    從自學成材始,到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 他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

    他一生儉樸勤奮,公而忘私,服務社會和人群。他崇尚務實和科學精神。

    有《盧作孚集》傳世,是重慶人乃至中國人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最有價值的心智和實踐的結晶之一。

    重慶歷史背景文化

    重慶的歷史: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白帝城(今奉節縣)托孤。李嚴在江州筑大城。

    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

    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后屬西川路、陜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慶知府。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德祐元年芹做(1275年),元軍再次集中兵力合攻重慶。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慶被攻破,入城時元軍遭到激烈抵抗,守將張玨戰敗被俘,元軍繼而征降夔州。

    元代,重慶一直是四川南道宣慰司駐地,還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駐地(1288年-1290年)。 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巴、江津、南川3縣,之后又劃扒團忠、涪、瀘、合4州來屬。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軍明玉珍建都于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春首橘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擴展資料:

    發生在重慶的三國歷史故事

    (一)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白帝城也是觀賞“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

    夷陵之戰后,劉備病危于白帝城,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說,孔明先生才智過人,必能安定天下。吾兒阿斗,扶得起來就輔佐,扶不起來,先生可取而代之。

    (二)八陣圖御吳

    八陣圖位于重慶奉節縣南江邊。《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后人考其遺跡繪成圖形,見《武備志》。據記載,八陣圖遺跡有三處:《水經·沔水注》及《漢中府志》說在陜西沔縣(今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明一統志》說在四川新都區北三十里的牟彌鎮;《太平寰宇記》說在四川夔州(今奉節縣)南江邊,在奉節的說法最為著名。

    功蓋三分,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在《三國演義》中,八陣圖的威力可比十萬精甲。劉備兵敗于夷陵之戰,諸葛亮早已預料,故在東吳追兵必經之路布下了八陣圖,若不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幫助,怕是陸遜將損兵折將了。魯迅先生點評《三國演義》,評價“諸葛亮多智而進妖”。小編看這八陣圖的威力,就將諸葛亮過于神話了。

    (三)張飛釋嚴顏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江州(今重慶主城區),嚴顏戰敗被俘,張飛對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嚴顏回答說:“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飛大怒,命左右將嚴顏牽去砍頭,嚴顏表情不變地說:“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張飛敬佩其勇氣,遂釋放。

    嚴顏口中所說的斷頭將軍,即先秦時期巴國將軍巴蔓子。嚴顏和巴蔓子都是今重慶忠縣人。而忠州也正是因為嚴顏和巴曼子將軍得名,唐太宗李世民因巴、嚴二將軍的“意懷忠信”,而賜名“忠州”。

    (四)葬張飛首級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 位于重慶市云陽縣,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于蜀漢末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云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之說。明朝嘉靖《云陽縣志》記載:“昭烈章武元年(張飛)移發閬中,軍會江州。值張達之便,以其首順流。土人云:漁人得之,置而弗去,顯于噩夢,遂祠焉”。

    (五)鑿斷佛圖關

    佛圖關,位于重慶老城西。《巴縣志》記載:“渝城三面抱江,陸路惟浮圖關一線壁立萬仞,磴曲千層,兩江虹束如帶,實為咽喉扼要之區,能守全城可保無恙。”舊時出重慶城,沿東大路上成都,這是唯一的陸路關隘,出了浮圖關才算出了重慶城。

    三國時期,江州守將李嚴筑城江州時期,曾打算把浮圖關鑿斷,讓嘉陵江和長江的水在這里匯流,把江州城真正變成四面環水的江中之州,此項大膽的提議被諸葛亮否定了。李嚴筑城,也標志著三國時期蜀漢在巴郡的政治中心,從奉節永安宮,轉移到了江州(重慶主城區)。

    參考資料:——重慶

    重慶的歷史文化古跡

    重慶歷史

    一、古代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后在今重慶地區的枳、江州、墊江建都。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截止2018年已有2334年歷史。后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代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信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以渝水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隸屬信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夔州都督府轄區。宋代,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渝州改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升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南宋景定二年,大蒙古國中統二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

    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四川巡撫及四川總督等管轄。

    二、清朝開埠時期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物鬧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后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分別在重慶建立了領事館區,并一同強行劃出了部分地盤作為駐軍和安置僑民的區域。法國在重慶南岸區彈子石附近于1901年先后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1902年,沙俄在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1912年,德國在南岸區南山上建立了德國公使館。

    三、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宣統三年),由于修建成渝鐵路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保路運動。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1921年(民國十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民國十一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民國十六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歸四川省管轄,首任市長潘文華。1916年至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后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并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后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亂,中華民國政府于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握螞此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并于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后日軍便攻破南京。重慶于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

    1937年9月,駐扎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941年12月,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韓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段迅央院轄市(即直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而北碚bèi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

    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美國志愿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扎在重慶。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嘉陵道籍士兵。

    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對陪都重慶進行長達6年半的戰略轟炸。其中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慘案造成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后蔣中正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愿戰敗而亡不愿投降而亡的決心。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在臨江門都市廣場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樸、施復亮稱其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余人也被“打傷”。中共后來稱其為較場口血案,而國民黨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精華損失大半,中國國民黨指出為中國共產黨縱火。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余家。1949年10月11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穗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穗遷渝。

    1949年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渝辦公。1949年10月18日,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于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后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被稱為“11.27事件”。1949年11月28日,國民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后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后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接四川省省會成都與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完工,成為1949年以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

    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愿望。毛澤東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天成路”。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并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與四川省合并。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余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1965年和1979年,全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并入重慶市,重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準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并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重新掛牌。

    2005年10月,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并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123個城市參會。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重慶市在“農轉非”等統籌城鄉的體制問題的改革上可以先試先行。

    2010年6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作為經濟管理區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繼浦東、濱海之后中國第三個國家級開發區。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擴展資料:

    重慶市,簡稱巴、渝,別稱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首批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慶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航空樞紐、長江中上游航運中心,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內陸開放高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中國著名三大火爐城市之一。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屬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名稱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于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嗣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于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于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后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圣慈烈皇后尚在,稱壽圣皇太后,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于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城市標志

    2006年1月16日,“人人重慶”標志被確定為重慶城市形象標志。“人人重慶”標志由香港設計師靳埭強設計,由兩個歡樂喜悅的“人”字重疊加成為一個簡體的“慶”字組成。取意“雙重喜慶,以人為本,攜手并進”。城市形象標志多用于外界宣傳,而非城市的徽章,這一點有別于市徽,但在一定意義而言,重慶城市形象標志仍被視為市徽而存在。

    參考資料::重慶

    重慶十大文化遺產介紹

    重慶歷史文化景點有:國民政府遺址褲弊、湖廣會館、紅巖系列、曾家巖的周公館、南山及南泉的校長官邸、磁器口古鎮巴蔓子墓、胡姿族大韓民國流亡政府、其它抗戰紀念館等,歷史遺跡主要在主城外面區縣。

    抗戰遺址

    抗戰期間作為中國戰時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留下許多重要的遺跡遺址,抗戰文化是重慶文化不可忽視的重冊散要組成部分。歷史將永遠銘記著山城重慶在神圣的全民抗日戰爭中,作為戰時首都所建立的豐功殊勛。

    國民政府遺址

    自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之日起,重慶就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戰時首都,雖名為陪都,實為代替南京的國都。成為八年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外交的中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蔣介石和史迪威將軍負責指揮中國和越南、泰國、緬甸、馬來亞地區盟軍作戰,重慶成為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的統帥部。重慶有著重要的國際地位,是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世界名城,重慶為戰斗中國的象征。

    重慶三大文化

    重慶,簡稱巴或渝,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腔圓國家中心城市。關于重慶的歷史資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重慶的歷史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重慶的歷史資料之簡介

    重慶,簡稱巴或渝,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1]、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伍磨塌濟、金融、商貿物流、科技創新和航運中心,[2]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3],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西部開放開發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2]

    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常住人口3048.43萬(2016年);2016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17558.76億元。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占76%,以江城著稱,又以“山城”揚名;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等人文景觀。游塵[4]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余年歷史,亦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渝”;又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由此得名;[4]有“中國火鍋之都”[5]、“中國會展名城”[6]、“世界溫泉之都”[7]之稱;曾三為國都,四次筑城,史稱“巴渝”;二戰時期,為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8]1997年恢復為直轄市。[9][10]

    重慶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454個,其中國家級中心10個;[11]高校67所;[12]擁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13]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14]兩江新區[15]、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重慶的歷史資料之歷史沿革

    【主詞條:重慶歷史】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后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重慶

    重慶(12)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由江州入蜀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

    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筑大城。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蜀。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后屬西川路、陜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重慶

    重慶(8)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后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四川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后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四川,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后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領。[17]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四川南道宣慰司,隸屬于四川行省。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復改為重慶府,隸屬于四川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明清時期設川東道,管轄巴縣、江津縣、長壽縣、城口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云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區)、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石砫縣、涪陵縣等36縣。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后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18]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18]

    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重慶

    重慶(27)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西部首個設市城市。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潘文華。

    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權限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并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19]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重慶

    重慶(9)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于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后,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39年,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1939年至1940年,巴縣、江北縣位于城郊的區域陸續劃歸重慶市。

    1939年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繼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后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18]

    重慶

    重慶(10)

    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18]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大轟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動了不少外國政要。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副總統華萊士等,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

    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后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18]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樸、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60余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18]

    重慶

    重慶(1)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18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筑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于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后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后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0年至1952年,設立川東行署區,隸屬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駐地為重慶市黃桷埡,1951年遷駐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東行署區被撤銷,與川南行署區、川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合并為四川省。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并入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并,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

    重慶

    重慶(16)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余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區8個縣并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慶市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20]。共43個區市縣,面積82402.95平方千米,3002萬人。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2005年10月12日至2005年10月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峰會在重慶召開,并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千米,包含重慶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千米。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波多野结衣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在线无码视频观看草草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欲色aV无码一区二区人妻| 13小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免费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一本久道综合在线无码人妻|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国产高清无码二区 |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