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成都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成都的歷史文化古跡 成都的歷史介紹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于成都的歷史文化記憶
成都歷史文化遺產有蜀繡、金沙遺址、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等。
1、蜀繡是中國的傳統工藝,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2、金沙遺址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蜀繡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脊握穗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皮襲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蜀繡繡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并根據繡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 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
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櫻卜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成都是很多人喜歡的城市,成都有很多的美食,成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沖塌祥地 。境內金沙遺址有3000年歷史 ,以下分享成都特色傳統文化。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1
1、川菜
川菜是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川菜有著本土川菜與海派川菜之分,本土川菜中散雀圓,四川菜系又包括川味菜肴、面點小吃、火鍋等。
川菜分為三派:蓉派(上河幫)、渝派(下河幫)、鹽幫派(小河幫)。
2、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川渝云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歲配云南部分地區。
3、四川話
四川話,屬漢語西南官話,又稱巴蜀方言。現今四川話形成于清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于四川地區內部互通度較高,以達州話為例,各方言區交流并無障礙,四川話為統稱詞,因而四川話本身并沒有標準音。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2
四川成都武侯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民俗。
武侯區域歷來為人文之鄉,富庶之地。文化滋養人性,倉廩實而知禮儀,以此養成淳樸且富有人情味的民風民俗。
這些包括講究服飾穿戴的風俗,講究飲食的風俗,講究居家生活的風俗,講究待客禮儀的風俗,以及坐茶館、好打扮、喜游樂等享受生活的風俗。以此詮釋了“民俗是人民傳承傳統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
發源于三國歷史的廟會民俗。
肇始于章武三年(223年)的成都武侯祠,最初僅有劉備入葬的惠陵和祭祀他的漢昭烈廟,后來增建了武侯祠,方形成君臣合祀的格局。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武侯祠這座祭祀劉備君臣的地方,在廣大百姓的參與下逐步衍生出拜喜神、辦廟會等民俗活動,至今還作為成都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且賦予新時代的內容而長盛不衰。
民俗是在特定的時代和地域中由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并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的生產生活文化。把武侯區這種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并編纂成書,讓武侯人及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和熟悉該區域的民俗文化,并從中受益,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雖然四川成都武侯區建區的時間僅有20余年,但所轄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所以,本民俗志的編寫,不局限于建區以后的歷史,而是追根溯源,對所轄區域民風民俗進行全面的挖掘。
武侯區作為成都市主城區之一,其民俗與其他城區大同小異,如何在“大同”的基礎上,寫出本區域的“小異”
既切實把握與其他城區以至整個成都平原相似的源頭和主流,又注重突出獨具特色魅力的小濤細浪,盡可能全景式地展現本區域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風景,這是我們在編纂過程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通過武侯區民俗縣志的編纂,我們有幸發現,武侯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民風民俗的淳樸優美,其中獨具特色和魅力之處也是可圈可點,琳瑯滿目。
淳厚久遠的農耕民俗。
武侯區域地處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屬都江堰自流灌區,自古為農業豐產之地。優良的農業環境孕育了獨特的農耕文化和農耕民俗
如祭天祈豐年、拜神求雨、立春時迎春牛鞭春牛、開秧門吃栽秧酒、薅秧打谷送幺臺、薅秧吼薅秧歌、敬蠶寶寶等,以此表達人們豐收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獨特熾盛的商業民俗。
武侯區域城鄉接壤,古為成都市水陸交通輻輳之地,今為成都城南交通樞紐,商業一直較為繁榮。長期的商業繁榮孕育了名目繁多的商業民俗
如定期趕場的風俗、絲綢貿易的風俗、小商販沿街叫賣的習俗、信仰財神和行業祖師的風俗、商會會館的風俗、商業集會的風俗等等,它們既隨商業繁榮而生成發展,又作為一種文化力量,推動商業持久繁榮發展。
起始于前蜀時期的春江游樂民俗。
“成都之俗,以游樂相尚”。除武侯祠、望江樓等名勝古跡外,錦江、浣花溪(包括清水河)等皆為成都人休閑娛樂佳處。
前蜀后主王衍首開春天游浣花溪先例,延至宋,定四月十九日為“浣花日”,或稱“大游江”,此日游江活動更是傾城出動,盛況空前。同時進行的端午賽龍舟活動延續至今,已演繹成為一種融紀念、節令、體育、游樂為一體的民俗。
成都特色傳統文化3
成都特色元素
四川成都的特點元素是:成都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美食、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地方。建筑古色古香,交通便利。它離武侯祠和錦里很近。就連成都當地人也特別喜歡玩。玩都的全名是玩都文化廣場,在成都很有名。
成都有哪些文化?
成都是一座有著4500年文明史的古代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輝煌的古蜀文明和影響 深遠的地域文化。成都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經濟豐富,人杰地靈。
成都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匯集了 各方的風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精神。這一切共同創造了成都人安靜、禮貌、積極、悠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成都文化表現出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
和諧包容
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文化一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和互動。這可以在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發現的若干器物中得到證實,如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充分展示了古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神。
道教文化
正是因為蜀文 文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成都才能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道教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成為道教的文化主體。
移民文化
成都不僅是一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也是一座人與人之間寬容與融合的城市。成都文化的這一特點源于歷史上多次移民到蜀國的影響。
先秦時期,成都是移民建立的城市。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就有大量的移民。比如楚王族宗支斗氏族的一些支裔就移民到了蜀國的西鄙,楚昭王的一些后代也搬到了蜀國。
樂觀文化
成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來,它經歷了起起落落,發展曲折復雜。它既輝煌又繁榮,多次遭到破壞,甚至破壞,甚至遭受兩次毀滅性破壞。但每次破壞后,都能迅速恢復,始終保持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址不變,城名不變,生命力強。
這是 成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體現了成都頑強的生命力,也體現了成都人民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息、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精神。
成都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是中國最悠久最著名的古都之一,2000多年未曾改名也是中國之最。人杰地則蔽畢靈,孫芹幾千年都是最繁華富庶的地區之一。外地人來了并讓就不想走了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有歷史文化的,而且大部分的文化都是隨著我們的發展慢慢的積累和傳承下來的文寬搜化內容,以下了解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1
1、成都歷史文化簡介:
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慎大歷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成都在中國西南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歷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并稱為“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
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仿陸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2、成都現狀介紹:
今天的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的商貿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城市的生態和文態環境建設,經過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五路一橋”交通工程,春熙路、紅星路、琴臺路等舊城改造工程和正在進行的沙河綜合整治工程,大慈寺、文殊院等歷史文化片區的保護和建設,等等,
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加強了對文物古跡,傳統建筑和歷史文化保護的力度,城市建設出現了日新月異的面貌,獲得海內外稱譽,成為最宜于人居的城市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成都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成果,展示了悠久璀璨的城市歷史文化,也展現了成都城市發展的英姿新貌,是一本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精心力作。讀者能讀本書,可進一步了解成都的歷史特征、認識成都的現實個性,更加熱愛成都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跡和名城風貌,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2
成都歷史簡介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筑城池。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軍入蜀,蜀國滅亡。為加強中央集權制,秦國在蜀地設置蜀郡,秦大將司馬錯重筑成都城,作為蜀郡首府。漢代,成都的織錦業發達,成為朝廷重要貢賦來源,朝廷遂設置錦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錦官城”,后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為成都的別稱,簡稱“錦城”,漢代的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
晉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賦》中稱“既麗且崇,實號成都”,是西漢時期著名五都會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發展,與長安、揚州、敦煌并列為全國四大名都會。就其商業的繁榮程度而言,它僅次于揚州,時有“揚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說。五代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
成都“四十里為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元代設四川行中書省,成都一直是省會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跡:
一是它的名字,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過,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二是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幾個獨立王朝的都城),從未變更過,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省會城市之一。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3
成都的歷史由來?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于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于它社會經濟的發展。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擇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么,“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么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后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
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
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
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后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于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洼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臺、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逗坦桐;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后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筑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后被稱為錦官城,信高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后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于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山坦備統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劉備即位于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后為五代前后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筑“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于成都,前后長達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筑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墻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后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后,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莊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后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筑成都城,后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墻。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后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于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后,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后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并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爆發后,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后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余人,約占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戰爭。
建國后,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并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并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后先后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戶籍人口110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開明王遷都成都】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廢帝號稱王,遷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帶),建立廟宇,成都首次成為都城。?
【秦惠文王滅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國內亂,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古蜀國滅亡。?
【張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國叛亂后,蜀守張若仿咸陽建制興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縮如龜,成都因此又名"龜城"。?
【文翁興學】西漢景帝年間(前156~前141),廬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時,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師太學學習,學成歸來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學宮(在今成都石室中學),重獎品學兼優的學生,開蜀中官府辦學之先河。?
【劉備成都稱帝】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領軍滅劉璋,自領益州牧。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蜀漢于公元263年被魏攻滅。?
【李特、李雄據成都】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十月李特率眾攻占成都,建立農民政權。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公元338年其后繼者改國號"漢",史稱"成漢"。"成漢"政權前罄?世,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國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亂",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長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為"南京"。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僖宗避亂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衛成都】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瀘州兵馬使楊子琳趁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奉詔入朝之機,乘虛突襲成都。崔寧之妾任氏(人稱浣花夫人)出家財募眾數千人,自帥以擊之,楊子琳敗走,成都得保。任氏護衛成都有功,朝廷封她為冀國夫人。成都人奉她為守護女神,后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興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開成都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賞名花,偏愛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墻上遍植芙蓉樹,并派專人護理。后人繼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樹,每到秋季,芙蓉花開,滿城錦繡,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現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學者范鎮、范祖禹、范沖,均為成都華陽縣(今雙流縣)人。范鎮參加纂修《仁宗實錄》、《起居注》、《新唐書》、《類編》等書;范祖禹是范鎮侄孫,纂修了《神宗實錄》、《唐鑒》,并擔任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范沖是范祖禹長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兩朝實錄。三范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鑒》12卷,被譽為"深明唐三百年治亂"的史學名著。?
【設置益州交子務】"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商人之間貨款的支付憑證。"交子"最早出現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間發行流通。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設置益州交子務,統一管理交子的發行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