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歷史?漢字的發展史:漢字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代以前的圖畫文字階段。漢字的起源是最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是用這種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的,這種圖畫就演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那么,漢字的發展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的漢字發展歷史如下:
漢字后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薄疤锂牣惍€,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秦國文字是漢字發展的主流。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代以前的圖畫文字階段。漢字的起源是最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是用這種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的,這種圖畫就演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第二階段是甲骨文到秦朝的文字,以表形文字為基礎,表音文字為中心的文字階段,這一階段由圖畫文字慢慢演變帶孫和規范,變成了甲骨文,它們被刻在動物骨頭上或者烏龜的龜殼上,這是這一階段的特征。第三階段是秦漢到現在的文字,以形聲字為主題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
1、商及商以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
2、周代的金文: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3、秦朝的篆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規范全國的秩序,李斯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統一書寫字體。小篆總體呈現長方形,筆高行皮畫圓潤,線條流暢。
4、漢戚差朝的隸書: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它的出現,也為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奠定了基礎,是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的分界線。
5、楷書(漢末):是隸書演變來的,相比較起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6、草書(漢末):為了書寫簡便,從隸書演變而來。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
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備渣坦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
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后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發展的類型不一。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擴展資料:
歷史上用過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梁旦,就是銅和錫的合金。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簡帆帶,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楷書: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么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草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行書: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攔蘆,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大約有三個階段,一是從殷商甲轎纖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甲骨文和金文變為小篆,前者更接近圖畫的的寫實象形,而后者筆畫圓轉規整,逐漸與物形疏遠.甲骨文刀刻的痕跡明顯,金文則鑄型肥厚,它們形體比較隨意,筆畫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筆畫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體整齊,筆畫多少都占一格.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從隸書到楷書,除用筆有些變化,字體結構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另外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本是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現在所說的草書,是指章草、狂草等專一的字體,狂草與隸楷的字體和筆法很不相同,龍飛鳳舞,完全是一種藝術品,喪失了交際的作用.行書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他不像楷書那樣規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隨意,成為日常常用字體.
漢字發展至今,經歷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都在不斷發展變化。而且又是分階段進行著。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漢以后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各自有其鮮明的特征。它們相互間的明顯差別,就是漢字形體變化發展階段性的最好說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中最古老的一種。它是以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而得名,也稱契文;又由于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市郊區的小屯村一帶,歷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多“卜辭”,也有少數“記事辭”,所以還有“卜辭”或“殷墟卜辭”的名稱。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二、西周的金文
二、西周的金文
周初甲骨文出土600多,字都很小。談西周文字,無論從數量上還是代表性上講碼孝,都比不上金文的價值。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主要鑄或刻在銅器上。因為古代稱銅為金,所以把這樣的文字稱金文。由于古銅器中樂器的鐘體型最大,樂器中的鼎數量最多,因此也稱金文為“鐘鼎文”。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
三、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
這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劇烈變化,文字也進入大發展大變革時期。
以上就是漢字的發展歷史的全部內容,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