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中國大歷史呂思勉十冊是白話文。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大歷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國內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在近幾年出版時曾改名為《中國大理市》。白話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那么,中國大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大歷史呂思勉十冊是白話文。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大歷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國內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在近幾年出版時曾改名為《中國大理市》。白話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白話文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
中國通史 是屬于高校歷史專業教科書,一直用到研究生還是用,所以知識比較有深度,而中國大歷史是屬于介紹性質的歷史事件。鑒于你只是要了解中國歷史,購買中國大歷史,就夠你看了
《中國大歷史》適合于歷史知識較少的初學者,涉及面廣,深度不足,同時,里面有點觀點,有爭議;
《中國通史》適合于對歷史了解有深度的人士閱讀,初學者如果閱讀的話,比較吃力。
讀后感: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于后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于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只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面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象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其與“商業之”相對。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納領,然后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于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么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家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于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
以上就是中國大歷史的全部內容,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用尋常尺度衡量。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