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古代歷史人物故事200字 歷史人物300字 歷史人物介紹故事200字 歷史人物簡介200字左右 摘抄歷史人物故事200字
岳飛直至最后一戰,都是身先士卒。官職不高時自不必說,升任通泰鎮撫使后,源罩槐為掩護大隊和百姓過江,親率后衛死拒南灞橋頭,擋住金兵唯一去路,此役岳飛身被數十創,岳家軍后衛戰死無數,其壯烈,不下塔山雹友保衛戰;直到死前最后一場惡戰:郾城之戰時,還親率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怕有閃失,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悶蘆,奈何輕敵!”岳飛回答“非爾所知!”見主帥親自沖陣,岳家軍士氣大振,一舉擊破金兵。
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的大名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發明家,他是我最敬佩的一個歷史人物。
那就諸葛亮的故事吧。
就從木牛流馬的故事開始。
諸葛亮要領兵打仗,糧草供應不上那是常有的問題。
因為西蜀道路崎嶇,有許多崇山峻嶺,不解決運送糧草的問題,蜀軍就會不戰自退。
諸葛亮日日夜夜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最后,他終于發明了一種似牛像馬運送糧草的東西。
這些木牛流馬不僅不吃不喝,而且力氣很大,可以馱運很多糧草。
這下蜀軍的后顧之憂解決了,有了木牛流馬以棚運后,諸葛亮帶領蜀軍打了很多勝仗。
諸葛亮這種愛東腦思考的精神值得我敬佩。
諸葛亮還有許鄭春多故事,比如“草船借箭”,一夜之間就借了十萬只箭;“借東風”,不僅給周瑜治好了病,還大了勝仗;“喊和耐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七放孟獲,說明他計謀多。
諸葛亮的智慧、知識令我敬佩。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散此悔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文沖正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扒閉的《正氣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諸雄爭霸。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我最崇拜的人無論是在里,還是在戲臺上扮演,都有過他的出現,他就是人人稱為“奸雄”的曹操。曹操多才多藝,對書法、音樂、圍棋都非常精通。他文武兼備,能這么出類拔萃,還歸功于他孜孜不倦的學習,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其好學程度可見一斑。
曹操集軍事家脊宴宴、文學家于一身,他的詩時而豪邁:“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時而散發著一絲絲的憂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祥枯苦多。” 時而流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更是一個視“才”如命的人,在當時那個動蕩不安的年月,他唯才不求,但凡有學之士前來投靠,他會放下架子,不計前嫌,委以重任。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要找到“千里馬”,自己就必須做一個好“伯樂”。任人唯賢,歷史上又有幾位統領、帝王能做到?
我喜歡曹操,不僅因為他博學多才,更因為他珍視人才。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被人們歸為“奸雄”之列,實在不公。我們看人還是要多看看他的優點,至于其它,還是留給歷史去評說吧。曹操“櫻銀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學海無涯苦”,只有“苦作舟”,才能“更上一層樓”!
唐太宗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有功也有過,其赫赫功業已攜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其缺點過錯也永存于歷史的長河中,如何用一句話來評價他,那就是“功大于過”。
唐太宗一生的功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的武功,二是貞觀年間的文治。本文主要討論后者。
貞觀之治的出現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為杰出的,進步的歷史人物,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時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末農民起義是針對隋煬帝的暴政而發生的,人民反對橫征暴斂,要求輕徭薄賦;人民反對生殺任刑,要求賞善懲惡;人民反對窮兵黷武,要求偃武修文,休養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這些,并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時刻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這正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關系和諧,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風氣。貞觀之初。唐太宗君臣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正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形成了一個榮辱與共的整體。君主的納諫如流;臣下直言相諫,君主選賢任能,臣下間竭盡職守;君主執法嚴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奮發,見賢思齊,這種良好的政治風氣和寬松的政治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官員的積極性,充分顯示了國家機器有序運作的活力,從而為貞觀治世的出現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各種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夠審時度勢,洞察全局,盡量避免政策的失誤。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對臣下的品德優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對古今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繼承,在處理軍國在事之時,常常引經據典,運用自如;對自己和國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時糾正。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唐太宗在貞觀群體中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取代的。他那高搏慎人一籌的思想見解,是貞觀治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無瑕。他雖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輝燦爛的閃光點,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別是貞觀后期他驕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觀慶之中圓姿,沉醉于歌功頌基腔敬德的喜悅之中。他由納諫如流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由寬大仁厚變得偏執猜忌,他身上的英明靈光漸漸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變得老態龍鐘、毫無生機。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教訓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體制自身是唐太宗發生蛻化的溫床。在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盡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在君主專制體制下,這種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糾正的,相反卻會日益增大,并最終成為國家機器有序運轉的障礙。另一方面,驕傲自滿是唐太宗蛻化的催化劑。貞觀前期,唐太宗經比較謙虛謹慎,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和政權的鞏固,到貞觀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長了驕傲自滿的因素,這種驕傲思想越到后來越嚴重,成為他蛻化的催化劑。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唐太宗的情緒,使他日益變得猜疑和偏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變化,貞觀前后期的政治有明顯的不同,但不能說前期絕對地好,后期絕對壞。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時自身也就是一個矛盾體。雖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錯誤,但仍不失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執政的貞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盛世,也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