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歷史名人?首先,襄城縣城墻是該縣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這座城墻建于明代,全長約3.5公里,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墻之一。登上城墻,可以俯瞰整個縣城的美景,感受到古代城市的壯麗氣勢。其次,襄城縣博物館是一個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好去處。館內陳列著豐富的文物和歷史資料,展示了襄城縣的歷史沿革、那么,襄城縣歷史名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的河流奔騰不息,歷史定格,英雄長眠。時至今日,歲月在奮斗中遠去,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歷史偉大人物的事跡,繼承他們的遺志,矢志不渝的努力,那么下面就請大家跟著我我一起來看看 鄭州文化 歷史名人都有哪些?
他們主要有五類,一是地地道道河南人,即籍貫、出生地和主要活動地均在河南,如老子、岳飛;二是籍貫不是河南,但出生于河南,如趙匡胤、司馬光;三是原籍外省,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河南活動,如范仲淹、包拯;四是祖籍為河南,如鄭成功、戚繼光;五是長眠于河南,如顏真卿、孫思邈。有些人物如黃帝、伏羲、愚公、花木蘭、梁山伯和祝英臺等,雖帶有傳說性質,非有“絕對真實”的實物證明其人其事,卻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也一并收入。
魏巍
魏巍(1920、03-)魏巍,男,原名魏鴻杰,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省鄭州市人,黨員,我國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1920年3月6日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魏巍的童年及少年時期曾先后就讀于鄭縣平民小學、鄭縣五小、鄭州七中、鄭縣簡易師范學校。學生時代,他就熱愛詩歌和散文,并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由于受進步思想的影響,1937年,抗日的戰爭爆發后,就毅然赴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延安轉入抗日軍隊。
李氏的根在古隴西,古隴西非具體地名,也非現隴西。古隴西是隴山以西廣褒土地的統稱,公元前384年秦置隴西郡,郡治在狄道(現甘肅臨洮縣)歷時500余年。唐朝李廣的曾祖父李仲翔的墓及李氏墓群就在臨洮槐樹李。臨洮現李姓人口占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全縣以李姓命名的村就有76個。資料太多無法一一述來
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
五千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這里出生。相傳農歷三月三是軒轅黃帝一統天下、成就偉業的日子,后人為表達對軒轅黃帝的敬仰之情,從春秋時期就興起了盛大拜祖活動,延續至今。
軒轅黃帝故里,位于新鄭市區西北部。漢代建祠,明隆慶四年(1570年)修繕 ,于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軒轅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擴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杰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伙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后,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恒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于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并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莊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后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于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莊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后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肥東大李崗、李五崗仁厚堂李氏宗譜
續二十字命名記
我族自一世為始,以“元瑤禹甸肇,開泉安春尚,應世宏蒼祉,云仍照錦真(珍),國家長有道,學士大文章”三十字為字輩。
李氏宗族各支、各房、各代宗親都遵行使用,年經代遠丁繁,三十字輩已用至“學”字輩,還有四代,經家譜續修委員會發動李氏資深宗親,經過多輪研究,討論和推敲,幾易字稿,新議二十字“忠孝為仁本,賢良壽福基,祖宗綿貴澤,昭穆慶恩熙。”為吾合肥地區李氏后孫字輩。愿我族宗人謹記,照脈命名,永以為例。
以上就是襄城縣歷史名人的全部內容,宗杲(1107~1163) 字縣晦,號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歲入惠云寺,次年為衲 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張商英求銘。張稱其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參謁禪師園悟克勤。禪師道:“薰風向南來,殿閣生微涼”。遂豁然領悟。 得園悟許可,與之分座講法,以雄辨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