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新都寶光寺在哪里 寶光寺是誰的道場 成都新都最出名的寺廟 新都寶光寺什么最靈驗 寶光寺供奉的是誰
寶光寺在大運河成都段北郊新都縣城內。
寶光寺是我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傳建于東漢,因史料不足,難以斷論。同時在北京通州和黑龍江同輪襪樣有寺廟命名為寶光寺。同時寶光寺也是屬于成都十景之一。
寶光寺相傳始建于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公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手侍并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
寶光寺的畢桐吵建筑為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
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云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僅有的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
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萬余所,寶光寺難免劫難,寶光塔也被摧毀。唐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尚未重修。
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經新都,曾“駐蹕”于寶光寺。后來,他覺得這里環境很好,又距成都不遠,便在寺后修建行宮(行宮露臺的兩個慶鏈柱礎現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著皇帝的“璽書”,迎請隱居在彭州九隴山的高僧知玄(即悟達國師)到僖宗駕前隨行。
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據說這天晚上,他在行宮悶悶不樂,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見寶光塔廢墟上霞光迸射,便驚惶失措地問悟達國師是怎么回事?悟達回答說:“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回長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宮內發現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瑩徹,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擴建佛寺。寶塔取名為無垢凈光寶塔,佛寺仍名寶光寺。當時寺內有僧眾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宮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達國師被尊為寶光寺唐代的開山祖師。
羅漢堂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為“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余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
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云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筑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若要數清羅漢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須知道它的建筑結構。
羅漢堂為抬梁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筑,九進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衫差笑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或含間矗立著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回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觀音菩薩,里壁的三身佛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后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
羅漢堂內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習慣,都說是五百尊。但是,當以三身佛左側的“第一阿若橋陳如尊者”數起,由外層到內層,一直數到“第五百愿事眾尊者”后,還剩下居于“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薩、十八羅漢、五十祖師。故塑像共計為五百七十七尊。
寶光禪寺,位于四川成都的新都區。因國內也有寺廟稱寶光寺,故川地百姓尊奉此寺院為新都寶光寺。
這是我第二次游寶光寺了。年中因緣際會,游杭州靈隱寺時,曾和慧澄法師聊起道濟禪師,也就是濟公活豎物佛,就自然而然地說到了新都寶光寺的羅漢堂。
新都寶光寺被信眾推為中國南方“佛教四大叢林”之一,而寶光寺羅漢堂則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羅漢堂。
說到新都寶光寺的規模,怎一個“大”字了得。
從歷史來看,“寺塔一體,塔踞中心”,這一中國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足以說明寶光寺歷史久遠。寶光寺相傳始建于東漢,但至少在隋代時已有記載,稱“大石寺”,寺中之塔叫“福感塔”。
從規模來看,“一塔五殿十六院”,這樣的規制在國內寺院中也是少見的。一塔,稱“無垢凈光舍利寶塔”,即寶光塔。史記建于唐僖宗時期,已有千余年歷史。塔身為密檐式十三級四面實心磚塔,近30米高。從第七級開始,塔身明顯向西傾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美譽。陪同我們的一位學者型講解員,不僅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寶塔的歷史,還結合斜塔特點打趣道:向西傾斜是為了西天取經,上七層傾斜是勝造七級浮屠。
“五殿”是寺院中軸線上的山門、天王殿、七佛寶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
新都寶光寺實在配猜是有規模。一般的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彌勒佛背后就是韋馱菩薩,而在寶光寺,此處放置了一根高高的石柱,是距今600余年的石刻《尊勝陀羅尼咒》經幢。在七佛寶殿供奉的佛像身后,面對大雄寶殿的才是“三洲感應”的韋馱菩薩。這尊韋馱菩薩造像,金盔金甲,英武莊嚴的寶相略帶笑意盈盈,左手持飄帶,右手的金剛降魔杵拄地而立,這一造型表示寶光寺是大寺院,接待云游僧人掛單,免費吃住。
從建筑來看,這寶光寺可不得了。寺院建筑群采取的是木石結構,光是大石柱就用了400多根。像是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筑,都是一根根近乎兩人環抱的大石柱,頂天立地,擎起大殿,使之愈發雄偉莊嚴。無怪乎馮玉祥將軍在四十年代初游覽寶光寺時所作《寶光寺》一詩,開篇即是“寶光寺,在新都。廟子大,柱子粗。”
但在寶光寺,最有名的還是佛舍利、銅優曇花、貝葉經等“鎮寺三寶”。佛舍利,是清光緒三十年錫蘭國王贈送給到訪朝拜釋迦牟尼圣跡的真修老和尚的,一粒為白色的骨舍利,略大些,一粒為黑色的發舍利,呈圓形,兩顆佛舍利現存寺院內堂,有緣得以觀禮。優曇花,是一株高仿真的銅優曇花,由銅質合金打造,造型生動,形象別致,若用小木棒輕輕敲擊優曇花的葉片,據說能發出“優曇缽羅”的聲響。這株花可是印度使臣贈送的國禮,又由道光皇帝余賣液賜給了寶光寺。而貝葉經因為不易保管,收藏起來了,現在沒有對外展示。好在之前見過了靈隱寺收藏的貝葉經,也算了了一個心愿。
說起新都寶光寺,就不得不說寶光寺的羅漢堂。人們常說五百羅漢,而寶光寺羅漢堂里又何止供奉了500尊羅漢,如果你能掌握要領,耐住性子,一尊不落地數下來,就會發現羅漢堂里供奉了佛、菩薩、羅漢和尊者,共計577尊。
初入羅漢堂,感覺像進入了迷宮。一條條通道,曲里拐彎,四通八達,如果不了解羅漢堂的建筑結構,不掌握數羅漢的要領,500多尊羅漢還真是不容易數得清楚。
實際上,羅漢堂是一處四四方方的抬梁式建筑,其中四個天井,俯瞰就像一個大大的田字格。中間部分,空間高挑,矗立著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塑像,其他塑像則按照進門的孔雀明王、中間的觀音菩薩、里壁的三身佛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后呼應,內外四層,十字相連,看似變化萬千,實則編排有序。
一尊尊塑像看下來,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生動鮮活,各具特色。我雖不懂美術,看不出這是三個流派的藝術創作總和,但總體上感覺人物塑造的真好,大小、神態、骨肉、動作、色彩、衣飾、配物等等,都非常貼合人物的性格、特點、閱歷、神通,每一尊塑像都應該能講出一個好故事。
呵呵,在500羅漢中,我還神奇地發現其中竟有兩位皇上。一位是第二百九十五阇夜多尊者,康熙皇帝;一位是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乾隆皇帝。難怪馮玉祥將軍在詩中問到,“羅漢倒是誰人封,并有皇帝加當中”。
當然了,在羅漢堂里,除了皇帝,我們最熟悉的是濟公活佛,非常地容易辯識。他就站在一個小十字通道的顯要之處,歪戴僧帽,手持酒杯,耷眉咧嘴,看他的表情,好像驚訝于世人長久以來片面地誤解了他的詩句,世俗之人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忘了那后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這才是關鍵所在。
在羅漢堂看的差不多了,最好還要向當地人一樣,按照川地的習俗來數羅漢。數羅漢,就是選一尊你看著可心的羅漢(塑像前的牌子上一定要有“第***尊者”字樣的),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去轉,按你的虛歲年齡去數,數到了哪一位尊者,那么這位天尊就是今年主你命運的羅漢。記住這尊羅漢的位列數字,到羅漢堂門旁去領一張小卡片,這上面的四句詩就是你今年的運勢了。
立即行動起來。我也按照規則要求,一尊尊虔誠地數下來,那位主我今年命運的羅漢是誰呢?就是行傳法尊者。行傳法尊者是佛陀在世時之僧,他“不避寒暑,東奔西走,弘揚佛法,濟度眾生”。而卡片上的四句詩這樣寫到,“成功失敗緊相連,星月軌道無更變,以君多才兼多藝,人生有苦也有甜?!笨磥?,行傳法尊者是一位老師啊,正好我也算是一位老師。登臺授課,誨人不倦,傳道、授業、解惑,是一件苦差事,可當桃李滿天下之時,不就是苦盡甘來的幸事、樂事嘛。想起前些時日,我們沒日沒夜、不辭辛苦地籌辦2017年中國技能大賽中國航發首屆技能競賽,當在最后的總結表彰會上,我們取得了好成績,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和肯定,那些曾經的苦和累,心酸和委屈,頓時都化作了喜悅和快樂。
嗯,這支簽還是很準的哈。
同來的小友說,今天游寶光寺算是來對了,不虛此行啊,新都寶光寺果然是一座神奇的寺院。
來這里,觀禮“鎮寺三寶”,欣賞精美建筑,探尋歷史淵源,體味人生真諦,即使是隨便轉轉、走走、看看,吃一餐寺院素齋,找一處古樹蔭涼,沏一杯飄雪綠茶,三兩知己,隨聊幾句,于忙碌的工作中給自己放個小假,小憩一會兒,亦不失為一個好的生活選項。
或者,我們一起來數羅漢吧……
寶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巧數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畢寬升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傳建于東漢,因史料不足,難以斷論。同時在北京通州和黑龍江同樣有寺廟命名為寶光寺
如果真是始手老建于東漢時期的話,至今應該有大約1800多年.
寶光寺導游詞篇2
寶光寺在全國有三座:北京通州、黑龍江寶清縣和四川成都市內。成都寶光寺在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也是四川保存得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
成都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根據終南山道定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載: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于石上建九級浮圖。是時,每有旱澇,官民于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大石”,塔名“福感”。隋代名“大石寺”并建有寺塔名“福感塔”。寶光寺至今保存著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仿印度建筑布局來看,這座寺院最遲建于隋代,《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的記載是可信的。
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萬余所,寶光寺與“福感塔”均被拆毀。宣宗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未重建。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881年元月8日),黃巢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經新都,曾“駐蹕”寶光寺。后來,覺得這里環境很好,又距成都不遠,便在寺后修建行宮。行宮露臺的兩個柱礎現存于寺內七佛殿前廊柱下。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據說有天晚上,他見福感塔廢址下放出祥光,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萬余所,“大石寺”難免劫難,“福感塔”也被摧毀。唐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尚未重修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便問奉旨隨行的彭州九隴山的高僧知玄(后來封為悟達國師)悟達回答說:“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回長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宮內發現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瑩徹,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擴建佛寺。寺成后賜名“寶光寺”,寶塔取名為“無垢凈光寶塔”。
成都寶光寺的寺和塔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這里已經叫寶光寺了。寺中的佛塔,亦稱“寶光塔”。
宋代,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國師)開法于成都昭覺寺?;兆诖笥^三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并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禪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禪師修持說法,饑悉睜接眾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元代,寺廟一度殘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資培修,復名“寶光寺”。永樂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內建造尊勝陀羅尼咒石經幢,后來寺廟毀于火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寶光寺經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與翰林院修撰、新都狀元楊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備極宏麗。
成都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禪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縉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為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于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并列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并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
民國年間,寶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禪宗大叢林的崇高地位。寺內方丈和尚無窮和貫一在國內佛教界頗有影響,而在成都“四大精舍”間,寶光寺尤以執行禪門清規而聞名。當時在掛單僧人中,流傳著這樣順口溜:“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要關豬,到文殊;要坐香,到寶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寶光寺受的戒,因此,寶光寺有“峨半堂”之稱。
一九五六年,寶光寺被列為爛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在““””中,國內許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寶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聯、書畫等文物古跡基本無毀損,成為““””中一大奇跡。寶光寺現任方丈為意寂法師,俗名傅世立,重慶市開縣人。
成都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陸蠢。他不但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每年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而且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保存“寺廟一體,塔踞中心”早期佛寺典型布局的寺廟,也是經歷““””劫難后保護最完整、收藏文物最豐富的禪宗叢林之一。
寶光寺的建筑為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云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成都寶光寺山門創于乾隆年間,除供護法神、金剛力士等寺廟共有神祗外,還供有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其子翰林院修撰、著名才子狀元楊升庵父子和塑像,以紀念其助修寶光寺之功德。
成都寶光寺天王殿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道光十年(1830)重建。中供彌勒佛,兩側供四大天王,殿檐懸“一代禪宗”匾額。殿后因有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石刻《尊勝陀羅尼咒》經幢,故此殿又名尊勝殿。
成都寶光寺舍利塔
位于天王殿與七佛殿之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保存“寺廟一體,塔踞中心”的建筑格局。隋代為木塔,“木浮圖九級”,名“福感塔”。塔下有一殿。唐僖宗中和年間高僧知玄奉旨重建寶塔,改名為“無垢凈寶光塔”,已歷千余年,其間屢有殘破,屢有培修?,F為密檐式十三級四面磚塔,高約二十公尺,每級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護以石,底層正面龕內塑釋迦牟尼座像。對聯為“寺鎮牟尼青色寶,山飛舍利紫霞光”,為現代高僧太虛大師撰書。每級翹懸銅質風四個,全塔供銅、石、玉等質料雕鑄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剎冠以金銅寶頂,映日奪目,是佛教著名圣跡之一。清初著名高僧、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笑宗印密曾賦詩贊曰:“寶塔凌空利似劍,幾經鏖戰圃周唐。清平天下無能及,留與業作棟梁”。
成都寶光寺七佛殿
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才子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幸,不及胡僧渡海來”。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壯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為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成都寶光寺大雄寶殿
高五丈,廣五楹,面積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間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間妙勝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撐,雄偉壯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
成都寶光寺藏經樓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寬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撐,為該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間妙勝和尚修建。上為藏經樓,貯有敦煌藏經四十三冊,房山石經二十二冊,北藏經和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觀世音菩薩像。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充分體現了清代藝術風格。藏經樓樓下為說法堂,乃歷代方丈說法處。
成都寶光寺念佛堂
位于寺院東側自南向北的極樂堂后面,堂高10米,寬九楹,清同治年間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約5.5米,直徑2米,由三塊巨石鏤空雕成,呈六方宮殿式。塔內精細地雕刻有以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為中心的各式各樣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六根石上盤以飛龍,造形生動。整個石塔玲瓏剔透,是寺內藝術價值較高的雕刻之一,相傳為清代三個名工歷時三年刻成。歷代住持皆以此作凈土宗道場、寶光寺最有價值的之處是羅漢堂。羅漢堂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形象。他們分別被塑成第295阇夜多尊者和第360直德福尊者。因康熙出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塑像的臉上也記得下了5個“梅花”狀麻點,真可謂“寫實”。這些羅漢塑像或喜或愁,或怒或嗔,或坐或立,神情不一,姿態各異,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它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器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
羅漢堂為抬梁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筑,九進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著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回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因羅漢堂建筑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所以有種說法:寶光寺的羅漢數不清。其實,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觀音菩薩,里壁的三身佛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后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羅漢,共計為五百七十七尊。寶光寺羅漢堂的五百羅漢從何處而來?相傳唐代眉州青神縣出了一位高僧羅詎那,俗名羅堯運,他說法的道場在青神中巖。后來他帶了五百弟子從四川到浙江天臺山。據說,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羅漢顯化人間的。因此,寶光寺羅漢堂的對聯說:“此處即是天臺,像顯阿羅五百。清道光末年,寶光寺妙勝禪師共聘請了三批塑師:屬于北派的陜西幫、屬于南派的川西幫和川東幫。陜西幫塑的羅漢頭部肥大,肌肉豐滿,造型奇特,別有情趣。川西幫和川東幫風格相近,塑的羅漢頭部適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薩像,而更多地體現了雕塑藝術的高峰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幫領頭的姓周,他技藝高超,憨厚樸實,將畢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薩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無子息??梢哉f,羅漢堂內技藝精湛的羅漢塑像,是中國南、北兩種流派的民間塑師匯聚一堂、分工合作、各顯神通的產物,可謂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
成都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舍利銅鼎千佛碑陶塔;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的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龍虎瓶、均窯瓶、鸚鵡圖、五馬圖和徐悲鴻《奔馬》圖等珍貴文物。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余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馮玉祥來寺以及附近紫霞山游覽。寫有兩首著名的“丘八詩”。其中詠紫霞山大楠樹云:“高者六七丈,葉茂根本固;樹頭最特別,各不相連屬;此株與彼株,分得清清楚”;《寶光寺》詩開頭:“寶光寺,在新都,廟子大,柱子粗”,為寶光寺人文景觀增添一番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