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歷史簡介?1、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2、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該橋毀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那么,盧溝橋歷史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2、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該橋毀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并贊嘆不已。
3、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qū)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于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fā)動攻擊,并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4、“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開始。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盤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于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也叫盧溝橋事變。
分類: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
解析:
盧溝橋
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qū)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時毀于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shù)據),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盧溝橋
位于廣安門外豐臺區(qū),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歷史: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余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建筑:
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筑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該橋的建筑設計先進,制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筑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于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shù)不清"的歇后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
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向華挑釁,制告了盧溝橋事變,由此開始全面侵華戰(zhàn)爭。從此,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全面抗戰(zhàn)開始。
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橫跨永定河,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金代。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當時金世宗決定修建這座橋,然而尚未動工,金世宗便在第二年年初病逝。金章宗繼位后,于1189年六月開始修建,歷時三年建成,初名廣利橋。盧溝橋跨越盧溝河(即永定河),是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因此建造了這座耐用的大石橋。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
盧溝橋的特點
盧溝橋因其精美的石刻工藝和獨特的歷史地位而聞名于世。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曾在《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中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tài)活現(xiàn)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
以上就是盧溝橋歷史簡介的全部內容,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橫跨永定河,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金代。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當時金世宗決定修建這座橋,然而尚未動工,金世宗便在第二年年初病逝。金章宗繼位后,于1189年六月開始修建,歷時三年建成,初名廣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