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羅馬主要內容概括 古羅馬歷史發展史簡介 簡述羅馬發展歷程 羅馬的起源和發展 古羅馬歷史時間軸圖片
1、羅馬的早期締造者來自于特洛伊城,最初的羅馬帝國只不過是幾個小小的村莊部落,公元前7世紀羅馬城建立。
2、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到公元前485年時,羅馬僅僅還只是個小城邦,地中海乃至整個西方的主角是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歐洲大陸西部的主人是凱爾特人。
3、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初,羅馬人擊敗了占據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希臘人,統一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4、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為了爭奪西西里島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經過23年的戰爭羅馬人取得了勝利。公元前 238年羅馬又奪取了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公元前222年,意大利北部的米蘭被攻占,羅馬統一意大利。
5、公元前146年,經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滅亡迦太基。此時的羅馬統治著意大利、西班牙大部、希臘和迦太基。
6、到了公元前46年時,羅馬以呈現出囊括地中海的初步格局。凱撒遇刺后,公元前40年,通過型皮《布林迪西亞和約》,羅馬帝國一分為三,凱撒養子屋大維獲得西方,安東尼獲得東方,雷必達獲得非洲。7、公元前27年,在擊敗了所有對手之后,屋大維被元老院加冕為“奧古斯都”,羅卜差差馬事實上進入了帝國時代。
8、隨著羅馬帝國的持續擴張,意大利與被征服地區不斷通化融合,地方勢力和軍閥不斷崛起,在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四大行政區:意大利、高盧、伊利里亞、君士坦丁堡。
9、來自亞洲的匈奴人突然橫掃歐洲,且在歐洲蠻族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江河日下。410年,哥特人攻占羅馬城,470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0、東羅馬帝國不甘心西方的淪陷,在一代英主查士丁尼大帝的主導下重新征服羅馬、北非和西班牙南部。查士丁尼死后,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步步趨向衰落。751年,羅馬城在此丟失。此后東羅馬亦曾有過中興時慶掘光,與阿拉伯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對抗。
11、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至此,曾經榮耀了整個歐洲的羅馬帝國淪為歷史塵埃。
擴展資料:
1472年,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宣稱其繼承了東羅馬正統,并將東羅馬的國教引入本國。至今,俄羅斯仍是全球東正教的中心。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由東正教大主教馬卡里為其加冕而稱帝,成為俄國的第一位沙皇。“沙皇”一詞就來源于拉丁語中的“愷撒”,暗示其血統純正。同時,為了時刻提醒世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他們以“第三羅馬”自居,并將東羅馬使用的雙頭鷹標志加入到國徽之中。
1721年,沙皇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接受“全俄羅斯皇帝”頭銜,自稱“皇帝”,沙皇俄國改稱俄羅斯帝國,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覆亡。
參考資料:-羅馬帝國
羅馬的來歷,源于一個古老的故事:大約公元前800年,一條母狼從怡伯河中救起國王的兩個孩子并用乳汁喂養他們,這兩個孩子長大以后,從篡奪了王位的叔父手中奪回了王位,并在有七座山丘的地方建立了羅馬城,母狼也因此而成了羅馬城的象征。
上古時期
根據傳說,當特羅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根據現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利古里亞人從非洲經過西班牙,法國來到意大利。公元前空早毀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一些講印歐語的部落從多瑙河和喀爾巴千山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約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來羅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烏姆等山丘。與此同時或稍后,薩賓人居于鄰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來到這里。
前8世紀-前6世紀,希臘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公元前7世紀末~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家的過渡。前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 - 前6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后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斗備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后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后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第一王羅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羅馬城。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2個世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后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并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后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睜滾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并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涌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48年, 尤利烏斯·愷撒先后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后,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后三頭政治。隨后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于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并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后,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制。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后期帝國時期。始于安東尼王朝后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年~ 284年)。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并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后,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410年,西哥特人占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意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后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 ,于7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
羅馬歷史 古羅馬的歷史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王政時明肢代(約公元前八世紀―公元前六世紀); 共和時代(約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羅馬城的起源 據古羅馬作家瓦羅(前116―前27)推算,羅馬城奠基的日期應該是公元前754-753年間。以后,古羅馬人習慣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為紀元。 關于羅馬建城有一個傳說: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綠洲上的幾個農牧業部落,便在距臺伯河口約25千米處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傳第一個領導建城的人叫羅慕洛,“羅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據傳說,羅慕洛為它奠基時,趕著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溝,便算作羅馬的城界,在準備開城門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為城門的通道。神話傳說羅慕洛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和勒莫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生下來以后不久,他們的母親西里維婭就被人殺死。他們的外祖父當時是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國王,他的弟弟為了篡奪王位,把他們裝入筐內,投入臺伯河。他們起初被一只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著,后被一個牧人撫育長大。所以,羅慕洛能激鬧世征慣戰,勇悍異常。兄弟倆長大后,殺死篡位者,后來在當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羅馬城。至今,在意大利的羅馬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尊“母狼乳嬰”的銅像。母狼鑄于公元前5世紀,兩個男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添鑄的。王政時期 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末,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期”。先后有七個“國王”統治著羅馬,其中有拉丁人,有薩賓人,亦有伊達拉里亞人,除了王權之外,此時的羅馬政治體制還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事實上所謂“王政時期”,是羅馬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國王”實際就是部落聯盟首領。相傳,王政時期的最后一任國王塔克文二世,是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權勢的貴族,驅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為共和政體。共和時期 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這個時期,國王由兩名選舉產生的稱為“執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員所取代,兩個執政官互相牽制,元老院的地位由于控制了公共資財并有權否決公民大會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別緊急的非常時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過六個月的獨裁官(dictator)。 共和國早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剛開始的時候,羅馬人處于守勢,早年還遭到過高盧人的襲擊:“白鵝拯救了羅馬”。此后,羅馬人一直向意大利半島南端發展,并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羅馬人開始進攻他林敦:“皮洛士勝利”。以后羅馬人又進行了三次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的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后來又有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斷征服其他民族的過程中,奴隸制開始建立和發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間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是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共和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征戰,羅馬從臺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羅馬處于帝國時期。在羅馬由共和向帝制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后兩次“三頭政治”(triumvirate)。前三頭同盟:龐培(Pompey)、克拉蘇(Crassus)、凱撒(Caesar)。兩頭并立,凱撒獨裁。后三頭同盟:安東尼(Antony)、雷比達(Lepidus)、屋大維(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他直接控制行省的總督,規定稅收標準,嚴密控制軍隊。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屋大維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確保了200多年的穩定。 屋大彎慶維之后的4 個皇帝被后人認為是暴政的象征: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勞狄(公元41-54年)和尼祿(公元54-68年)。但后來又出了所謂的“五賢帝”:涅爾瓦(公元96-98年)、圖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東尼·庇護(公元138-161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其文化處于極盛時期。帝國的衰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臘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舊址上建立新的帝國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隨著新首都的建立,帝國東部與西部利益集團的分化傾向日益暴露。東西兩部分的分立已經難以避免。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在379年當了羅馬帝國的皇帝。395年他死時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從395年開始,羅馬帝國就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建都在羅馬城。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外族也在不斷侵蝕。特別是從巴爾干半島來的西哥特人對西羅馬的威脅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城內的奴隸乘機造反,西哥特人占領了羅馬城。452年,匈奴軍隊進犯意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又攻占了羅馬城。476年9月,羅馬的日耳曼雇傭兵首領多亞克廢黜了羅馬末代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大事記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約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49年,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內戰時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凱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43年,安東尼、雷比達、屋大維結成“后三頭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14-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6-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夠不夠?我從網上找的
羅馬歷史頃孝 古羅馬的歷史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王政時代(約公元前八世紀雀消稿―公橋卜元前六世紀); 共和時代(約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羅馬城的起源 據古羅馬作家...
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語言】拉丁語、希臘語
【首都】羅馬;分裂后西部帝國定都拉文納,東部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
【政體】偽裝成共和的君主政體(元首制),后為君主制
【國家元首】羅馬皇帝
【政府首腦】有名無實的兩個同等權利的執政官,其中一為皇帝
【議會】元老院
【面積】鼎盛時期約5,900,000平方公里
【人口】估計5,500萬到1.2億不等
【建立時間】前27年,屋大維獲奧古斯都稱號
【滅亡時間】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亡于476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拿帆睜國)亡于1453年
【第一個皇帝】蓋烏斯·屋大維(公元前27年-14年)
【最后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統一羅馬帝國的最后統治者。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的最后統治者,君士坦丁十一世東羅馬帝國的最后統治者。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1.2概述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轎纖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仍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屋大維建立帝國后,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后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后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后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更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前509年,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
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意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后、羅馬共和國后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3世紀后,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后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從370年左右,羅馬就已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梅蒂奧拉努(今米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尋味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并非敵對關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消歲作,同聲共氣。此后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出退位詔,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后來的“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雖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后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意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歷史羅馬帝國的建立
羅馬共和國在馬略和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著是凱撒對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議員陣亡、被處死、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里充斥著前三頭的支持者,后來則是后三頭的支持者。
后三頭同盟瓦解后,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希臘的亞克興會戰。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占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或可譯作“第一公民”)、最高統帥(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大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并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以后的皇帝也有這些頭銜)。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羅馬帝國-軍事
奧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軍事,將職業軍合法化,成為常備軍。
羅馬軍隊的兵種主要有重裝步兵和騎兵。羅馬的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投槍、短劍 和大盾以及盔甲。鎧甲一般由金屬片和皮革制成,后期亦有鎖子甲和鱗片甲。騎兵除了基本裝備外,還每人配備一制作精美的頭盔。羅馬軍隊早期的金屬裝備一般為青銅,后期多用鐵。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軍團,另外有輔助部隊和雇傭兵。軍團下設百人隊。羅馬每個軍團和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徽章和軍旗,是軍隊的象征,如果失掉,則是奇恥大辱。
羅馬軍紀嚴明,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從鞭打到處死都有。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一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處死。羅馬帝國后期的軍隊主要由蠻族組成,軍紀敗壞,一般憑個人勇敢作戰。
羅馬軍隊的待遇相當不錯,皇帝賽維魯曾說:“讓士兵們發財,不要管其他人”。
羅馬帝國-語言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語言,亦是羅馬地區的當地語言。拉丁語在帝國時期被至少分為兩類,即古典拉丁語(ClassicalLatin)和通俗拉丁語(VuglarLatin)。古典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而通俗拉丁語一般作為口語。古典拉丁語非常穩定,從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沒有發生改變。通俗拉丁語在帝國的各部分有方言,改變非常多,逐漸演變成今日拉丁語系諸語。
盡管拉丁語是帝國的語言,但希臘語是帝國的最主要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國的東部省份。甚至在羅馬城,希臘語也成為了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希臘語是基督教,科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常用語言。
4世紀時,希臘語在帝國的西部逐漸失勢,拉丁語占了上風。5世紀早期,標準拉丁語譯本的圣經出版反映了如此情況。西羅馬帝國也逐漸開始排斥會說希臘語的人。這造成了后來帝國東西兩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臘語后來一直作為東羅馬帝國的語言。
其他如亞拉姆語(Aramaic),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等也在帝國境內通行。
羅馬帝國-歷代皇帝
●元首制時期
奧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其-尼祿-加爾巴-奧索-維特里烏斯-韋帕薌-提圖斯-圖密善-涅爾瓦-圖拉真
哈德良-安敦寧·畢尤-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維魯斯-康茂德-佩蒂納克斯-尤利安努斯-塞維魯-卡拉卡拉-馬克里努斯迪亞杜門尼安-埃拉伽巴路斯-亞歷山大·塞維魯
●三世紀危機
馬克西米努斯-戈爾迪安一世-戈爾迪安二世-普皮恩努斯-巴爾比努斯-戈爾迪安 三世-阿拉伯人菲利普-德基烏斯-赫倫尼烏斯
霍斯蒂利安-加盧斯-沃魯西安努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萊里安-加里恩努斯-薩洛尼努斯-克勞狄二世-昆提盧斯-奧勒良
克勞狄·塔西佗-弗洛里安努斯-普羅布斯-卡魯斯-努梅里安-卡里努斯
●君主制時期
戴克里先-馬克西米安-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伽列里烏斯-塞維魯二世-馬克森提烏斯-李錫尼-馬克西米努斯-瓦萊里烏斯·瓦倫斯
馬提尼安努斯-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尤利安-約維安-瓦倫丁尼安一世-瓦倫斯
格拉蒂安-瓦倫丁尼安二世-狄奧多西一世
●末期西羅馬帝國
霍諾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瓦倫丁尼安三世-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阿維圖斯-馬約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安特米烏斯
奧利布里烏斯-格利凱里烏斯-尤利烏斯·內波斯-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