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皮影戲歷史,皮影戲的簡單介紹100字

  • 歷史
  • 2023-05-26
目錄
  • 皮影戲《大鬧天宮》
  • 皮影戲的三大特點
  • 皮影戲的主要特點
  • 皮影戲的傳說
  • 皮影戲劇種

  • 皮影戲《大鬧天宮》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此嫌卜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于中國陜西,極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者銷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森穗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的三大特點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是一種民間藝術,顧名思義其演出是利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是世界許多國家皆有的一種戲劇形式,如土耳其的皮影戲稱為 Karag?z。藝人在幕後操縱著皮影人叢滑皮物,再伴以音樂和歌唱方式演出,有“電影始祖”之美譽。

    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在中國,皮影戲亦是湖南省長沙市的代表藝術,流行于湘潭縣、長沙市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等地。

    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皮影戲物品

    3 內容

    4 動畫

    5 注釋

    6 參見

    7 參考來源

    8 外部連結

    [編輯]歷史

    皮影戲又叫燈影戲,它是用燈光照射到刮薄的牛羊皮上,通過人物剪影的活動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民間戲劇藝術。皮影是起源於中華民族的藝術,結合了民間工藝與戲曲。

    皮影戲歷史悠久,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并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1]。正如陜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系。

    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

    皮影戲于明朝萬歷(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為榮。清光緒以滲差前,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牛皮鏤空制作的,花紋粗糙,也無色彩,后來經過藝人的努力,改用7層皮紙做的襯殼來制作,并雕刻出各種花紋,著上色彩,同時根據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臉譜。影人一般7寸左右。而在民間,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

    但在清朝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場聚眾起事,曾出現禁演影戲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過在抗日戰爭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戲來宣傳抗日的斗爭。自中國解放後,殘存皮影戲班和藝人,在當時政讓灶府的扶持下,得以復甦。但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皮影藝術因破四舊而再遭打擊。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沖擊。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陜西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

    另外,中國以外地區的皮影戲亦各自發展,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而後來才發展皮影戲的歐美國家,則以娛樂性的戲劇藝術形式流存。

    2003年,甘肅的環縣道情皮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之一。2005年,環縣道情皮影保護中心成立,政府與民間合力參與文化保護。

    [編輯]皮影戲物品

    西安一家商店里的皮影道具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制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

    根據宋朝《夢梁錄》記載:「京師初以素 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 皮影原是用紙剪制,後來才改用皮革刻制。現時的皮影戲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場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利用手工,刀雕彩繪皮革制成。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等。

    制作皮影的民間傳統工藝基本步驟,分別是∶刮皮、漿皮、描樣、雕鏤和著色。但若仔細,制作過程可由刮、磨、洗、刻、著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約3000刀。皮影的造形制作,主要汲取了中國漢代的帛畫、畫像石和唐代的壁畫等的藝術手法和風格,再配以鏤空的線雕花紋。鏤空線雕花紋不單給予優美的造型外觀,而且避免了表演時出現大片黑影。

    皮影人約30cm高,多為側面形像,外形輪廓以線條簡潔、平滑流暢為主。皮影的人物形像不是以追求真實和準確性,而是要合符表演需要。在燈光映照下,美麗的皮影人便活龍活現的展示在觀眾眼前

    [編輯]內容

    宋代皮影戲的內容,主要是“……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2]到清代時,影戲劇目分兩類:整本(亦稱整套)和單出(亦稱單折)。此時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河北樂亭的影戲劇本作家高述堯所編寫的《二度梅》、《鎮冤塔》、《白狐裘》、《珠寶釵》被奉為灤州影戲的新四大影卷,能唱高述堯的劇本成為昔日衡量皮影藝人水平的依據。現在,著名的皮影藝術流派分別是山西皮影、隴東皮影和陜西皮影。

    皮影戲演出的關鍵,在於操耍技巧和唱功。而此關鍵技巧都是經由師父傳授,學徒長期苦練的成果。另外,皮影戲還要配合音樂和燈光效果,才能觸動觀眾的情緒起伏。

    [編輯]動畫

    皮影戲被攝制後,制成動畫,於電影上放映。

    皮影戲的主要特點

    皮影作為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悠久的歷史。

    皮影相傳起源于漢代,與剪紙似乎有著共同的來源。《漢書·外戚傳》云:“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婦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坐而奇。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此作詩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宋代,高承撰《事物紀原》記皮影條時,亦用武帝與李夫人之事,并接于其下云:“由是后有皮影……漢武以下無聞。”這里記錄了一個方士使用法術,試圖滿足漢武帝思念故士的李夫人的要求的故事。方士所采用的法術的原理與現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很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的關于皮影的記載。嫌虧檔但在漢代后卻再也找不到類似的記載,據顧頡剛先生考證,漢代以后,可能為方士之流所保存,“遂致秘而不彰”。直到宋代,有關皮影的記載才又多了起來。

    到了宋代,皮影已成為一種普及的藝術。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云:“崇、觀以來,在京瓦肆技藝:……董十五、趙七、曹保義、朱婆兒、沒困駝、風僧哥、祖六姐,皮影。丁儀、瘦吉等,弄喬皮影……其余不可勝數,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人的制作,“元(原)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在人物的造型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于市俗之眼戲也。”(耐得翁儲《城記勝·瓦舍眾伎》)演出的劇目多為社會上流行的話本、傳說故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博弈嬉戲部》記:“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當時,“京師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皮影,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宋張來《明道雜志》)據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載,當時著名的弄皮影者,已有22人之多,芹亂而且還建立了職業的班子。

    元代的皮影雖不如宋代興盛,但在民間極為盛行,并開始流傳到國外。如波斯學者瑞士德·安定(RashidOddin,約1284~1318年)曾說:“當中國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世的時候,曾有演員來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別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

    明清兩代,皮影在國內廣為流傳,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許多流派,演技亦有所提高。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引元末明初詩人瞿佑看燈詩云:“南瓦新開皮影場,堂燈明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度(渡),猶把英雄說霸王。空春”由此可見,明代的皮影已演刀馬人物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國皮影也在這一時期流傳到爪哇、馬來、暹邏、緬甸、日本等地。到18世紀,天主教的傳教士又把中國皮影介紹到法國。

    在清代流傳的眾多流派中,以河北的“灤州布影”最為有名。其他如黃河兩岸的“驢皮影”,湖北、湖南的“影子戲”,廣東的“紙影”,江浙的“皮囡囡”等,也都盛行一時。各大城市中皮影班云集。康熙時,禮親王府還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皮影。皮影藝術已成為社會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著悠久歷史的皮影藝術,至今仍在各地流行。由于各地風俗民情及群眾審美觀念的影響,各地皮影在藝術表演上,唱腔及皮影雕刻藝術上,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風格。

    皮影在陜西流傳極廣,幾乎遍及陜北、陜南及關中各地。鄉紳官宦家和平民百姓家均備有不同規模的影箱,尤其是在民間流傳的影箱,雖小卻也行當齊全,一般都能湊出數十出戲來。這些戲箱中有不少是清代流傳下來的。陜西的皮影有東、西、南三路之分。

    皮影,以碗碗腔皮影為代表,其形體造型小巧,約十寸許,形制古樸,表現含蓄,刻工較精細,男性角色多為豹頭深目,女性形象,極盡秀婉妖媚之致。西路皮影又叫弦板腔皮影,其形體較大,約十三寸許,頭臉多刻通天鼻梁,女性英俊大方。陜南皮影介乎二者之間,人物忠奸善惡易分,英婦少女有別,從其技法、設色上能夠區分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及年齡。

    北京皮影分東、西城兩派。東城派系由河北灤縣樂亭鎮傳人;西城派傳說是明代由蘭州傳到河北涿州,后入北京。東派皮影人物小巧,先用羊皮后用驢皮,尺寸約為八寸左右,有連臺本戲演出;西派皮影人物較大,約為東派的一倍,用牛皮刻成,操作亦較簡單。至光緒時,東派“灤州影”大為發展,而西派“涿州影”日趨沒落,成了“灤州影”的天下。當時最有名的班子有“三義班”、“三樂班”、“永樂班”、“玉順和班”、“同樂班”、“裕順班”、“榮順班”、“德勝班”、“毓秀班”、“鴻慶班”等。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清中葉后,在造型上借鑒京劇,出現了生、旦、凈、丑的臉譜。

    在浙江,皮影又叫“羊皮戲”,是因為雕刻影人的材料多用羊皮為之。平時,除逢年節演出外,在一些民俗活動中,也要演出羊皮戲。為祈求蠶桑生產獲得好收成,

    要演“蠶花戲”,多為吉慶內容。村中發現有偷盜行為,查獲后要罰款,演“禁格戲”,劇目多為《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另外,求神拜佛,許愿要演“還愿戲”;造屋上梁要演“上梁戲”;各種名目的迎神賽會上要演“神戲”;小孩周歲要演“周歲戲”;結婚時要演“暖房戲”。羊皮戲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的五官、衣飾多用鮮艷的色彩畫成,裝飾性較強。過去,藝人們多用扁擔挑著羊皮戲的道具,在農村中巡回演出。皮影藝人多是農民,既種田,又演戲,演出時供吃飯就行,收費極為低廉。羊皮戲的演出,給當地農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河北省的皮影分東、西兩派,西派流傳的區域為涿縣、良鄉、易縣、淶水、定縣、深縣等地,現在已不多見。東派流傳的區域,有灤縣、樂亭、昌黎、薊縣、迂安、豐潤、玉田、遵化等地,最興盛的當數灤縣。灤縣即“灤州布影”的發祥地,據傳興于明初,然而最早的記載卻只見于清代嘉慶年間編撰的《灤州志》上。《灤州志》卷一記灤州風俗日:正月十五前后城市及鄉村必演皮影,“用木板筑小高臺,后圍以布。前置長案。作寬窗格,蒙以棉紙。中懸巨燈。乃雕繪薄細驢鞹,作人物形。提而呈其影于外,戲者各肖其所提腳色以奏曲”。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日“樂亭調”。

    此外,山西、山東、甘肅、四川、福建、廣東、湖南等地民間均有皮影流傳,結合著年節風俗進行演出,豐富著人民的生活。

    皮影戲的傳說

    01

    西漢

    皮影戲起源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悄山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上海戲劇學院為皮影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啟世中基地。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返銀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劇種

    皮影藝術屬于綜合藝術,它融雕刻、繪畫、戲曲、音樂為一體,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流傳兩千多年的藝術卻分外脆弱。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館長朱文近日告訴記者,因為皮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所以只要缺少其中一項,無論是樂手、表演者,還是雕刻藝人,便難以為繼。

    朱文告訴記者,在最繁榮的時候,山西省孝義市曾有40多個皮影劇團,但現在基本都已不再演出。

    記者了解到,目前皮影的傳承發展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皮影藝術出現傳承危機。在山西孝義市,會皮影的老民間藝人就剩兩三個了,那些老戲班里傳世的家什被搬到了古玩市場。由于學習皮影周期長,難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藝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學戲,導致皮影藝術的精華難以傳承。

    第二,劇目陳舊、精華難傳。記者了解到,皮影劇目大多仍是老劇目,劇目創作停滯,劇目陳舊情況比較突出。

    第三,皮影面臨創新難題。朱文告訴記者,他現在改變過去以戲劇影人為主的皮影創作,開始做一些小動物,編一些孩子比較愛看的劇目。但是,皮影是多種藝術的集合體,如何打造出真正能吸引人的精品劇目依然很難。

    古代皮影戲現代娛身心

    “一口道出千古事,雙手操縱百萬兵”是對皮影戲的最形象形容。其實,皮影戲和皮影人不但是觀看欣賞的,也是每個人都能自己玩的。

    據專家介紹,玩影人可以鍛煉手指的靈巧性和手腦配合能力,對培養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對老年人活動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關節僵化大有好處。

    另外,玩皮影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是一種愉悅、放松身心的娛樂方式。當玩皮影時,可以放戲曲錄音,用影人配表演,還可借影人之口和動作,來抒發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內心話語與情感,放松壓力。

    據了解,現在國外一些院校設有皮影藝術課程,在臺灣的小學里也有影人制作課,校園皮影戲活動非常盛行。

    皮影:海內外廣泛流傳的中國民間藝術

    皮影藝術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流傳頗廣。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皮影研究會會長侯丕烈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的元代起,成為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并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據介紹,在元代,皮影戲便隨軍傳到了南亞。波斯歷史學者瑞士德·安定曾說,“當中國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位的時候,曾有演員來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別的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

    另外,皮影戲還傳至土耳其、泰國、緬甸等國。在土耳其,皮影戲有“卡拉格茲”的別稱,現在在一些城市里有時還舉行皮影戲專門演出。

    在18世紀中葉,皮影戲傳到歐洲,各國藝術家對中國的皮影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767年,法國好穗一名傳教士將中國皮影視為寶貝帶回法國;1774年,德國文學家歌德曾在威蘭博覽會上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并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戲《米拉瓦的生平》;1975年,美國藝術家還創辦了“悅龍皮影劇團”。

    皮影戲:流傳兩千多年的中國最古老“電影”

    一百多年前,電影首次在中國出現,而在兩千多年前,一種類似于電影形式的中國最古老“電影”--皮影戲就開始在中國出現并一直流傳至今。

    記者了解到,關于皮影戲的起源與形成,歷史無明確記載。現在多數專家學者大都認為皮影戲始于漢朝,主要是依據《漢書·外戚傳》的記載:相傳漢武帝劉徹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有齊人少翁深知漢武帝心事,他花了三個晝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樣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顏色,友畢卜學著李夫人生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一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樣姍姍而動……

    從漢朝起,皮影戲開始在中國各地慢慢發展,它將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因子融合其中,而數蔽因中國各地風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風格也相異,它成了一種地方民間文化的集合體。到清代,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數幾個省區外,皮影戲在各地都有流傳。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古代民間,這種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戲,帶給人們無盡的文化享受,被現代人稱為中國古代百姓的“電影”。

    山西孝義皮腔紙窗影戲: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皮影戲

    皮影戲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山西省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原館長朱景義研究發現,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皮影戲是山西孝義皮腔紙窗影戲。

    朱景義(已去世)的兒子、現任山西省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館長朱文告訴記者,孝義皮腔紙窗影戲亦稱“孝義皮腔紙影戲”,是流傳在山西省孝義市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它在山西孝義土生土長,腔調、雕刻、演出劇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風格獨特,至今在全國尚未發現與此雷同的皮影戲。

    據介紹,1980年“金代皮腔紙窗人頭像壁畫”在山西省孝義市驛媽鄉榆樹坪村南一金代單室八角墓中出土。此墓墓壁上有一組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壁畫,其中有個影人頭像,結構簡單,三角形胡須和下巴頦雕刻在一起,與明代孝義皮腔紙窗影戲頭像實物基本相符。

    朱文告訴記者,根據上述金代墓中的皮影人物頭像造型,以及目前發現的明嘉靖二年“慶成園”的戲折子、明代影人等實物,均說明孝義皮腔紙窗影戲為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皮影戲。

    新聞背景:皮影影人制作技巧概要

    看過皮影的人都知道,影人手、胳膊等都可以活動;皮影人物面容生動、夸張幽默;影人色澤艷麗,且多年不變色。那么,皮影影人是怎樣制作的呢?

    記者了解到,制作皮影人的民間傳統工藝方法如下:

    1、制皮:在選材上,以新宰的牛皮(在山西以牛皮為主)或驢皮為最佳。將皮子剝下來后,放入石灰水中浸泡數日,取出后將皮的兩面反復刮制干凈,再刮薄至透明。洗凈后,用小釘子釘在木框上反復陰干。

    2、畫樣雕刻:將制好的皮料切塊,經濕布捂軟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鋼針描繪圖樣。然后,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

    3、上彩:現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過去的傳統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著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一般互不調配,但可分深淺色區分層次,進行平涂,雙面著色。

    4、釘縫:一個影人為六部分十一件:頭1、身1、臀1、腿2、臂4、手2,要分別雕刻而后組裝釘縫,這樣經人操縱影人就能做機械性動態表演。

    5、安裝操縱桿:制作影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安裝操縱桿,操縱桿用不同粗細的鐵絲和竹棍組成。一般都是三根桿操縱,包括操縱身子的平衡桿和操縱兩手的動作桿。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熟妇人妻无码xxx视频|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网站|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中文无码喷潮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 特级毛片内射www无码|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 影音先锋中文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电影|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亚洲av中文无码|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