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方面,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兼顧了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高中則選取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縱深發展的知識,更強調歷史知識的專題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比如:正確計算歷史年代、那么,高中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高中歷史學習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等相關學科內容。
中國史:學習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國的政治歷程、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等。
世界史:學習世界古代近代民主法制和政治改革、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世界局勢和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等。
考古學:學習考古學基礎知識,掌握相關理論和方法。
博物館學:學習博物館學基礎知識,了解博物館的職能、工作內容及發展歷程等。
總體來說,高中歷史學習內容相對廣泛,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事件、人物及發展脈絡,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同時,學生還需要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截止到2021年7月份,高中的教材不是全國統一的。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編審工作已全部完成,在2019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6個省(市)率先投入使用,其他省市根據新高考推進和各省實際情況陸續推進,2022年前將全部使用新教材。
高中歷史統編教材: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余位、著作80余部
普通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
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介紹,教材呈現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余位。
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余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余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教育部發布高中三科統編教材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投入使用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正式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新理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逐漸形成成熟的世界觀,最終促進個人能力水平的提高。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總結概括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1、唯物史觀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起著理論保證的作用,是從整個社會歷史發展角度對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和觀念給出指導。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高中生應正確了解并認識唯物史觀,以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究,這樣才能從廣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歷史。
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設身處地地將學習的歷史知識放到這個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中,以此具體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學生應該認識到,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特定的歷史環境,只有對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
3、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諸素養形成的必要途徑,是學生通過對收集的史料進行分析與總結,并運用歷史方法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真相,提高歷史可信度,尊重客觀歷史的態度與方法。
高中歷史相對于初中的歷史來說史實內容也許不會有太大的增加,但是對于歷史的把握程度顯然是上了一個層次。如果形象地說,初中歷史多為“知其然”,而高中歷史則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并且由于高中時人的年齡有所成長,思維更加成熟,歷史的線索以及其規律性還有不同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高中歷史學習中所更加注重的。這里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英國在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初中學習歷史時應該也有所涉及,不過也許只是講述了這一事件、在哪些方面有所革新,影響與背景則相對不是很注重。而到了高中階段則完全不同,工業革命的過程依然是需要掌握的,可能在內容方面有所增加,不過相對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至大西洋沿岸,英國由此獲利;早期的殖民探險活動積累了原始資本;英國率先完成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在1688年光榮革命以及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之后,不僅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而且在此制度下政治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海外的殖民擴張使得英國有充足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也使工業革命有了技術條件……等等。很多吧?)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從合力來看待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發生的條件是很重要的,而同樣是工業革命,就其影響而言同樣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生產形式、社會結構、隨之而來的城市化進程等等,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就是高中歷史的全部內容,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總結概括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1、唯物史觀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起著理論保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