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佛道雙修的人?陶弘景自華陽起隱居。他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茅山道教的開創者。他在南朝宋齊梁為官;在宗教信仰上,道教和佛教并存。他好像做了一輩子官,不是做官。后人對他議論紛紛,名聲不一。本文擬對他的生平、那么,歷史上佛道雙修的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
陶弘景自華陽起隱居。他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茅山道教的開創者。他在南朝宋齊梁為官;在宗教信仰上,道教和佛教并存。他好像做了一輩子官,不是做官。后人對他議論紛紛,名聲不一。本文擬對他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作一全面評述,以揭示他的真實面目。
一.生平事跡
生于江東。祖,南宋孝武帝的臣子,積極參戰,封為晉安侯。父親陶振寶,深度解藥,介入兒童史,正式來到江夏孝昌。陶,中國南方齊梁時期的思想家、藥師、方士、文學家,參與了《本草經注》的修訂工作。白老師去世了。南朝齊梁時期茅山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因為我看透了這個渾渾噩噩的世界,“雖在朱門,閉眼不關注外物?!蔽抑皇窍霃土曇幌?。隱居曲山,但“每逢國家有吉兇,總要求教,月中常有數封,故人們稱之為“山中丞相”。
陶弘景生于南朝。唐太宗的后代,七祖,三國時吳鎮南將軍,后晉尚書。龍濤爺爺,好武功,解藥。父親陶振寶,字郭忠,文武全才。我從小就很聰明。我十歲的時候看了葛洪的《神仙傳》,決定養生。十五歲寫《尋找群山》。
20歲時,他被列為國王的仆人,然后在佐為大廳拜將軍們為師。36歲的梁岱站在一起,隱居在衢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認識陶弘景,稱帝后想讓他做官,輔佐朝政。陶又畫了一幅畫。
濟公不是屬道的,是屬佛教的人物。
濟公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
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臺縣永寧村人,后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后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
擴展資料: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升純仿)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并受到“臺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倍鴿Q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吵纖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藥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
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
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恒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
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
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
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
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后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后二
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
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
務。由于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于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于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
不與世交。
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南北朝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宗的開創者。他曾在南朝宋、齊、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隱非隱。后人對他議論頗多,毀譽不一。本文擬就其生平事績、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評述,以撥散云霧,顯現其廬山面目。
一、生平事跡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經集注。卒謚貞白先生。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堯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
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
以上就是歷史上佛道雙修的人的全部內容,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南北朝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宗的開創者。他曾在南朝宋、齊、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隱非隱。后人對他議論頗多,毀譽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