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簡述圖文

  • 歷史
  • 2023-06-18
目錄
  • 簡述中國計算機發展史
  • 計算機的四個發展歷程
  •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excel
  • 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史
  • 中國計算機如何發展

  • 簡述中國計算機發展史

    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裂凱戚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制成功采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肆陵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并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于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后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于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芯片和標準UNIX操作設計開發的并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并行處理機(MPP)結構的并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臺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并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制成功銀河-III百億次并行巨型計算機,采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并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服務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并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服務器,龍騰服務器采用了“龍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服務器專用主板,采用曙光孫鏈LINUX操作,該服務器是國內第一臺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服務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服務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臺階。

    計算機的四個發展歷程

    世界上第一臺嘩配電子計算機橡蘆爛ENIAC是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是1952年在安徽誕生的梁漏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excel

    我國的計算機發展歷程

    華羅庚和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

    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當馮·諾依曼開創性地提出并著手設計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EDVAC時,正在美國Princeton大學工作的華羅庚教授參觀過他的實驗室,并經常與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華羅庚教授1950年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華羅庚教授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制(1958-1964年)

    我國從1957年開始研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為紀念這個日子,該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該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共生產38臺。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研制,以前蘇聯當時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計算機為藍本,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幫助下,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七機部和部隊的科研人員與738廠密切配合,于1959年國慶節前完成了研制任務。

    在研制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臺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

    1964年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制成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參加119機研制的科研人員約有250人,有十幾個單位參與協悉清作。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制(1965-1972年)

    我國在研制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已開始研制晶體管計算機,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實際上從1958年起計算所就開始醞釀啟動。在國外禁運條件下要造晶體管計算機,必須先建立一個生產晶體管的半導體廠(109廠)。經過兩年努力,109廠就提供了機器所需的全部晶體管(109乙機共用2萬多支晶體管,3萬多支二極管)。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后又推出109丙機,為用戶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我國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我國工業部門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制與生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華北計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6),并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并小批量生產了40多臺。

    第三代基于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1973-80年代初)

    我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機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志,我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1983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完成我國第一臺大型向量機-757機,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00萬次。

    這李陪一記錄同年就被國防科大研制的銀河-I億睜擾前次巨型計算機打破。銀河-I巨型機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文革動亂時期與國外拉大的距離又縮小到7年左右(銀河-I的參考機克雷-1于1976年推出)。

    第四代基于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國外一樣,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制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制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占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1992年國防科大研究成功銀河-II通用并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于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后期國際先進水平。

    從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采用主流的微處理機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1995年,國家智能機中心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并行處理機(MPP)結構的并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臺階。

    1997年國防科大研制成功銀河-III百億次并行巨型計算機,采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并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智能機中心與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服務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2000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3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1萬億次的曙光4000超級服務器。

    綜觀40多年來我國高性能通用計算機的研制歷程,從103機到曙光機,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總的來講,國內外標志性計算機推出的時間,其中國外的代表性機器為ENIAC,IBM 7090,IBM 360,CRAY-1,Intel Paragon,IBM SP-2,國內的代表性計算機為103,109乙,150,銀河-I,曙光1000,曙光2000。

    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史

    1964年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誕生

    第一代

    (1946~1958)

    邏輯原件

    :電子管

    主存儲器:磁芯、磁鼓

    輔助存儲器:磁鼓、磁帶

    處理方式: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運算速度:幾千~幾萬(次/秒)

    主要特點:體積大,耗電多,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

    第二代(1958~1964)

    邏輯原件:晶體管

    主存儲器:磁芯、磁鼓

    輔助存儲器:磁鼓、磁帶、磁盤

    處理方式:作業連續處理、編譯語言

    運算速度

    :幾萬~幾十萬(次/秒)

    主要特點:

    體積較小,重量輕,耗電小,可靠性較高

    第三代

    (1964~1971)邏輯元件: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主存儲器:

    半導體存儲器

    輔助存儲器:磁帶、磁鼓、磁盤

    處理方式:實時、分時處理多道程序

    運算速度:幾十萬~幾百萬(次/秒)

    主要特點:

    小型化,耗電少,可靠性高

    第四代

    (1971至今)

    邏輯元件: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坦春成電路

    主存儲器:半導體存儲器

    輔助存儲器:磁帶、讓渣耐磁盤、光盤

    處理方式:實時、分時處梁脊理,網絡結構

    運算速度:幾百萬~百億(次/秒)

    主要特點: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

    中國計算機如何發展

    我國從1956年開始研制計算機,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03機,1959年夏研制成功運行速度為每秒1萬次的104機,該機是我國研制的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啟亮機.1964年研制成功晶體管計算機,1971年研制以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的DJS系列計算機.1983年底,我國第一臺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跡培型電子計算機誕生了.1992年,10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I研制成功.1995年5月曙光1000研制完成,這是我國獨立研制的第一套大規模并行機,打破了外國在大規模并行機技術方面的悄州寬封鎖和壟斷.1999年9月,"神威"并行計算機研制成功并投入運行,其峰值運算速度可高達每秒3840億浮點結果,位居當今全世界已投入商業運行的前500位高性能計算機的第48位.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 无码视频免费一区二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免费VA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日韩美无码五月天|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国产高清无码二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