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周世宗改革的歷史意義,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影響

  • 歷史
  • 2023-06-04
目錄
  • 簡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內容
  •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
  • 管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 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影響

  • 簡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內容

    穩定了北方的經濟,政治。奠定了北宋統一的基礎北宋就是建立在后周的基礎上的(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北宋是換了名字的后周)周世宗改革 政治方面。柴榮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實政府主要部門,提高其辦事效率(唯才是用)嚴懲貪污(整頓吏治) 經濟方面: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統一貨幣(促進商業發展)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生產)這么一改革,后周就強大起來,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

    政治

    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歷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后世的非凡之舉。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盡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征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嘩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后,他欣然采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后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軍事

    整頓禁軍,柴榮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后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斗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后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經濟

    在位時,柴榮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于休養生息。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5]

    文化

    在文化上,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5]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制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采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并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為后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6]

    管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柴榮(921—959年),邢州尤岡(今河北邢臺縣)人,家殷實。其姑母嫁給郭威,郭威家族被劉承祐誅殺后,家中無人看管,因此收柴榮為養子,故又稱郭柴榮。早年替郭威操持家務,往來長江南北販賣茶葉,使郭威家成為巨富。后周廣順元年(951年)郭威舉兵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就任命柴榮為鄴城留守。后周建立后,郭威任命柴榮為澶州節度使,并賜封為晉王。郭威病死,柴榮即位,改元為顯德元年(954年)。在位期間首先整肅朝政,清整均田、核定田賦,鼓勵墾荒,獎勵農民耕種,減免租稅。同時又整頓軍隊,限制佛教,努力改革五代時弊政,加強中權集權。在軍事方面先后北征,有力打擊了北漢和契丹的進犯。又南討南唐,使疆域擴大到江淮一帶,北擊契丹,收復瀛(今河北河間縣)、莫(今河北任丘市北)、寧(今河北青縣)。親征南唐,攻克淮南14州60縣,為全國統一奠定基礎。北征中患病,回師京城,不久病死。廟號為后周世宗。

    歐陽修精心編撰《新五代史》,在書中盡力舒發出他的政治見地。在《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扈載傳》后的結束語中說:“那敗壞國家的皇上,常常是把愚蠢和不肖的人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而強讓他們做不能作的事情,這樣就暴露出皇上的短處。若把賢良和聰明的人,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上,從而使這些人的才華能力受到泯滅和埋沒。由于這敗壞國家的皇上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好人壞人都喪失他們的專長,因而自身都遭到不幸。至于那治國興邦的皇上,就把賢良聰明的人放在身邊,而把愚蠢不肖的人放在遠遠的不重要的地位,讓好人壞人各自顯示自己的才華和本領。這樣才能身享天下的安樂呀!”接著歐陽修又說:“治與亂雖然相差很遠,而能夠真正明白兩者的差別的人不多呀,相反多數是不想真正弄明白治亂的差別,把治亂放在那里不管?!睔W陽修感慨地說:“嗚呼!從古至今,治國興邦的皇上太少了,而昏暴敗壞國家的皇上太多了?!本C觀五代史,歐陽修的議論是多么深刻而貼切呀。雖然是治國興邦的皇上太少了,而昏暴敗壞國家的皇上太多了,但歷史的列車當行駛到后周柴榮這里時,卻出現了治國之君,他將啟動歷史的車輪開向新的軌道。

    一、魏州起兵輔郭威

    后周世宗柴榮,是邢州(河北邢臺)人。其父柴守禮,在后周太祖郭威時做過光祿大夫。柴守禮的妹妹嫁給郭威,當時郭威家境貧寒,雖然他的父親郭簡做過后晉的順州刺史,但早已被劉仁恭攻破順州時殺掉,后來他母親也死去。年少的郭威沒父沒母是個孤兒,依靠潞州的親戚過活。后來憑著一身勇力做了士卒。郭威的親生兒子,在后漢乾皊三年(950年)被劉承祐殺掉,所以柴榮成了郭威的養子。柴榮的家庭是邢州(河北邢臺)的尤岡的地主,殷實富裕。柴榮長大后,替郭威管理家務。郭威長期帶兵在外,不富裕的家庭全靠柴榮略理,經過柴榮的精心管理,郭威的家境才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柴榮不僅僅是種田,有時還經營商業,遠到江浙和四川去販賣茶葉,從而后來郭威家也成了巨富。郭威在軍旅中越來越顯赫,官職也越來越高;柴榮也越來成熟,已經是個成年,他的才華和本領也越來越得到充分顯示。柴榮的長相很英俊,體魄魁梧,又特別善騎射,平日好讀古書,懂得一些黃老的著作。性格老練,言語不多。在郭威跟隨劉知遠做樞密使時,柴榮也跟隨郭威做左監門衛大將軍。后來郭威做天雄軍節度使,柴榮遙領貴州刺史,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后漢乾皊三年(950年)冬天,郭威被后漢隱帝劉承皊的猜忌,使郭威不得不在魏州起兵反叛后漢,又帶兵直逼京師。

    這時郭威派遣柴榮駐守魏州,當時柴榮才31歲。年輕的柴榮沒有辜負郭威的重望,魏州鎮守的十分出色,為郭威進攻京城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后漢廣順元年(951年)郭威自立后周并做了皇上,任命柴榮為澶州(河南清豐縣西)刺史、鎮守軍節度使,郭威對柴榮的才能非常欣賞,并且也非常重用和信任柴榮。當然事情往往是不能一帆風順的,柴榮發展的道路也是這樣。郭威對柴榮的重用和信任也遭到朝內外文武要人的妒忌。就在柴榮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就遭到樞密使王峻的反對。后漢廣順三年(953年)元月,柴榮進京朝見皇上,后來又返回澶州,沒能在京城住留。不久,王峻因為犯法獲罪,被貶為商州(河南商縣)司馬,不久被殺掉。同年三月,柴榮被任命為開封府尹,賜封為晉王。柴榮的權力與地位都日益重要,實際上是郭威有意的安排。正當郭威安排柴榮順利進行時,一些非議也接著而來。他們借助一些自然異常來散布流言蜚語。這年冬天,白天突然天空出現白虹橫貫長空,反對派就說這是不吉祥之征兆。又突降大雨,雨后乍冷,草木結冰,反對派又散布將有大災降臨?;噬瞎诹餮则阏Z前也沒辦法,只好讓判司天監卜祀吉兇,卜祀結果說來年有事。又碰巧趕上皇上郭威突然患病柴榮簡介,病情一天天在加重。

    后來因為病重,皇上沒法上朝。天象和流言,又加上皇上患病,使剛建立的后周又默默地籠罩在危機之中,而且危機在不斷地加重。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元月,皇上郭威突然病死,這就更使后周危機嚴重,從一定意義上講后周的生死存亡就在此舉了。郭威病死,皇位由誰來繼承呢?各重臣都有大權,郭威沒有兒子,柴榮雖然已為晉王,但沒有正式立為太子。具有戰略家才能的柴榮此時當機立斷,對皇上病死秘而不宣,又經過與老臣的商議,最后決定皇位由柴榮來繼承,這才宣布皇上病逝,緊接著柴榮在皇上靈柩前宣誓繼承皇位。柴榮登上皇位后,立即任命右監門衛大將軍魏仁浦為樞密副使,實際上是對樞密使王峻的限制。二月,又任命開封少尹權判府事王敏為橋道頓遞使。與此同時又任命馮道為大行皇帝山陵使,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修建太祖郭威皇陵。柴榮繼承皇位后,雖然處境很艱難,但他決心繼承郭威的遺志,把郭威未完成的事業予以完成。

    二、高平決戰顯英才

    柴榮即皇位以后,很快組成了自己的班底,任用了自己的得力人員;對于一些反對派的舊官吏,雖然沒能馬上予以調動,但也都派去自己的親信去“副之”,這樣無疑地對貫徹柴榮的意圖都是有力的保證。柴榮登上皇位,又組成了自己的班底,這當然是個勝利,尤其是柴榮既不是郭威的兒子,又不是法定的皇太子,竟能用和平手段繼承皇位,實屬不易。但接著而來的困難也不少,那就是來自外面的威脅。后周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劉旻與契丹勾結,約10萬大軍進攻后周,并抵達潞州(今山西長治縣)。這對剛剛即位的柴榮無疑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北漢是劉旻建立的政權。劉旻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親弟弟。為人相貌威武,品質不好,少年是個無賴。劉知遠做皇帝時,劉旻為太原尹。后漢隱帝劉承皊與郭威有矛盾,后來郭威又監國。劉旻平素與郭威不合,因此見郭威監國,他更是不快。后漢乾皊三年(950年)郭威自立皇帝后,劉旻在鄭琪的極力建議下,在太原舉兵也自稱皇帝,又學他哥哥劉知遠的故伎,派使與契丹永康王兀欲信議定與契丹王為父子,受契丹冊封為大漢神武皇帝,人們稱之為北漢。劉旻做北漢皇帝后柴榮簡介,一為了恢復后漢的統治,又為報郭威殺害他兒子劉赟的大仇。所以與丹契勾結特別緊密。又遇上郭威剛死,柴榮新即皇位,政局不穩。自然劉旻不能放過這個上天賜給的好機會,因此劉旻與契丹組成聯軍,向后周進攻,并攻占潞州(山西長治)。后周柴榮雖然剛剛即皇位,但他英氣滿懷,并沒有被劉旻契丹聯軍所嚇住,相反柴榮也態度堅決,信心十足的組成軍隊去抗擊。柴榮出兵,當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但都被柴榮駁回,根本沒有聽。其中反對出兵的代表人物是馮道。馮道認為皇上剛剛即位,不應當出兵更不能親征。柴榮認為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剛定天下時,不是也出征親自帶兵嗎?我為什么不能呢?柴榮充滿英氣,有一股安民定國的精神。老朽的馮道只憑世故,沒能看到客觀形勢,更沒能體察出新皇上身上的時代氣息,所以馮道說:“皇上不是唐太宗呀”。柴榮又認為后周軍隊士氣高,攻破劉旻軍隊好比是大山壓雞蛋,勝利是非常容易?!瘪T道又認為:“皇上的軍隊不是火山呀?!北M管馮道一再反對,但柴榮根本沒有聽,最后出兵遠征,親自帶兵。柴榮的后周軍隊與北漢劉旻契丹聯軍在高平(山西高平縣)展開激戰。

    高平地勢平坦,后周與北漢契丹聯軍南北對陣。當時雙方兵力大體相當,后周柴榮親征,李重進、白重贊帶領軍隊在左面,樊愛能、何徽帶領軍隊在右面,向訓、史彥超帶兵在中間,張永德帶領禁軍保衛皇上柴榮。后周軍隊由東而西向北展開,柴榮居中由禁軍保衛。北漢的大將劉旻契丹聯軍的陣勢是北漢的大將張元徽帶兵在東邊,契丹將領楊袞帶領鐵兵在西邊,劉旻帶兵在中間。北漢契丹聯軍的陣勢是向南,由東而西排開。雙方陣勢大體相同,戰場上是軍旗獵獵,士兵凜凜。契丹將領楊袞臨陣看見后周士兵時對劉旻說:“這是一支強敵,不能輕視?!眲F卻不以為然,對楊袞說:“機會不能失掉,一定消滅他們。說別的沒有用?!睏钚柭牶蠛懿桓吲d,就自己走開了。劉旻下命令張元徽的部隊從東面發起進攻。這時王得中扣馬趕來,向劉旻進諫說:“現在南風很急,對我們北軍不利,應當再少等一會。”劉旻聽后更生氣,就指責說:“一些陳規陋俗,沒有用。別耽誤我軍前進?!闭f完,劉旻就揮動令旗命令張元徽出擊。張元徽得令后馬上帶兵出擊后周的右軍。后周的右軍在北漢的東軍進攻下,剛剛接觸,后周右軍就被攻破。

    后周右軍將領樊愛能、何徽就帶兵退卻,士兵一看將領退下來,騎軍馬上亂了陣腳,接著步卒也潰敗,又有數千步兵棄甲投降了北漢的張元徽,呼喊萬歲聲振蕩大地。后周軍隊潰敗的情形,柴榮看見后,一陣驚恐,但接著他就鎮靜下來,即刻組織士兵親自與他們一起,向北漢契丹軍隊反擊,而且柴榮帶兵沖在前面,這時風刮的更大。后周軍隊乘著南風,在柴榮的帶動下,士氣大振,一時劉旻軍隊被攻破。劉旻一見形勢不妙,自己揮動紅色令旗收兵,但軍隊是潰不成兵,無法指揮了。最后劉旻契丹軍被戰敗。太陽已經落山了,滿地的北漢契丹軍尸體和被遺棄的盔甲。劉旻又收拾下殘兵敗將萬余人,逃到附近的深山中才停下休息。這時,后周的將領劉詞帶領援兵趕來,又乘勝追擊劉旻的逃軍,正好在山中追趕上。經過交戰,劉旻軍隊已是驚弓之鳥,一觸即潰。北漢軍隊丟棄很多軍用物資,盔甲和糧食,這些物資都被后周軍隊繳獲。劉旻一個人騎契丹兀欲送給的黃馬,倉皇逃跑。他一個人一路上又餓又凍,有時剛剛拿起筷子,飯還沒,忽然聽到追兵趕來,就只得丟下碗筷,爬上馬背再逃。其實,后周軍隊攻克高平后,再也沒有前進。劉旻最后狼狽地逃回晉陽,已經精疲力竭,爬在馬上,連頭都抬不起來了。劉旻本想乘高平一戰,能實現他的皇帝夢,沒想到全部化為烏有,幸虧那匹黃馬救了他的性命。

    高平戰役時經一天,后周和北漢契丹聯軍雙方兵力相等,但由于北漢劉旻與契丹將領楊袞不合,又加上劉旻狂妄自大,所以失敗。后周柴榮軍隊開始失利,但由于柴榮英氣十足,指揮果斷,所以轉敗為勝。北漢契丹聯軍在戰斗中死傷大半,北漢軍統帥張元徽戰死戰場。北漢劉旻只身逃跑。

    戰斗結束時,柴榮開慶功會。戰場的敗將樊愛能、何徽也回來參加。柴榮在對待在戰斗中勝敗將領的獎罰上,開始也有些躊躇,但張永德力勸柴榮執行軍法。張永德說:“皇上要平定四海,如果軍法不立,立而行。雖有無比英勇之士,百萬之眾,也將會無用。”在張永德 的建議下,柴榮接受了這條建議,把樊愛能、何徽和軍使以上的將領,全部斬首。同時又獎賞在戰斗中英勇殺敵的將士。當時在禁軍中的趙匡胤因為在戰斗中英勇過人,殺敵立功,并破格提升為殿前都虞侯。趙匡胤從此初露頭角。其他將士被晉升的也有幾十人。有的從兵卒升為軍主,有的升為廂主。從此后周的軍威大振,戰斗力空前提高。

    高平戰役的結束,無論是對后周還是對北漢契丹,都是決定性的戰役。對后周,很明顯戰爭的勝利,從而鞏固了柴榮的皇位,穩定了后周的形勢,從此后周在安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對北漢,原來劉旻雄心勃勃,想借機入主中原,不料戰敗,只好在晉陽做自在將軍了,當然不久,就連自在將軍也難做了。契丹呢,原想出兵扶持傀儡,但戰爭的失敗,使兀欲也改變了策略,退回北部草原中去。在那里稱王稱霸罷。

    三、銳志改革寫春秋

    五代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戰亂時代,當時是戰爭多,災害多,皇上多,人民是遭殃多。歷史發展向我們表明,國家從治到亂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就能使好端端的國家很快陷入混亂不堪;但相反,如果若想使一個戰亂不堪的國家,重新回到一個很好的國家時,那可是太難了。因此人們都非常切齒那些戰亂的制造者,罵他們是獨夫,是民賊。而對那些扭轉戰亂的治世英雄們,都非常敬佩,稱他們是英主,豪杰。柴榮正是這樣的一位英主,他在五代的戰亂后期出現,先后與郭威一起扭轉戰亂之世,令后人敬佩不已。

    柴榮即皇位后,加緊改革措施,在郭威改革的基礎上,又使后周改革向縱深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加強軍隊建設,選建禁軍。歷代統治者對軍隊都很重視,軍隊都是他們的刀把子。但是歷代統治者對軍隊都是只知重要,只知使用,而不知組織和選用。柴榮經過多年征戰,尤其是指高平戰役,使他深刻認識一個朝廷必須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忠于自己的強兵。高平戰役,開始作戰時,樊愛能、何徽帶領右軍不堅決作戰而逃跑退陣的教訓,使柴榮深刻知道一些軍中元老,懶散驕橫成性,從來很少知道忠于朝廷,嚴格執行命令。軍隊中老弱士兵混雜,優劣不分,上下徇情,以私勾結,多數是混飯吃。幸虧我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士兵才緊跟其后,把戰局扭轉過來。因此兵將在忠,在精,而不在多,不在老。柴榮認為一個士兵的費用,要一百個農民來負擔,為此,他要求認真整頓軍隊,組建好軍隊。尤其是精選士兵組成禁軍,由這支軍隊來保衛朝廷。又改變過去節度使擁有重兵,朝廷多受節度使的約束。柴榮命令軍隊效命朝廷。在全國精選兵丁,不管身世,只要武藝好,就選入禁軍。對一些老兵進行裁減,對老將請告老,這樣既節省開支,又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后周顯德三年(956年),柴榮指揮了淮水之戰,大敗南唐軍隊。趙匡胤活捉了南唐大將皇甫暉,皇甫暉見到柴榮時說:“將領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君主,我是為自己的君主盡忠了。但是我的士兵卻沒有,他們不如你們的士兵勇敢,你們的士兵真的忠于你。所以他們勇敢。我被戰敗,我心里服氣。過去我與契丹打過仗,他們的士兵沒有你們勇敢。”這里反映出柴榮的軍事整治是見了成效。

    其次是重用人才,裁減庸臣。五代十國是歷史大動蕩時期,時間雖然僅僅是53年,但更換皇上13個,改變朝代五次,出現了十個所謂的國家,殺掉皇上,做皇上時間最長的不過十余年,最短的一年左右。更換皇上如同撤換官吏一樣,改變國家如同變換供來往經過的行人休住的處所那樣輕易的事情。歷史的驟變,朝廷官吏多代元老會集,如馮道那樣人物陳陳相繼。這些老官僚阿諛奉承頗為能事,認真實干是外行。郭威時已察覺,并著手改革。柴榮在郭威的基礎上,更加用力改革官吏的任選,指示宰相“以進賢退不肖”為用人標準,如扈戴、張昭、竇儼、陶谷、徐臺符等賢才文士都被進用。后周顯德四年(957年)又設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閱吏理達于教化等科,從品德、學問和辦事能力來選拔人才。這樣提高了官吏群體的素質。對一些老朽的官員予以裁簡。對地方官職權,又做了嚴格規定,文官管理征收田賦、訴訟,武官只負責衛戍治安。分工清楚,不準混淆。自從五代以來,法律混亂。各代法律簡陋,各級官吏也不執法,人民對此痛苦不堪。柴榮在注重官吏選拔的同時,又加強法律的修治,命令大臣張卜州定刑法,制定《大周刑統》二十一卷。而對于重案和死罪,柴榮親自審問,這樣就避免了重大的冤案出現。

    再次減輕人民負擔,提倡儉樸。五代從皇上到大臣乃至官吏,都以橫征暴斂著名,奢侈之風極盛。但自郭威起就注意改革這一弊政。柴榮在這方面又繼續改革。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帶兵討伐劉旻時,北 *** 民老幼歡迎后周軍隊于道路兩旁,哭訴北漢賦役之苦,不少地方自動歸服了后周。柴榮在戰爭結束后宣布只征收當年的田賦,對所欠下的田賦軍餉一律免除。對不執行規定的地方官吏,予以懲辦。后周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攻占了后蜀的秦(甘肅天水)、鳳(陜西風縣東)、階(甘肅武都)、成(甘肅成縣)四州。柴榮命令對四州只征收夏秋稅,免除原后蜀的一切賦稅和徭役。又命令官吏做好民眾的安撫。柴榮多次命令免除攻占州縣的賦役,深受人民的擁護。

    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影響

    限于篇幅,不能全發,如有需要,請公示QQ或郵箱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單元綜述】:

    1、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①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

    2、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⑴、夏商周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此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的宗法制。

    ⑵、秦國統一了六國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⑶、“漢承秦制”,由漢至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⑷、明清時期,轉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專制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復習提綱】: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第一個國家政權(依據:出現公共權力)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②出現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就是說出現了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③產生了王位世襲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內服外服:①內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統治地區;

    ②外服是附屬國管轄地區;

    ③商王實權,控制有限;

    2、神權色彩: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

    (1)內容:周王:最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

    同姓:分封主體/富庶之地/戰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鞏固西周統治,加強地方管理;

    (3)積極作用(影響):分封制鞏固了周朝統治,擴大了疆域,對各諸侯國實行有效的控制;

    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擴大了疆域);

    ②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鞏固了周朝統治);

    ③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對各諸侯國實行有效的控制);

    (4)局限性:隨著諸侯勢力的強大,諸侯之間開始爭霸,分封制難以維持;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貴族間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特點: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體系——大宗、小宗關系相對;

    (4)影響: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家”密切結合起來,同時也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①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②確立分配繼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3、禮樂制:政治生活準則,實質是維護分封、宗法制的;

    第2課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的統一(前221年):

    條件:①春秋開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壞,小宗頻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戰爭使小國逐漸被大國吞并。

    ②戰國時,新興地主奪權,諸候競爭,各國變法。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確立:

    1、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表現)內容:⑴皇權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襲制;

    ⑶中央設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縣制;

    ⑸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⑺制定嚴苛的秦律。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和太尉(管理軍務);

    三者之間互不相屬、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地方:郡縣制。皇帝任命郡縣官員。(郡、縣、鄉、里)

    4、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三、影響:

    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其中央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對此后2000多年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ㄘ撠焾绦校?,長官都是宰相。

    (2)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

    2、影響:①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②相權分割,避免權臣獨攬大權,利于加強皇權。

    3、古代中樞權力的演變:

    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書省制(元)→廢丞相設內閣(明)→增設軍機處(清);

    二、選官制度:世卿世祿→舉薦制→科舉制

    1、演變情況:戰國時期開始用立軍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祿”制,秦和漢初基本沿襲,到漢武帝時期實行了舉薦制和征辟制,隋朝設立科舉制,至唐代日臻完善。

    2、科舉制作用: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為官僚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三、監察與諫議:

    1、監察制度出現的原因:保證這支隊伍的廉潔與高效;

    2、諫議制度出現的原因: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

    3、評價: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象。但它作為常設的政治制度,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方面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4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一、西漢:

    1、王國問題出現:西漢初年,郡國并行;

    2、解決:①漢高祖: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鞏固政權:郡國并行)

    ②漢景帝:削藩、平叛、廢權;(平息叛亂:重要大臣賈誼、《削藩策》的晁錯)

    ③漢武帝:設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相權、加強對地方的監督、解決王國問題)

    3、影響:鞏固大一統,促進經濟發展,東漢后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唐朝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利不斷膨脹。

    ①安史之亂;②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自立,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為以后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三、宋朝:(北宋時期: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基本解決)

    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后周改革→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①(軍事上)收精兵:禁軍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統領,發兵權歸樞密院。

    ②(政治上)削實權:削弱宰相、節度使、州郡和官,下設通判向朝廷直接奏報。

    ③(經濟上)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物質基礎。

    3、影響:①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③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于絕對上風;

    ④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

    四、明朝:

    1、丞相制度的廢除:

    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訓,控制相權,加強皇權。

    ②概況: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親自掌管六部。

    ③影響:1600年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

    2、內閣的演變:

    ①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廢除丞相后,事務繁多而設。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助章奏,不參與決策。

    ②設立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捌睌M”、“批紅”

    (明成祖設內閣,內閣權力越來越大,掌握“票擬”,但票擬是否算數,取決于皇上的“朱批”。)

    五、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軍國大事,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概況: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職權不斷擴大,本身品級不高,日夜輪流值班,只能跪受筆錄。

    3、影響:①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②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

    ③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學法指導:1、要注意理解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

    2、要注意把握同一歷史時期相關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

    3、要注意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整體線索。

    4、要注意運用政治、地理、文學等相關知識分析問題,并結合現實思考問題。

    【考點概述】: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

    2.政治特點:大量的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夏代已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領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

    內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則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內服與外服的實際權利。

    商王對參加聯盟的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3.充滿神權色彩:商朝是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二、封邦建國:

    (一)周族的興起:周族是以農耕著稱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關中地區,于商朝后期興起。

    (二)西周的建立與穩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建立后,經歷了短期的社會動蕩,執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大舉實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穩定下來。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等分派到各地,廣建子國,用以鞏固其統治的一種統治制度。

    2.內容:

    (1)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都城為中心的附近地區被稱為王畿,由周王直接統治。

    (2)王畿以外的地區,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親、先代的貴族建立諸侯國,進行治理。

    ①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他們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處,或處在戰略要地。這些親族在分封時除土地外,還得到大量的物資、武裝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親封國的待遇與親族類似。

    ③把一些殷商舊族強制遷徙到姬姓封國區域內,實行監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④還恢復了一些被商滅掉的古國,利用他們對付商人。

    3.周王與諸侯的關系:

    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給諸侯,建立諸侯國。

    ②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職的任免要呈報周王批準。

    ③有的國君還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關系。

    ④各封國必須對周王室承擔各種軍事義務,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隨王出征。

    ⑤定期覲見和交納各種貢賦,包括當地特產、人口等,還要派勞役為王室服務。

    4.影響:

    ①在分封中,周的親族、姻親的功臣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西周各封國與王室的關系比商代的附屬國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各封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③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三、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特點:分封與宗法制相結合,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

    3.內容: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尊貴,故嫡長子也被稱為宗子。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的這個稱為大宗。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4.作用與影響:

    ①大宗與小宗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②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③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二)禮樂制度:周朝制定各種禮樂制度,作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

    【重點突破】:

    1.西周新建封國與商代的附屬國有何不同?

    ①商代的附屬國是聚族而居,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西周新興封國已開始打破商代附屬國的血緣界限,人口結構復雜,由周人、土著居民、外遷殷人以及其它附屬國的部族混合而成。

    ②商代的附屬國居于邊地;西周主要的新興封國地處要沖,與保持原有狀態的血緣方國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③商代附屬國的統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領;西周新興封國的統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親等,與王室有著密切的聯系。

    2.簡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內容和作用?

    概念: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叫做諸侯國;

    目的:鞏固周王朝統治,擴展周的統治范圍;

    內容:①以都城為中心的附近區域被稱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駐地;

    ②同姓親族(主體):分封到富庶之處、戰略要地;物資,人口等;

    ③異姓諸侯國:功臣、姻親與親族相似;殷商舊族強制遷徙,同時分封一些殷商降族,還恢復了一些被商滅掉的古國;

    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臣屬關系更加明確,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③諸侯對下屬進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3.簡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點?宗法制發揮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特點: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

    作用:①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②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③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鞏固政權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強了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聯系;

    ②宗法制是與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血緣、姻親為紐帶的政治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政權合二為一;

    ③禮樂制度是為維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嚴格的等級禮儀制度,作為各級貴族必須遵從的生活準則;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相連,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5、簡述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牢固的血緣關系;②濃厚的專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2課大統一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舊有統治秩序的破壞:

    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春秋時期開始。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則遭到破壞,原為周王壟斷的分封權力下移,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也頻繁發生。

    2.春秋大國爭霸: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打著“尊王”旗號進行爭霸戰爭,兼并戰爭使眾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大國吞并。

    3.戰國社會劇變: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①各大國國君不再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后,先后改稱“王”。

    ②不少大國還出現了卿大夫奪位的政變。

    ③由于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變革。

    4.秦國的強大及統一:

    秦的強大: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秦的統一:經過100多年的奮斗,它先后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1.秦朝政權的特點: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權力的高度集中,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權力的歸屬:

    (1)權力高度集中的標志,首先表現為皇權至高無上。秦王嬴政稱“皇帝”,并將國家的一切權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于一人之手。

    (2)“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

    3.中央政府的組成及特點:

    (1)三公九卿及其職權: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還有很多重要官職,合稱九卿。他們分管著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2)中央政府的特點: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廢分封,置郡縣:

    1.秦朝的地方管理體制——郡縣制:

    (1)郡縣制的推行秦統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廣建諸侯的建議。嬴政堅決否定了分封的主張,堅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

    (2)郡縣制的內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共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①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縣令(人口較少的縣設置縣長)、縣丞和縣尉;

    ③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里有里典。

    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以直達百姓。

    2.秦朝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為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揮應有效能,秦帝國還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細密、嚴苛的法律:

    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秦法是嬴政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

    4.秦朝中央集權政體的作用:

    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重點突破】: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原因(必然性):①經濟根源:封建經濟分散性,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保證國統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階級需要借助強大的政權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及鎮壓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確立:秦朝這套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統治機構的建立,標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內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

    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內容:①皇帝至高無上,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縱覽于一人之手,實行“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設置九卿,分管國家和皇帝的各種事務。

    ③在地方,建立郡縣制??ぴO郡守、郡丞和郡尉,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

    ④為了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的發揮應有的效能,秦朝還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秦朝還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響:有利于鞏固統治,國家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

    深遠影響: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3.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②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位不世襲。

    ③諸侯國擁有很強的政治、經濟、軍事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东京热av人妻无码|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