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朱元璋的歷史名人故事 朱元璋的故事簡短50字 朱元璋資料簡介 朱元璋最有名的故事 明朝16個皇帝沒有一個正常人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字國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旁禪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梁啟卜明孝陵。
《[朱元璋][2006][][國產劇]》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1mQwybXNGaIwoX_rrp2aBQg
6d0u
明朝建立后,他厲行改制嚴懲貪官污吏,創造了諸多治國新法,使國家迅速恢復生機。但同時,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開殺戒……
馬皇后在對朱元璋的愛與恨中死去,繼而太子橡穗朱標也猝然身亡,朱元璋悲痛欲絕,最終自己也隨著落山的夕陽一起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1、朱元璋1328生在濠州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
2、誰知和尚也并不好當液陵,不久后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3、回到家鄉后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4、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并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
5、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屬于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后,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支隊伍的控制權;
6、朱元璋并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展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并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
7、同時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后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
9、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10、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歲,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明孝陵。傳位太孫朱允炆。
評價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推翻元朝統治,除暴亂,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模鬧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鬧碼戚下于我何加焉。
個人履歷
簡介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大
年輕時候的朱元璋像(30張)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漢族,原名朱重八(也稱朱八八、朱興宗),后取名朱國瑞(1328年-1398年),《明太祖實錄卷一》日—“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其先顓頊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內)。出生于元朝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公歷1328年10月21日)丁未時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太平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于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位于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只得離鄉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因其友湯和(疑似)的一封信,參加了起義軍,并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蒙元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養女馬氏嫁與了他,這便是歷史上盯陵槐有名的“馬大腳”馬皇后。郭死后統率郭部汪森,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朱元璋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蒙古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 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蒙酋妥歡貼睦爾率酋妃、酋子和酋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大都,蒙古至此北遷,蒙古在南方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
成功秘訣
1.對孔孟王道的尊崇、對百姓蒼生的仁愛以及領導漢族(以及其他被蒙元壓迫的民族)復國的信念和決心。 2.網羅天下名士。如:劉基、章溢、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 3.恪守“九字方針”?!熬抛址结槨敝福焊咧?、廣積糧、緩稱王。這一方針是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 4.打造“鐵軍”,重用同鄉。 5.打好關鍵戰役。如滅了在武昌稱漢王的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 6.重視農業,興修水利。
治國
1、發展生產,阜民之財 2、節約開支,省民財力 3、節省工役,減輕負擔 4、宣傳教化,加強法治 5、打擊貪官,澄清吏治宮廷成員
名來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入征后改名為朱元璋,所謂璋,原是利器
宰相
李善長 胡惟庸
功臣
01.追封王 徐達 常茂(因常遇春在柳河川病死,故封其子常茂代父 受封) 鄧愈 馮勝 李文忠李善長 02.封公 藍玉 傅友德 康茂才 金朝興 郭英 丁德興 馮國用 耿再成 胡大海 廖永安 茅成俞 廷玉 俞通海 張德勝 趙德勝 顧時 陳德 郭興 王志 吳良 吳禎 華高 楊璟 吳復 湯和 曹良臣 薛顯仇 成張赫 濮英 韓政 周武 丁普郎 03.封侯 孟善 耿炳文 陸仲亨 唐勝宗 周德興 華云龍 鄭遇春 陳桓 謝成 李新費 聚俞 通源俞 通淵 廖永忠 曹震 胡海 葉升張龍 張銓朱亮祖 張翼 王弼 趙庸 陳文 韓成 花云 桑世杰 孫興祖 汪興祖 王勝 何真 梅思祖 黃彬 胡美 曹興 陸聚 納哈出 張溫 朱壽 蔡仙 張子明 04.其他 文豫章何文輝花茂 繆大亨 武德 寧正 王銘葉 旺袁興袁義鄭用 劉成郭云欒鳳 徐司馬 丁玉
參謀
劉基 朱升 葉琛 葉兌 章溢 陳遇 孔克仁 范凱友常 郭景祥 毛騏樂 韶鳳 陶安王 濂單 安仁 錢用壬
家族
父親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 朱初一母親淳皇后陳氏 兄弟朱興?。喜酰?姊妹 太原長公主、曹國長公主。 侄子朱文正 皇后 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馬氏,安徽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生懿文太子標、秦愍王樉、晉恭王棡、太宗棣(后改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 妃嬪 孫貴妃,陳州人。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生懷慶公主 李淑妃,壽州人,父李杰 胡充妃,生楚王朱楨 郭寧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生魯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陽公主 胡順妃,生湘王朱柏。 趙貴妃,生沈王朱模。 李賢妃,生唐王朱桱。 劉惠妃,生郢王朱楝。 達定妃,生齊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麗妃,生伊王朱彝。鄭安妃,生福清公主。 韓妃,生遼王朱植。 余妃,生慶王朱栴。 楊妃,生寧王朱權。 周妃,生岷王朱楩、韓王朱松。 皇子 朱標,(1355~1392)長子,懿文太子(后被建文帝追尊為興宗康皇帝)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晉恭王 朱棣,(1360年-1424年)四子,燕王,靖難之役后為明成祖,其改國都為北平(今北京),建紫禁城,派鄭和下西洋 朱橚,(1361年-1425年)五子,周定王(建文朝被廢,永樂朝復封)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建文朝自焚死)(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1378年—1448年),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莊。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自縊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侄女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ɑ窗残l指揮使)。 兒媳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擴廓貼木兒,安徽臨泉人)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晉王朱棡娶謝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潭王朱梓娶于顯女;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1]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2]明朝開國皇帝。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3]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于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衡租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咐察兆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出身布衣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字國瑞,民族英雄,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本是八月初八日生人,故取名重八,后取名朱興宗,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生活在濠州鐘離孤莊村(今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為
陳氏。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沒蘆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塊干旱和時疫肆虐的土地上過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0.htm#sub9445814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出生于濠州鐘離太平鄉孤莊村。明朝開國皇帝,266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云游四方,增長見聞。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攻占集慶路,改名應天,其后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并自稱吳王。
吳元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稅負,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皮橋激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關系上,確立“不征之國”。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歲,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明孝陵。傳位太孫朱允炆。
朱元璋歷史評價: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消衫,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推翻元朝統治,除暴亂,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以上內容參考燃襪:-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