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那么,九江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純鄭稱江州。
它“襟江帶湖”,雄據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
擴展資料
九江是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發(fā)展規(guī)劃城市之一,九江定位為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qū)先進制造業(yè)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和國際化門戶、江西省區(qū)域合作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
根據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做攜頌劃,九江都市區(qū)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fā)展的三大都市區(qū)之一。
九江位于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fā)帶交叉點,是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區(qū)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東部沿海開發(fā)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是“四大米市”之一和“三大茶市”之一,并隱喚獲“ 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園林綠化城市、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中國典型山水城市、“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 榮譽稱號等。
九江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
它“襟江帶湖”,雄據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
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
擴展資料:
九江襪衡是昌九一體化雙核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城市群發(fā)展規(guī)劃城市之一,九江定位為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建設新引擎、中部地區(qū)先進制造業(yè)基地、長江中游航運樞紐和國際化門戶。
江西省區(qū)域合作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根據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九江都市區(qū)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fā)展的三大都市區(qū)之一。
九江位于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fā)帶交芹好鎮(zhèn)叉點,是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長江中游區(qū)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
也是東部沿海開發(fā)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九江老地名的故事:
梅綻坡,地處潯陽鬧市區(qū)。東靠五桂廠,南接潯陽路,面對蓮花池,西接孔圣廟,北連大中路。長約200米,最寬處約7米。
九江(潯陽城),山擁千嶂,江環(huán)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
自古以來。
就是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的通都大邑。
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
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后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于“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
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粗辯唯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
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fā)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
九江作為行政區(qū)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
江有著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古人曾云其“據三江之中,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云集”,足見當年之興盛繁華。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千百年來,讓多少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兄遲洞,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文學巨匠,無不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然而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的文物大市,九江卻異常尷尬地徘徊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外,不能不說是九江人的遺憾。
千年積淀 近代放異彩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九江的歷史遺產,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值得稱道之處。全市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5處。在今年5月底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九江再添四處,使“國保”總數達到了八處,特別是美孚洋行舊址的申報成功,填補了潯城市內長期無“國保”的尷尬。
悠久的歷史為九江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遺產,灌嬰筑城鑒浪井、公瑾點軍煙水亭、不倒的鎖江樓塔……然而,歷經歲月滄桑,戰(zhàn)火浩劫,存留下來的古代文物已是屈指可數。庾亮樓,古時江州名勝,只能在詩文中尋找當年風光無限的只言片語;九江最早的歷史文物———西園浪井,據稱“每遇江濤洶涌,人聞井有浪聲”。可嘆千載悠悠,古井長存,但不知從何時起,井底已聽不到濤聲了。
九江,山擁千嶂,江環(huán)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
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后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于“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輪亮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鉛讓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fā)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qū)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于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現在的九江城,是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筑城戌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
以上就是九江歷史的全部內容,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后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于“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