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滇緬公路的歷史,滇緬公路死亡多少人

  • 歷史
  • 2023-04-28
目錄
  • 滇緬公路為什么死那么多人
  • 滇緬公路的歷史意義簡短
  • 滇緬公路修建犧牲了多少人
  • 滇緬公路死亡多少人
  • 滇緬公路的歷史詭異

  • 滇緬公路為什么死那么多人

    “修公路喲,大建樹;鑿山坡喲,就坦途;造橋梁喲,利濟渡......”——《滇緬公路紀念歌》

    說起云南的美景,很多人立刻會想到大理的風情,麗江的浪漫,昆明的閑適,瀘沽湖的野趣......但是,有一個地方,無論你去過與否,都應該知道且記住,它就是——滇緬公路。

    這是一條中國榮譽之路,也是一條凳備橫跨中國、緬甸絕美風光的神秘自駕線。一路上,有雪山、峽谷,有森林、湖泊、有白族、景頗族、納西族等特色少數民族村寨,等著你沿著公路,一路向西,一路去感受云南的壯美和 歷史 的厚重!

    什么是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是一條起于昆明,一路跨越漾濞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江。翻越云嶺、怒山、高黎貢山等橫斷山脈,縱橫滇西河谷。一路上,你能領略到最雄渾瑰麗的中國。同時,它也是我國抗戰(zhàn)時期最著名、最重要的一條公路,被譽為“抗戰(zhàn)生命線”。

    雖然如今的滇緬公路已經不復當年,但行駛在這條險路上,依然能感受到當年人修路的艱辛。

    重走滇緬公路,感受不可遺忘的 歷史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很快就占領我國的沿海城市,海岸交通被日軍封鎖。國源粗蠢際上援助的物資和軍火都不能運輸到內陸。在危難情況下,中央政府決定修建“滇緬公路”。

    筑成之后,大部分國際援助都是通過滇緬公路運到中國的。可以說,沒有滇緬公路,中國很可能撐不到美國參戰(zhàn)。不過,在人們津津樂道談論滇緬公路的時候,很少有人清楚這條路是怎么來的,以及滇緬公路背后的故事。

    你也許想不到,這條路實際上是由當時居住在周圍各民族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鑄造的。

    都是男人先爬到懸崖上,鑿打炮眼,一層一層的炸開山石,然后底下的老人、小孩、女人,就在下面挑走碎石,然后敲成小塊,再鋪到路面上。整個過程他們所用到的就是鋤、斧、刀、箕等原始。

    他們共翻越 6 座大山,穿過 8 處懸崖峭壁、跨過 5 條大江大河,用最淳樸的方式,鑄造出這條最偉大的公路,為抗戰(zhàn)救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由于塌方、疾病、勞累和墜落懸崖,不少于 3000 個筑路工人獻出寶貴生命……

    當你自駕于滇西地區(qū)高山深谷,在或臨江蜿蜒或沿山盤旋的滇緬公路上行駛,路況難免顛簸,卻能夠感受最厚重的 歷史 文化以及遼闊的自然景致。

    滇緬公路自駕行

    不如趁這個季節(jié),天氣正好,微風不燥。出發(fā)吧,去滇緬公路,遇見巍峨雄輝的絕美風光,追憶那段蕩氣回腸的 歷史 。

    沿著滇緬公路,去往風景秀麗的和順古鎮(zhèn)、詩密娃底、下勐劈再去到邊境小城芒市祭奠中國遠征軍......感受不一樣的“彩云之南”。

    和順古鎮(zhèn) 小徑通幽

    和順古鎮(zhèn)臨近騰沖,它的風情人文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溫暖和順。這里有最寧靜的山水田園和悠閑的老時光,走在小鎮(zhèn)的街巷,去邂逅安靜的高墻大院和可親知禮的人家。

    在古鎮(zhèn),節(jié)奏可以慢下來,時間充沛的話,可以擇一個客棧住下,閑時曬曬太陽,親近自然,再逛逛和順圖書館、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鐘天寺、龍?zhí)?..享受一段如詩歌畫卷一般愜意的生活。

    詩密娃底 夢中的小香格里拉

    途中,一定要去一趟詩密娃底,去看看還沒有被開發(fā)的“世外桃源”。這里水流潺潺,有2000畝碧綠的草場。澄凈的天空,成片的白云下,牛羊在這里悠閑散步,時光溫柔地仿佛靜止了。

    這里不僅有天然草場、沼澤秘境等原生態(tài)的寶藏風景,更有獨特的人文風俗。從詩密娃底草場沿著公路再走十幾分鐘,將來到一個住著傈僳族朋友的原始村寨—— 下雹陪猛劈

    “上刀山、下火海”,“嘟達比賽”,他們依然保留著原始、生猛、神秘,傳統(tǒng)的民族習俗。

    芒市 邊境小城

    預留一天的時間逛逛傳說中的“黎明之城”——芒市。這里充滿東南亞異域風情,熱烈又浪漫。

    聽勐煥銀塔傳出的梵音繞著銀塔飛向蔚藍天空,祈求上天的庇佑。逛一逛勐巴娜西大花園,靜靜的感受這一切,靈魂都被熨帖了些許沉靜。

    龍陵 紅色教育基地

    龍陵,還遺留不少當年抗日戰(zhàn)爭遺跡,有抗戰(zhàn)紀念館、松山戰(zhàn)役舊址、日軍碉堡、慰安所舊址、日軍司令部舊址、軍政班舊址,是一場極好的紅色之旅。

    走一趟怒江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橋梁——惠通橋,這里過去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滇緬公路重要橋梁之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走過滇緬公路,你可以領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如今,80多年過去了,仍有不少人,懷著敬畏之心,重走這條公路。他們穿越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和湍急河流,只為緬懷和致敬曾因筑路付出血汗的人們。用腳步丈量的方式,致敬這條用手指刻出來的公路。

    在 歷史 面前,我們都應該懷有一顆謙卑和敬畏的心。如果有機會,不妨去云南,尋找鐫刻在高山大地上修路者的紀念碑,走一回真正的英雄之路。

    - END -

    文案@夢青

    編輯@小雨貓

    滇緬公路的歷史意義簡短

    滇緬公路修建于1937年,是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運輸物資到中國而緊急修建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軍迅速占領了中國北方的京津地區(qū),南京、上海、漢口、廣州等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qū)。當時不僅主要的大城市淪陷,大部分的工業(yè)以及幾乎所有的沿海港口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因此原本就物資緊張的中國,海上的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中國僅存的一條國際運輸通道滇越鐵路明喊由于日軍的破壞,幾乎要停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計劃修建的滇緬公路幾乎就成了拯救物資運輸的希望。

    云南省主席龍云命令公路沿線的地方當局必須在1937年年底前開工,3個月之內先建成一條可以通車的簡易公路。這種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來,在上面鋪上碎石,用壓路機壓平即可。沿線約20萬各族瞎亮勞工被征集到了工地,因為青壯年基本上都到了前線,所以修建者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再加上施工機械的缺乏,這些勞工只能用血肉開辟出一條長達上千里的公路激神野。

    1938年8月底,經過20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滇緬公路終于通車。由于武漢會戰(zhàn)局勢吃緊,急需戰(zhàn)略物資,沒有舉行任何通車儀式,公路就投入使用。《云南日報》為此發(fā)表社論,稱滇緬公路的完工,就像給中國建了一條強有力的輸血管。然而,這場奇跡的誕生,是用3000條生命換來的。抗戰(zhàn)時期,這條公路就是中國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自通車起的三年里,滇緬公路一共搶運了50萬噸軍需品,15000多輛汽車,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物資,是一條支撐抗戰(zhàn)不折不扣的生命線。

    滇緬公路修建犧牲了多少人

    這篇報道發(fā)自學者保羅·薩洛佩科沿人類祖先足跡穿越世界的徒步,旅程會持續(xù)多年,共三萬三千七百九十六公里。

    在中國西南部,戰(zhàn)士的英靈仍鑄就著二戰(zhàn)時期的工程偉績。

    云南省騰沖國殤墓園內矗立著數千名中國陣亡將士墓碑

    攝影:PAUL SALOPEK

    撰文:Paul Salopek

    地點:中國云南騰沖

    這是一條由戰(zhàn)爭造就的公路。

    它始于緬甸北部,線纜般彎曲延伸至中國邊境起伏的山林之中,隨后延展至騰沖,一座曾被美國轟炸機炸平的貿易重鎮(zhèn)。

    在騰沖附近,它繞過了一家因新冠疫情歇業(yè)的麥當勞,繼續(xù)向前,穿過遍布瓦頂的小村莊,那里的農民在柏油路沿晾曬玉米。公路向右轉,繞過高聳的亞熱帶山脈,其中設立了自然保護區(qū),最終消失在退休老師許本幀種植的一片布滿波紋紋路的棕櫚樹叢。

    許老師已經一百歲了。

    83年前,許本幀17歲時,他被招募至一個由20萬名中國工人組成的軍團中,基本上只有鐵鍬和藤籃,卻幫助拯救了二戰(zhàn)中的中國——因為他們日夜兼程修建的正是著名的滇緬公路。

    那是1938年,日本侵華軍隊封鎖了中國的所有海港,這個被圍困的國家迫切需要一條新的后方物資補給路線謀求生路。來自當地村莊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們每周七天拼命工作。

    在當時這個地球上雨水最多、瘧疾最嚴重、地形最復雜的地區(qū)之一,他們開辟出一條717英里的卡車公路,通過英國統(tǒng)治下的緬甸把美國的軍火、食物和藥品運輸進來州好。大約2300名筑路工人為此喪生。

    許本幀在孫女李愛萍(音)的幫助下講述他的故事

    攝影:Paul Salopek

    在談到為中國抗戰(zhàn)所做的艱苦貢獻時,許本幀說:“我和其他的農村男孩一樣,沒什么特別的。”他是一個儒雅的人,常常微笑,就像一些聽力受損的人有時會微笑一樣。他用水汪汪的眼睛盯著自己布滿皺紋的雙手。“當時很困難。”他最后終于說。

    我徒步穿行于世界各地。

    在過去的九年里,我用腳步丈量埃塞俄比亞的駱駝小道、沙特阿拉伯的朝圣之路和印度的高速公路,作為“永遠的行走”這個全球“慢敘事”項目的一部分。我希望追溯史前人類的首次全球性遷徙。

    歷史 是我的向導。 然而,在中國云南見到許本幀時,我就像在徒步于羅馬街道,面對面遇到了一位真正的羅馬軍團的百夫長。我和這位年邁的師者談起今已淡出記憶、成為傳說的血腥沖突,詢問他從中得到了哪些教訓。

    “只有掌控力量才能守衛(wèi)和平”,許本幀重復著那句老話。

    他坐在村中的院子里,向孫女揮了揮他那蒼老的百年老手,這是說要上茶。然后他自豪地給我看一支鋼筆,是多年前兩名來訪的美國空軍軍官贈送給他的,作為二戰(zhàn)期間中美友誼的紀念品。

    騰沖國殤墓漏神園內的一座青銅雕塑

    為了紀念二戰(zhàn)期間幫助修建滇緬公路的當地人民

    攝影:Paul Salopek

    一些 歷史 學家將滇緬公路(Burma Road)視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偉大的工程壯舉。

    但公路不止一條。 其中一條公路完全屬于中國,是從汗水中煉出來的一條路。

    其高級工程師之一譚伯英一開始堅信這個工程會失敗。在一本已被遺忘的回憶錄《修筑滇緬公路紀實》中,譚伯英記述了一張巨大的碎石地毯是如何被徒手小心翼翼地鋪過三座野山山脈,最終成了寬23英尺、長600多英里的路基。“這千千萬萬的石頭都是一塊一塊鋪上的,這幅景象比我能想到的任何東西都更清晰地展現了數十萬名默默無聞的勞作者在建設中所付出的巨大的集體努力。”

    譚伯英回憶說,上百人的工人隊伍拖返跡虧著粗糲的石灰石壓路機來把土壓實。在陡峭的山坡上,這些五噸重的圓柱經常從工人的手中掙脫。“沒能躲開的(工人)會被壓扁致死……這也有時也發(fā)生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喜歡往山下跑,爭著要比這些被釋放的巨獸跑得快;因為畢竟是孩子,他們喜歡在工作時玩耍。”

    這條緊急補給線從云南省省會昆明開始建設,最終到達盟軍在緬甸臘戍的鐵路終點站,大概平均每英里有三個人死于建設。

    倉促訓練后,中國志愿者駕駛數以千計破爛不堪的車在這條路上行駛了三年。然后,在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切斷了這條路線。于是,第二個機械化的修路階段開始了。

    美國很想讓中國繼續(xù)對抗共同的敵人,于是部署了數千名士兵來鏟開一條從印度到中國的平整新路,以繞過抗日作戰(zhàn)前線。這條新的中印公路長達1079英里,同樣代價高昂。施工過程中,平均每英里大約有一名美國士兵死亡,主要是因為疾病和事故。

    昆明的二戰(zhàn) 歷史 學家戈叔亞說:“有些人說建得太晚了。”他指出,美國建的路在1945年初開通,就在日本人被廣島和長崎原子彈轟炸后投降的前幾個月。(溫斯頓·丘吉爾比較否定這條路,認為它是 “一項巨大的、費力的任務,在對它的需求消失之前,它不太可能建完。”)

    戈叔亞估計,只有六七十輛美國陸軍卡車開過了騰沖段——美國人在云南修建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一個崎嶇的北部分支。我從這里開始行走。

    我徒步94英里(151公里)穿越了滇緬公路。

    我從古老的邊陲小鎮(zhèn)騰沖跋涉到保山,保山曾是一個小型后勤中心,曾被日本人炸毀,而現在是一個250萬人口的城市。

    今天,這條路在寧靜的市集小道上蜿蜒,連接著一座座瓦頂村莊。它的最后幾英里埋在高速公路嶄新的混凝土之下,高速公路因中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而激增。不過,戰(zhàn)時的路面偶爾也會冒出來。抬頭看看懸崖邊的公路切口,巖石上經常會看到一種石痕,那是由早已消失的修路工人揮動數千把鎬頭所敲成的。 八十年前由美國軍隊匆忙架設的便攜式 “貝雷橋 ”仍然橫跨在中國的幾條河流峽谷上。

    我還能看到昔日修路的工人們。

    比真人大的青銅雕像刻畫了一批批竭盡全力的村民們:一個重復出現的形象是一群精瘦的光膀子男人拉著巨大的石磙。 有些人看起來很像年邁的許老師。

    騰沖國殤墓園里的兩座墓碑,用來紀念兩名陣亡的美國士兵

    墓園內一共有19座盟軍將士墓碑

    攝影:Paul Salopek

    走滇緬公路,現在是一個有意思的時間點。

    也許美國和中國是現代政治和經濟的競爭者,也許這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遇到了困難。但是,從1942年到1945年,在云南省,這個部分被日本人占領的通往東南亞的戰(zhàn)略門戶,兩國軍隊曾并肩作戰(zhàn)和犧牲。

    這場在中國叫做“抗日戰(zhàn)爭”的沖突不亞于一場生死存亡之戰(zhàn)。在日本對中國大陸的長期而殘酷的占領期,被殺害中國公民人數的估算高低不等,大概是1400萬至3500萬。 對于在二戰(zhàn)中總共損失了41萬8500人的美國來說,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中緬印戰(zhàn)區(qū)并不出名,但對牽制數十萬日本軍隊來說至關重要。

    “羅斯福總統(tǒng)去世時,這里舉行了公開的追悼會,全鎮(zhèn)的人都參加了。”騰沖市有一個巨大的戰(zhàn)爭墓園,墓園副主任伯紹海說:“許多云南人仍然感謝美國人民在戰(zhàn)爭期間的支持。”

    騰沖的這個紀念性公墓是很不尋常的,有兩個原因。

    首先,它的3000塊墓碑紀念的是國民黨抗日軍人;其次,19名美國士兵被列入死者行列。這些美國人是幫助中國從日本人手中奪回騰沖的顧問。

    在1944年夏天,數以萬計的中國軍隊在湯普森沖鋒槍等美國武器的武裝下,用竹梯翻越騰沖的古城墻來發(fā)起襲擊。美國的空中火力,包括來自著名的飛虎隊的志愿飛行員,在石頭城墻上炸出洞來讓軍隊通過。

    今天在云南,中印公路并不經常被稱為中印公路。

    這條路也被稱為 “史迪威公路”,以促成了這條路的修建的美國將軍約瑟夫·史迪威(外號“酸醋喬”)命名。 標示這條路的龐大灰色巨石上用中文刻著他的名字。在熱帶陽光下,這塊石頭是個遮陽的好地方。

    許老師完成了他在滇緬公路的修建任務并幸存下來后,加入了中國軍隊。

    他被派去守衛(wèi)美國空軍使用的一條跑道。他談起這件事時,像是談到升遷一樣,盡管他的戰(zhàn)友中有130到380萬人死于戰(zhàn)爭。

    “我眼看著他們把炸彈裝進嵌板,”許老師說,他嘶啞的聲音甚至現在還浸透著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純真。“我想象不了它們有多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墜機點遍布云南西南部的叢林——這就是第三條“滇緬公路”:空中補給。 去年,就在邊境附近的緬甸境內,一架老式美國貨機從河底被發(fā)現。Facebook上一張圖片展示著當地農民在被淹沒的機翼上行走,仿佛走在某個被遺忘的史前生物的骨頭上。

    我繼續(xù)行走。

    我走過因疫情而空空蕩蕩的史迪威度假酒店;走過路邊的史迪威餐廳;還走過了怒江——彼時,中國的男孩們曾用竹筏橫渡怒江、突破前線。

    在滇緬公路沿線的保山城外,矗立著一家茶館,兩百多年來一直為旅行的人提供茶水——而且只賣茶,別的沒有。這棟木結構建筑被燒木材的煙熏得發(fā)黑。它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

    墻上掛著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美國大兵在云南某地笑著抿茶。鄰桌的一個農民粗聲粗氣地堅持要我站起來看看那張照片。我照做了。但他還一直叫我看,要更努力地看,仿佛他想讓我牢牢記住。

    (譯者:璋煜)

    美國學者保羅目前正在中國境內行走,并與SMG合作拍攝紀錄片《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該系列片將于2022年東方衛(wèi)視,敬請期待!

    滇緬公路死亡多少人

    1921年,在瀾滄江與沘江的交匯處出現了一座人馬吊橋“青云橋”,它是瀾滄江上的第一座懸索橋,青云橋經歷了90多年的滄桑 歷史 。1937年在青云橋上方8米處的地方修建的功果橋,它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成為緬甸公路的喉嚨和一線材料供應的命脈,因此聞名國內外。它承載著滇西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的 歷史 記憶,承載著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 歷史 記憶。

    滇緬公路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最重要的國際公路,是國際援華的一條大通道,是維持整個抗戰(zhàn)的生命線,也是確保抗戰(zhàn)全面勝利的最重要的戰(zhàn)略渠道。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經過武漢戰(zhàn)役后,中日兩國進入相持階段。兩國戰(zhàn)爭已成為消耗戰(zhàn),對中國而言,物質供應問題極為嚴重,中國迫切需要安全的國際運輸渠道。抗日戰(zhàn)爭開始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撤退至西南,沿海港口已被日本一一占領,僅滇越鐵路仍可通行。

    日本占領越南后,中國的對外交通幾乎完全中斷,滇緬公路的建設成為抵抗戰(zhàn)爭的命脈。要建設滇甸公路,就必須跨越瀾滄江天險。 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發(fā)布命令,在滇西建立28個縣和行政局,招募了超過20萬各族裔的移民工人,以搶修緬甸公路,在瀾滄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車輛的吊橋,為給施工帶來便利和快捷。

    橋址就選擇在青云橋上方8米處,利用青云橋作護岸。功果橋和青云橋齊頭并進,其中一橋通車,一橋通人。該橋為柔性鋼索吊橋,于1938年3月1日開始,于5月26日完成,并于6月9日正式通車,命名為“功果橋”。

    功果橋是云南瀾滄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橋梁,由石砌橋塔構成的柔性鋼索吊橋跨度為90米、寬為3米,可以通過7.5噸的貨車,功果橋的通車有效的緩解滇緬公路的搞戰(zhàn)運力。但是老功果橋的承載力還是較小,通行能力低,完成后不久就難以適應反戰(zhàn)物資的運輸,同時日本的飛機轟炸變得更加頻繁,功果橋危機四伏,急需修建備用橋梁。 1940年11月,在沘江上游幾百米處,一座公路懸索橋悄悄的修建起來,這就是長安橋,當地人稱為“新功果橋”。

    滇緬公路最初是緊急修建的,目的是為了將中國政府購買的戰(zhàn)略材料緊急運送到國外,并提供國際援助。隨著日本入侵和占領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建成后不久,它成為中國與外界之間的唯一運輸渠道。在抗戰(zhàn)初期,數百萬部隊需要的武器和裝備;維持經濟運轉所需的各種物資;無數空攜孫內遷到大后方的人需要的基本消費品,均依賴于這條生命線運送到后方。

    功果橋被譽為滇緬公路的咽喉,其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功果橋竣工,滇緬公路開通,抗戰(zhàn)物資不斷運入中國,這被日本侵略者視為眼中釘。日本侵略者為了切斷中國抵抗戰(zhàn)爭的生隱州命線,在越南河內成立了“滇緬路封鎖委員會”,動員了100多架飛機對滇緬公路的主要橋梁進行了狂轟濫炸。從1940年10月到1941年2月,日軍出動了400多架飛機,重點轟炸了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怒江上的惠通橋這兩個主要橋梁。其中功果橋被炸16次,惠通橋被炸6次。

    由于兩座橋地勢險要,在瀾滄江上隱蔽性較強,盡管日軍多次轟炸,但命中率并不高。然而,在1940年10月28日和1941年1月6日,惠通橋和功果橋相繼被炸中。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民工,置生死于不顧,群策群力,頑強奮戰(zhàn),隨炸隨修。雖然兩座橋被炸了20多次,功果橋在日軍的空襲中屢毀屢修,始終保持滇緬公路的暢通無阻,這條公路被稱為“炸不斷的滇緬公路”。

    如今,因為修建功果橋電站和安全的原因,老功果橋已經拆除成為遺址,經歷了近百年滄桑的功果橋已被新的功果橋所取代。一座新的功果大橋已經重新修建起來,全長243米,橋面寬14.25米,斗鏈飛越浩瀚的瀾滄江,將延續(xù)人們對功果橋的深遠記憶。

    滇緬公路的歷史詭異

    一、滇緬公路的修筑歷史

    滇緬公路修建之難,難在公路經過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嶺。

    由于抗戰(zhàn)形勢的日益緊迫,滇緬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邊勘測邊施工。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戰(zhàn)前就十分缺乏,抗戰(zhàn)開始后,這個問題就更加尖銳了。

    況且滇緬公路將要從云南邊境地區(qū)流行“瘴氣”的地區(qū)經過,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術人員的一個大問題。據不完全統(tǒng)計,投身滇緬公路的主要工程技術人員有: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兼副總隊長、代行總隊長李溫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1935屆),滇緬公路局副局長陸振軒、工務局局長兼總工程師龔繼成(唐山交通大學1923屆),工程處處長黎杰材(唐山交通大學1928屆),橋梁設計處處長錢昌淦,橋工處設計股股長嵇儲彬(唐山交通大學1937屆),下關總局技正兼工務科長周贊邦(唐山交通大學1911屆),神告扒工程師王序森(上海交大1935屆)、劉曾達(上海交大1936屆)、李宗達、殷之瀾(唐山交通大學1933屆)、徐為然(復旦大學1925屆)、王度(清華大學1920屆)、下關滇緬公路局公務科科員周紹良,此外對滇緬公路有巨大貢獻的還有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趙祖康(唐山交通大學1922屆)、徐以枋(復旦大學1928屆)、夏舜參(哈工大1930屆)、交通部橋梁設計處正工程司梅旸春(清華大學1932屆)等滇緬公路總工程處對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輕人進行培訓,在短時間內學習地理和地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如何加快公路工程進度、用沙礫平整路面、把一條曲線慢慢拉成一條直線、減少急彎和陡坡、改良排水,以及如何修建載重游昌量不能小于10噸的橋梁等等一些課程。

    這種速成似的培訓,是令人驚訝的。但在那個刻不容緩的年代,抗戰(zhàn) *** 高漲的年輕人產生了驚人的學習效率,后來,他們在滇緬公路建設中磨練成為技術骨干,創(chuàng)造出滇緬路上的奇跡。

    后來,一批批技術人員穿越敵占區(qū),冒險越過日軍封鎖線,長途跋涉于湖南、貴州、云南那些重巒迭嶂的山區(qū)來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盤纏用光,一路靠典當隨身行李和衣物才來到昆明,有些人因勞累體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難題是缺乏機械設備,這使工程更加依賴于數以萬計的勞工的手工操作。因為時間緊迫和戰(zhàn)局惡化,最初的建設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幾乎所有的路段上,勞工們都是用自己家里帶來的背簍來搬運泥土和石塊。在長達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這種螞蟻搬家似的方法。

    1937年底,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勞工約20萬人被征集來到公路上。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征入伍了。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軍,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穿著用藍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壯勞力,其它都是婦女和老頭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孩子們都帶著自家的寵物:狗、雞和長尾巴的小鸚鵡。在傣族地區(qū),那些跟著大人來做工的孩子還帶著猴子。

    由于施工任務緊急,國民 *** 提出滇緬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針。嚴令公路沿線應征各縣必須在1937年底以前開工建設,限期三個月之內先建成一條可以勉強通車的簡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經過20萬人的艱苦努力,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滇緬公路終于通車了。9月2日,《云南日報》發(fā)表社論,題目是《滇緬公路修完了》。

    當時,國統(tǒng)區(qū)內的幾乎所有報紙都報導了這個極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驚了全世界。美國駐華大使在途徑滇緬公路赴重慶后曾說:此次中國 *** *** 能于短期內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毅力與精神,實令人欽佩。

    且修筑滇緬路,物資條件異常缺乏,第一缺機器,第二純系人力開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艱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壓路過程戰(zhàn)爭期間,修路的壓路機就是一種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約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噸之間。

    如果采石場就在附近,人們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較遠的地方去尋找石料制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將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艱難。許多石碾子都是靠勞工們推拉肩扛才從叢林和山中弄出來的。

    上坡時石碾子比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時由于石碾子所產生的友山巨大慣性,許多恐怖的事故就發(fā)生了;那些來不及躲避的勞工們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壓死。

    偶爾也會壓死一些孩子。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種大石碾子在滇緬公路沿線已很難見到了。

    修理過程從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間,滇緬公路上一共搶運回國13000多輛汽車。有了汽車之后,司機嚴重缺乏的問題又突顯出來。

    這時,旅居東南亞的華僑向祖國伸出了救援之手,當時的華僑領袖就是陳嘉庚先生。陳嘉庚是20世紀最受國人敬仰的華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抗戰(zhàn)期間為祖國做出了非凡貢獻。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陳嘉庚就多次捐出巨資為抗戰(zhàn)購買物資。他還利用自己在東南亞僑界的影響力,為抗戰(zhàn)募得大量錢款和物資,并組織大批華僑青年回祖國參戰(zhàn)。

    在得知滇緬公路急需大量汽車司機和修理工之后,陳嘉庚隨即與1939年2月8日發(fā)表了《南僑總會第六號通道》,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服務,與祖國同胞并肩抗戰(zhàn)。這個通告很快就傳遍了東南亞各地。

    當時。

    二、滇緬公路的歷史價值

    滇緬公路,這條穿過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qū),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運輸干道,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生命線。

    是由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以及中印公路組成的運輸大通道,支撐著中國抗日戰(zhàn)場全部戰(zhàn)備物資以及大后方的經濟供應。抗戰(zhàn)初期,幾百萬軍隊所需要的武器裝備;維持經濟運轉所需要的各種物資;無數內遷到大后方的人們所需要的基本消費品,總之,當時維持整個抗戰(zhàn)所需要的、中國不能生產所有物資,都依賴這條生命線運進大后方。

    滇緬公路還有一個無形的作用,它改變了戰(zhàn)爭的進程。使得日本軍原來是要在正面打敗中國軍隊,迫使國民 *** 屈服。

    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緬公路在內的對外通道,使得日本軍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改為從沿海越南、西北和緬甸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這樣給疲憊的中國軍民有了喘息的機會。

    三、【請問抗日戰(zhàn)爭時期修建的滇緬公路現在有一段保留原狀了作為歷史

    “二十四拐”,位于位于貴州省晴隆縣縣城南郊1公里,屬于貴昆公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滇緬公路國內段改稱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為320線.1994年,320國道終點從畹町延長到瑞麗姐告大橋.昆瑞公路現為國道主干線GZ65(上海-瑞麗)末段. 據1957年的路況調查資料,滇緬公路彎道半徑小于20米的彎道有近千個,有的彎道半徑僅有8米;縱坡大于9%的有500多段,有的達18%以上;有近千道臨時式涵洞,上百座臨時式、半永久式的橋梁;橋梁載重能力低,有的橋只能載重8噸;全路能使用的瀝青路面僅剩21公里.1959年至1986年,省交通廳使用養(yǎng)路費投資,對羊老哨坡、級山坡、天子廟坡、南天門坡、三臺山坡等10個大坡和其它一些路段進行改造,改造里程累計268.57公里.到1984年底,公路里程縮短93.7公里90年代,三大地怒江大橋建成,如今,離三大地不遠,又一座更加宏偉的怒江大橋飛躍,怒江天塹變通途. 從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幾經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滇緬公路.但云南人很難了卻滇緬公路的情結,一直習慣將通往滇西、通往緬甸的公路稱為滇緬公路. 沐浴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fā)的春風,年過古稀的滇緬公路,舊貌變新顏.這條大通道從昆明至龍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麗)公路,與剛通車時的滇緬公路相比,里程縮短了250多公里.滇緬公路建成時,從昆明到畹町,汽車要行駛七八天,如今,汽車一天即可到達.。

    四、哪里可以查詢到關于滇緬公路的口述歷史

    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園的蒼松翠柏中,有一高9米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

    銘刻其上的“赤子功勛”幾個字,是對南僑機工最好的評價。紀念碑是1989年7月7日落成的,南僑機工的為世人熟知,也大致在此前后的時間。

    從1937年的慨然赴國難,從南洋各國回國抗戰(zhàn),顛簸在漫長的滇緬公路上;到今天受到世人普遍矚目,南僑機工的命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顛簸。 歲月的淘洗,盡管會沖刷掉大部分陳跡,但也往往會給后人留下些許草蛇灰線。

    3200名機工,現在云南省只剩下12人(昆明市6位)全國不足20人,最大的95歲,最年輕的87歲。6月28日,記者有幸在昆明訪到了其中幾位南僑老機工。

    跟隨著他們的敘述,活躍在滇緬公路上的“行者”,一點點豐滿起來。 回到破碎的祖國 王亞六是云南南僑機工聯(lián)誼會的會長,87歲了,身體還好得很,每天喜歡喝兩杯濃烈的51度“瀾滄江”白酒。

    這個聯(lián)誼會成員年資之高,恐怕目前很少見。“我是最年輕的,是健在南僑機工的小伙子。”

    王亞六笑瞇瞇地說。 南洋華僑抗日時期回國服務機工云南聯(lián)誼會———這個名目好長,簡稱南僑機工云南聯(lián)誼會,成立1986年9月3日。

    大會選出理事13人,當時的王亞六為副理事長。 王亞六說,1938年,云南省20萬民工開掘滇緬公路,公路開通后,缺乏司機和修理工,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遂在新加坡號召800萬華僑為祖國服務。

    王亞六現在還清楚地記著那些“條件”:20歲—40歲之間,身體健康;有愛國主義思想;有當地駕駛執(zhí)照……等等。當時有幾千人報名,最后3193人被選上,對外號稱3200人。

    這些人分九批回國,第一批機工回國的時間是1939年2月26日,有80人,時稱80先鋒隊。 從新加坡回國的時候,陳嘉庚發(fā)表演講,這位僑領的慷慨陳辭讓王亞六他們熱血沸騰:“日本人污蔑我們是東亞病夫,我們華僑到哪國都抬不起頭來,在國外好像很沒有地位,但是我們有一顆愛國的熱心,一定要堅持到把日本人趕出中國!”“你們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萬海外華僑!抗戰(zhàn)不勝利就不回來!” 新加坡華僑籌賑會女職員白雪嬌因顧慮家庭阻攔,化名施夏圭隨機工隊回國抗日。

    臨行前,她留給父母一封告別信,載于1939年5月19日《光華日報》新聞版。信中說:“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

    王亞六說,白雪嬌是南僑機工四女子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現居廣州。 炸不斷的運輸線 王亞六是第三批回來的,1939年4月4日到昆明,那一批一共594人,分成兩個大隊,從中抽出200名熟練駕駛員當教官,集訓了一個月,學習躲炸彈、緊急處理情況等常識。

    集訓結束后被編到第12大隊,跑畹町—保山—大理(下關)這一段。駕駛的是奔馳柴油車,估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留下來的。

    路不好走,鬼子飛機經常光顧,從畹町到下關300多公里的路最快也要跑4天。“我們對日本飛機恨之入骨。

    陳納德的飛虎隊來了,日本飛機才不敢低飛了。”王亞六說。

    1942年5月,部分公路已經失守。惠通橋被炸毀,運輸隊用鋼絲繩串起一個浮橋,一開始是一個筏子,兩邊拽;太慢,一個多小時過不去一輛汽車。

    后來修成一個浮橋,20個汽油桶做一個浮動橋墩,一共140個汽油桶。 王亞六第一個開過去,3噸半的貨(汽油)。

    橋很窄,汽車上橋后,兩邊只剩下一個拳頭寬的地方。 王亞六笑談:現在想起來危險,實際上也不危險。

    看慣了日本飛機。飛機來了,汽車要停在大樹底下。

    后來就摸到規(guī)律了,一般是中午1時—3時,日軍從越南飛過來,3時不來就不來了,可以過江了。 華僑機工每個人和每個人都不一樣,但絕大多數人都表現得很勇敢,“夠漢子”。

    南僑機工第三大隊的王聲春,福建永春人,在廣西鎮(zhèn)南關的時候,腳被日本子彈打穿,就用木頭把小腿固定,繼續(xù)駕駛。 一些資料介紹說,由于滇緬公路的通車,公路兩邊也變得熱鬧非凡。

    針對這樣的說法,楊保華、王亞六、羅開瑚等人紛紛搖頭,“當時公路兩邊很荒涼,根本沒有什么娛樂,哪有時間唱歌跳舞?司機們也是一天24小時呆在車上。” 南僑機工用鮮血和生命保障了滇緬公路的暢通,用火熱的愛國心筑起一條炸不斷的運輸線。

    戰(zhàn)后統(tǒng)計,3193名機工中,犧牲1000多名。 被改變了的人生 選擇回國服務,改變了華僑機工的一生。

    1942年,部分機工奉派到印度盟軍機場裝運援華物資。機工楊保華報名后,坐駝峰大隊的飛機到印度去町江飛機場。

    當時的任務是從印度洋邊運物資到機場,然后再空運到昆明。“駝峰在天上跑,我們在地上跑。”

    楊保華說。 在印度呆了一年多,1944年,駝峰大隊撤走了,大部分駕駛員都回去了。

    沒有辦法,楊保華認識一個中山的美籍華人老鄉(xiāng),是美軍中尉,才坐美國“空中霸王”轟炸機回到國內。 到昆明一下飛機,國民 *** 把護照、執(zhí)照等所有東西收走了。

    那一段日子很苦,剛過來的時候,說好每人30塊國幣工資。當時的比價是30塊新幣換100塊國幣。

    算新加坡的錢,一天工資只有兩毛錢。就這點錢,好多人還沒有拿到。

    沒辦法,找到先期回來的駕駛員家住下,靠回收汽車的水箱等,修修補補換點錢維持生活。 解放以后,新中國百廢待興,他們。

    五、抗戰(zhàn)時期的滇緬公路是怎樣的

    滇緬公路,這是一條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國際通道。在中國,在世界,沒有哪條公路像滇緬公路這樣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沒有哪條公路能像滇緬公路這樣久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深深銘刻在人們的記憶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以及中印公路組成的運輸大通道,支撐著中國抗日戰(zhàn)場全部戰(zhàn)備物資以及大后方的經濟供應。

    滇緬公路,這條穿過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qū),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運輸干道,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生命線。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國的抗戰(zhàn)能堅持到滇緬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會相信,嚴重缺乏施工機械的20萬中國勞工——絕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是他們用雙手在崇山峻嶺間開鑿出了埋葬日本占領中國的夢想的交通大道。

    七七事變以后,日軍迅速占領了中國北方的京津地區(qū)、南方的廣東、漢口、上海、南京等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qū),包括了中國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業(yè)、50%的人口。更為重要的事,中國沿海幾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漢會戰(zhàn)以后,中日雙方進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戰(zhàn)爭變成了消耗戰(zhàn)。對于中國來說,物資供應問題此時顯得異常嚴峻起來。

    旅居海外的華僑得知祖國遭遇日本侵略后,紛紛捐款捐物,籌集了大批國內急需的藥品、棉紗、汽車等物資。迫于抗日救亡的嚴峻形勢, *** 還拿出極為珍貴的外匯從西方購買了大量的汽車、石油、軍火等。這些物資需要緊急運回國內。中國急需一條安全的國際運輸通道。

    早在1935年,蔣介石就預見到,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軍隊將不可能守得住東部沿海地區(qū)和內地平原地區(qū)的城市,最終國民 *** 必將退守西部。

    中國 *** 正是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機,于1938年開始修建滇緬公路。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 *** 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zhàn)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

    抗戰(zhàn)初期,幾百萬軍隊所需要的武器裝備;維持經濟運轉所需要的各種物資;無數內遷到大后方的人們所需要的基本消費品,總之,當時維持整個抗戰(zhàn)所需要的、中國不能生產所有物資,都依賴這條生命線運進大后方。

    滇緬公路還有一個無形的作用——它改變了戰(zhàn)爭的進程。使得日本軍原來是要在正面打敗中國軍,迫使國民 *** 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緬公路在內的對外通道,使得日本軍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改為從沿海越南、西北和緬甸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這樣給疲憊的中國軍民有了喘息的機會。

    六、遠征軍的歷史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國 *** 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wèi)中國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zhàn)部隊。

    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zhàn)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遠征軍簡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由于中國的工業(yè)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緬公路。

    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

    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輸血管。 抗戰(zhàn)開始后,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

    1939年冬,日占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 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

    盡管如此,日寇并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 *** 和云南接壤。

    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后方。緬甸對于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wèi)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

    中國積極準備并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xié)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后,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zhàn)。

    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zhàn)場。但是,由于已經失去作戰(zhàn)先機,造成緬甸保衛(wèi)戰(zhàn)的失利。

    這主要由于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后亞的既定戰(zhàn)略,戰(zhàn)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wèi)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wèi)緬甸的作戰(zhàn)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zhàn)。 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zhàn)績,并達到了一定的戰(zhàn)略目的。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zhàn),至8月初中英聯(lián)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zhàn)1500余公里,浴血奮戰(zhàn),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zhàn)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wèi)戰(zhàn)、斯瓦阻擊戰(zhàn)、仁安羌解圍戰(zhàn)、東枝收復戰(zhàn)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zhàn)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于己之敵連續(xù)英勇作戰(zhàn),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zhàn)、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zhàn)中不幸受傷殉國。

    戰(zhàn)役結束后,英美 *** 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后作戰(zhàn)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后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

    但是,也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wèi)印度,并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于云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我軍在東),最后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zhàn),也是中國自甲午戰(zhàn)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zhàn),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zhàn)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余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稱為中國駐印軍, 由于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qū)統(tǒng)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qū),后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qū)后,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

    緬甸作戰(zhàn)失利后,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領導的新38師,以及后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三千人退入英屬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的基本力量。在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并進行整編,并于1942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zhàn)斗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于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并整訓第2批遠征軍,于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xié)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 為配合中國戰(zhàn)場及太平洋地區(qū)的戰(zhàn)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zhàn)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鋪設輸油管。

    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zhèn)利多出發(fā)。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无码专区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射|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 国产精品无码AV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综合社区|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无码专区狠狠躁躁天天躁|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yy111111电影院少妇影院无码|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人妻AV中出无码内射|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无遮掩无码h成人av动漫|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观看久久|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内射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无码少妇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