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故事1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那么,歷史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精忠報國
1128年到1141年間,南宋名將岳飛率領岳家軍同金軍戰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沒則岳升派飛揮師北伐,大枯笑棚敗金軍。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被迫班師,遭到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朝廷殺害。
岳飛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字的故事成為我國著名的愛國典故。
2.投筆從戎
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為官府抄書,曾經投筆感慨:“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于是他投身軍旅,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31年間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闐、龜茲等50余國再度隸屬于東漢統治。
3.鴻門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起義軍的領袖項羽和劉邦。
項羽在宴會上欲殺劉邦,但劉邦成功逃脫。這次宴會對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都發生了重要影響。后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4.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 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 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 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 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
歷史故事的名稱有:
1、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以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2、荊軻刺秦:
荊軻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荊軻受燕太子丹派遣,攜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事敗被殺。
3、四面楚歌: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扎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以為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于是就慷慨悲歌,項羽淚流數行,最后自刎于烏江邊。
4、臥薪嘗膽:
越與吳爭霸失敗,越王勾踐為報仇在吳國睡草屋,每天嘗苦膽,最后勾踐打敗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史稱臥薪嘗膽。
5、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后,嘴里都流口水。他們憑借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經典歷史故事典故
經典歷史故事典故,歷史上是有很多故事都是有典故的,而且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事件,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這些典故不僅告訴我們很多道理,還可以拓展我們的歷史知識。下面經典歷史故事典故。
經典歷史故事典故1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歷史典故有以下內容:
1、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茄備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輔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鮑之交
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之交。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后,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后管仲在齊國為相掌政,助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亮納戚敬陵。"
4、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后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贏并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舍則游悶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孫彎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磨答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以上就是歷史典故的全部內容,歷史故事的名稱有:1、紙上談兵: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以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