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記錄文字的發展過程 漢字的歷史和由來 漢字歷史的資料 歷史文字有哪些 中國文字載體的演變過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文字文化也是令人嘆為觀止。接下來向大家介紹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種類及其文字的重要性。
漢字在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五種正式字體以及草書、行書等輔助字體。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義是指通行于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又稱殷墟文字)。甲骨文的筆形是細瘦的線條,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異體字較多。甲骨文在古代多是用于占卜的記錄。
二、金文
金文是指古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青銅器以鐘和鼎最為常見,故金文又稱“鐘鼎文”。金文的書寫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異體字也較多。
三、篆書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兩類
其中大篆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字形上比金文整齊、筆畫勻稱。有少量異體字。石鼓文和籀文為大篆的典型代表。
小篆則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整理而推行的標準字體。其字形更為勻稱整齊。筆畫由繁至簡,異體字基本廢除。
四、隸書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
秦隸又稱為古隸,是指產生于秦代的隸書,把小篆圓轉弧形的筆畫變成方折平直的筆畫,基本擺脫了古代文字象形的特點。且秦隸是古今文字的一個轉折點。
漢隸又稱今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是漢代通行的字體。
五、楷書
楷書又稱為真書、正書,
楷書是從隸書發展演變而來,沖雀液興于漢末,盛行于魏晉,一直沿用至今。現如今楷書是國家通用的標準字體,與此同時,現代社會的楷書異體字與繁體字相對于古代而言,都由繁至簡,書寫更為簡單方便。
六、草書、行書等為輔助字體歲氏
草書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種。行草是一種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散物。
中國最早早逗的文字是古代的象形文字,然后甲骨文出現在商代,再到秦代磨睜雹的篆書,再到后來演變瞎帆成行書、楷書、隸書、草書等等。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陸返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
由于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
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
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
前者屬于古文字的范疇,后者屬于近代文字的范疇。
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系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
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中文字起源于圖畫。
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
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
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
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灶悉滑象的記號。
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
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
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
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
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
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
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
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隱臘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
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
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
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
由于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
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
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
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
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不過中文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
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
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
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
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
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
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
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
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
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
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
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后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鐘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液棗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么,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于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并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后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并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腔者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伍埋薯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后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于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參考資料來源:-文字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于古文字的范疇,后者屬于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系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中文字起源于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于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中文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首老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中文者爛升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后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鐘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歷兆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