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西安大雁塔簡單介紹 大雁塔簡介100字 大雁塔的建筑結構及其特點 大雁塔的悠久歷史 大雁塔的歷史故事簡介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大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
到了慈恩寺,唐代名僧玄奘是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于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
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唯嫌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唐高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陵山羨、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大雁塔的價值意義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尺拍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
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的過程。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雁塔
【名稱】:大雁塔 [英]Big Wild Goose Pagoda
【類別】:古建筑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
【文物現狀】:現坐落于西安市慈恩寺內
【簡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
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
每層四祥判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長安風貌盡收眼底。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謹橡改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
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
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如歷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
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
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
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
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
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
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姿凱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跡盯喚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
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則伍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
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
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
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
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大雁塔是唐代的。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年間,原名“慈恩寺浮屠”或“慈恩寺塔”。唐高宗時,玄奘(三藏法師)為收藏從西域取回的佛經、佛像及舍利,于永徽三年(652年)春三月主持修建大雁塔,并親族戚塌自按印度窣堵波形制進行設計。
當時,塔共五級,高約60米(以唐尺并“崇一百九十尺”或“凡高一百八十尺”計),磚表土心。雖不可攀登,但“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兩千,凡一萬余粒。”之后50余年間,磚縫中草兆圓木叢生,終致塔身損毀。
建筑風格: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此外,還有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在塔內仔鏈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
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奮斗精神。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
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
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灶者粗旋而上。
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
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
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
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層的慣例增高至10層。
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
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
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
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
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采用磨磚對縫,磚墻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墻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筑藝術風格。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陰福所造,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附近環繞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風景秀麗迷人。
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為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并指導施工的。
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
唐高宗和唐太宗曾親自撰寫《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面積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磚臺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
每層的四面嫌喚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筑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隱鎮唐代建筑藝術的杰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
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
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
到后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于公元 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
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廣為流傳。
明代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之一《西游記》。
大雁塔確是盡收佛學經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勝。
根據最新報道,大雁塔不是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而是玄奘大法師在貞觀二十二年為了放經書由當時的皇帝唐高宗提議而建成,后武則天時代重修過,明朝時代重修以致于今。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
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
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
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
這種樓閣式磚塔,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
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述三藏圣教序記》。
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
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是我國重要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