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歷史?三門峽市是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也是沿黃城市中距黃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那么,三門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門峽,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處于黃河流經晉豫陜三省的交界處,是一座因水利而興的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在萬里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工程就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關于“三門峽”名字的由來,歷史上有很多傳說故事,最著名的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時期。
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不利而失去性命,等到大禹治水時,改變父親鯀治水“堵”的策略,采取疏浚的方式治理黃河,還給后世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勵志故事。
大禹率領部族治理黃河時,在黃河中段遇到了阻擋黃河水流和經常引起水患的大山。于是,大禹手持利斧,將大山劈成了“人門半島”、“神門島”、“鬼門島”三座島嶼。
沒了大山的阻擋,黃河在三座島嶼間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股激流下泄,三門峽也因此得名。
后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大壩基址,就坐落在這三座石質的堅固島嶼之上。
現在,我們站在雄偉的三門峽大壩之上,可以看到河谷中有三座石質島嶼:傲然屹立的中流砥柱石,平坦開闊的王母娘娘梳妝臺,還有這兩個島嶼之間的一座叫做張公島的島嶼大壩相連。
游客可以登臨張公島,回望整座水利工程的壯美全景,遙看秀美的中流砥柱石和平坦的王母娘娘梳妝臺。兩座小島上,時常有或盤旋低飛,或靜靜佇立的靈性水鳥。
三門峽地名由來
相傳,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泄黃河水東流,三門峽由此得名。女媧補天、夸父追日、黃帝鑄鼎、中流砥柱等典故都發生在這里,是中華民族人定勝天、英勇堅毅、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基因形成的淵藪。 三門峽還是黃帝時代仰韶文化的發現地和中心區域,郭、虢、焦、陜等姓氏的起源地,著名郡望弘農郡的所在地。
如今,“三門天險”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橫亙峽谷的大壩,像一條銀色的緞條把山西、河南兩省連接起來,這就是1957年動工興建的黃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
三門峽市簡介 分類:本地動態
三門峽市 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管轄陜縣、澠池縣、盧氏縣、靈寶市、義馬市、湖濱區等三縣兩市一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15萬。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三門峽市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豫西邊陲,被譽為鑲嵌在黃河岸邊一顆璀燦的明珠。三門峽市位于河南西部邊緣,豫、陜、晉三省交界處,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就留下了華夏祖先的足跡,五、六千年前就有較大的氏族部落,約在公元前21-前11世紀,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國時置三川郡,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 續至明、清。建市后一直是豫、陜、晉三省交界處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三門峽市交通便利,隴海鐵路橫貫東西,310和209兩條國家公路干線縱橫交匯,黃河水運直達潼關,洛陽至靈寶高速公路已經全線開通,縣(市)區之間公路相通連接成網,通訊設施先進,聯絡便利。
三門峽市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礦藏57種,占河南省的60%;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34種,已開發利用的27種,其中黃(黃金)、白(鋁)、黑(煤炭)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鋁土礦、煤、鋅、銻、硫鐵礦、玻璃石英砂巖、鑄型用砂、砷等17種礦為全省之冠;鉬、鈾、鉛、銀、磷、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石墨等9種礦居全省第二位。
黃河常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又被稱為“黃金河流”。然而黃河又是一條水旱災害嚴重的河流,從公元前602 年至1949 年的2500 多年間,黃河決溢了1590 余次,改道26 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中國領導人對治黃非常重視,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治黃的重大措施。這一工程影響深遠,耗資巨大,從運作上看,其決策過程是非常慎重的,曾經反復論證,國家領導人親自參與,最后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批準建設。
1957年4月13日,新中國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興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臺國產水輪發電機組投產發電。1978年底,全部5臺發電機組安裝完畢。
1955年7月30日由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化的決議》,修建三門峽工程的決策終于形成;
1957年4月13日,工程開工興建;
1958年12月截流成功;
1960年9月基本建成;
1962年3月20日國務院批準三門峽的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即汛期閘門全開敞泄,讓洪水穿堂而過,在下游發生特大洪水仍需運用,凌汛期承擔下游防凌任務;
1964年12月開始在樞紐的左岸增加兩條泄流排沙隧洞,將原建的5~8號4條發電鋼管改為泄流排沙鋼管,簡稱為“兩洞四管” ;
1969年6月開始又實施第二次改建,挖開1~8號施工導流底孔,1~5號機組進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渾”運用方式;
1978年底,全部五臺發電機組安裝完畢;
1990年后,又陸續打開了9~12號底孔;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體工程開工。
以上就是三門峽歷史的全部內容,1955年7月30日由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化的決議》,修建三門峽工程的決策終于形成;1957年4月13日,工程開工興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62年3月20日國務院批準三門峽的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即汛期閘門全開敞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