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高中歷史二輪階段史專題筆記 高一歷史必修一背誦資料 高考歷史專題整理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 歷史選必一知識點整理
歷史必修一有哪些知識點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高考蝶變圖_26.jpg
最適合高考學生的書,淘寶搜索《彎毀高考蝶變》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粗慶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
我推薦: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結構框架圖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巖鬧握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XX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推薦: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結構框架圖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并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并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一).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考點大全(二).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三).中國將歷史性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四).暑期高中歷史教師遠程研修學習心得體會(五).學年高中歷史上學期教研安排(六).高中歷史研討會發言稿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于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想學會好歷史,就要去感情深受,帶入自己,很多歷史真的很有趣,當你對其感興趣的時候,你的學習動力就有了,自然就會想去學習了。所以我們要確定自己的學習 方法 ,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一階段的歷史必背知識點,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階段的歷史必背知識點1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廣泛采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瑯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的絲織業中心。
高一階段的歷史必背知識點2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國家工業化,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①時間的長期性。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并舉。③“一化”為主體,“三改”為兩翼。
“三改”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實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過程: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A、形式:國家資本主義B、政策:和平贖買。
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A、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是中國歷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錯誤探索表現: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_”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后一段。
四、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以1992年_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中共十四大:時間:1992年10月;內容:確立了_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高一階段的歷史必背知識點3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高一階段的歷史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背時間表總結
★高中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高中歷史的必背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高中歷史必背的基礎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修二必背知識點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總結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頭。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點:出現王宮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標志性建畢談筑:米諾斯王宮。
2、邁錫宴數物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紀)
①特點: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國興起,出現線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戰爭出現在這個時代。
二、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
三、古希臘城邦
1、興起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黑暗時代結束,古希臘進入復興時代。復興時代的標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現。
2、概念: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3、地理環境:
①多山少耕地——農耕經濟不發達
②三面環水、港灣眾多——有利于航海與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發達,海外殖民活動活躍。
4、城邦的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5、五種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貴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實質:公民政治
7、政體劃分的標準: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劃分。
四、古希臘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農業不發達
②三面環海,多島嶼港灣,航海業發達。
2、影響:
①促進古希臘商品的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利于古希臘吸收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獨特文明。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
一、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晌液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總結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條件:貴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進入文明社會之初實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貴族推翻王權,建立了貴族制。
【重點問題突破】君主制與貴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襲、終身、專制
貴族制:選舉、任期、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在一定程度上說貴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種進步,為后來雅典向民主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過程
①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確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發展到頂峰。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
(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基本特點的體現:
①公民大會: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體現了人民主權。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行使最高權力。——代表由抽簽選舉產生,每個公民當選2次后就不能再次當選,體現了輪番而至。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并且審議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
三、實質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隸制為基礎,是奴隸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四、評價
1、積極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決策更全面。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監督,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2、消極:
①是公民主體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婦女、奴隸沒有民主權利。
③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每次學習,都能讓我受益匪淺。每一次的學習,都是從無知到獲得新知識,懂得新道理,這是一種享受!學習的快樂,不僅僅是讓我懂得更多,體會更深,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快樂的成長過程中找到全肢茄顫新的自我。我給大家整理高一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1
1、報刊:①.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②.《昭文新報》一般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紙。③.戊戌變法時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的《民報》、五四運動時的《新青年》等,發揮著制造輿論、喚醒民眾方面有著重大啟蒙作用。④.新民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創辦了《紅色中華》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輿論,與之并存的《光明日報》等其它類型的報刊,內容豐富。⑥.改革開放后,我國報刊業恢復了生機。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入中國。②.1905年,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③.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④.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左翼電影為主流的中國電影事業相當發達,由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歷敗科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來成為我國的國歌。⑤.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一些新特點,反映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的題材紛紛搬上銀幕。⑥.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走向輝煌。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臺(即中央電視臺前身)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電視技術(如衛星傳送)的進步,電視逐漸普及。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多彩。
4、互聯網:①.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網絡媒介”同樣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稱為“第四媒介”。②.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而風靡全球。③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高一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2
法德關系
(1)法國大革命期間,普奧首先組成聯軍干涉法國革命,后又積極參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2)1814—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普奧等國操縱會議,通過對法不利的決議。
(3)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結果法國戰敗,對德割地賠款。
(4)一戰前,法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別加入互相對立的兩大軍事集團。一戰期間英法組成聯軍在西線對德作戰,并最終打敗德國。
(5)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法國主張全面削弱德國。凡爾賽和約規定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開采德國薩爾煤礦,參與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會后,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1923年法、比聯合出兵魯爾,造成魯爾危機;為了尋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羅、南等國結盟;30年代參與簽訂洛迦諾公約,提高德國政治地位。
(7)二戰爆發前對德實行綏靖政策,二戰初期在德國入侵下,法國滅亡,納山貝當在維希建立傀儡政權,戴高樂領導法國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戰后期,與美英分區占領德國,參加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
高一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3
第一次國共合作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
1924年國名黨一大的召開。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
黨內合作,保證共產黨的獨立性、自主性。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
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
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
改組國民黨為農民、工人、小資產階級、民主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五、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條件
1、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勢力重新抓緊侵略中國;國內各派封建軍閥之間的紛爭也進一步擴大,從而導致人民生活更加嚴峻,社會矛盾日益加深,“_列強,除軍閥”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因而人民希望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_西方列強和封建軍閥勢力。
2、必要條件: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必須在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以取得勝利。而當時國民黨在國內是具有革命性、一定的威信、一定的實力的,因而共產黨希望與國民黨進行合作。
3、可能條件:對于國民黨而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尤其是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依靠軍閥打軍閥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聯合其他政黨,進行國民黨改組,進行國民革命,因而孫中山歡迎同共產黨的合作。
4、重要外因:共產國際的扶持和幫助以及推動。
高一歷史會考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與復習方法
★高一歷史會考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2017高中學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2018年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整理
★2020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一會考知識點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2020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一、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1、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2、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一車輛形臸,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一小篆為標準文字,后推行隸書兆伍),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二、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割讓中國領土香港;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2、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并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4、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英國公使得駐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增開南京、臺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三、 文藝復興:
1、開始時間:14世紀意大利。
2、發源地:意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國的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和《哈姆雷特》。
6、意義:為皮廳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
1、過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麥哲倫最終完成環球航行。
2、意義: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作用:以后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臸度。
五、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中國近代史。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族握或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