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介紹福州的城市特色100字 福建歷史文化簡介30字 福州的歷史簡介 怎樣形容福州這座城市 福州悠久的歷史文化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
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
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并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后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
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后兩度成為臨時京都。
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
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 *** 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舉戚、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歷史悠久。
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已寓居于今平潭縣殼丘頭。
隨后,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居。
其土著居民為“閩人”。
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
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長。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助漢滅楚有功,復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周年。
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從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城池不斷擴大。
晉代修“子城”,唐末五代連續筑“羅城”和“夾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
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傳統格局。
其次,畝答橋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而后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
自晉代起屢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位。
特別是先后5度建過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1933年“福建事變”中,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 *** 的國都。
第三,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易。
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地。
唐朝,這里與泉州并成為國際貿易港。
宋代為全國造船中心。
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這里候風、補給、增員,然后揚帆遠航。
戚繼光抗倭,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跡。
近代辟為“五口通商”的迅猛口岸之一,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口
福州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采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制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制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后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
自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于江淮之間后,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筑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福州經濟、文化的復蘇枯態伍與發展。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筑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將南面九仙山(即于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沒或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后,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閉液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后,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之一。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則或叢,武帝后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團衡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云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孫櫻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福州建城歷史2200多年。
福州市,簡稱“榕”,別稱榕城,是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后因為境內一座福山李宴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前含、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全國雙擁模慧擾笑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城市,福建省第一大城市,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福州建城已有兩千兩百余年,長期以來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秦時稱福州為閩中(此時泉州廈門還不見蹤影),宋元明時期福州位列十大城市,清朝時福州曾是閩浙總督府駐地,此時福州管轄福建、浙江以及后期加入的臺灣,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東南沿海門戶城市,近代以來,五口通商、福州船政、馬尾造船廠、福建水師、閩系海軍更是讓福州名檔手聞中外,林則徐、冰心、林徽因、沈葆楨等名人更是與福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經濟發展迅猛,曾經一度追平南京,九十年代的臺海危機,福建被當做備戰一線,好蠢改除了特區廈門之外,整個福建的發展陷友判入低迷,直到今天福州還沒有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