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鐧懼害瀹夊叏楠岃瘉
根據中國商業出版社于去年出版的《國寶同仁堂》一書撰寫,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是樂家老鋪,過去是樂氏家族“祖遺共有”世代經營的藥店。幾百年以前,在江浙一帶,當地老百姓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老郎中,穿布鞋披布衣,從這家到那家問醫、行醫、賣藥,老郎中與村人相處融洽,既治病救人,又談天說地,閑話家常。這位老郎中,當地人稱“樂家老郎中”,他就是樂家的祖先。樂氏的宗族意識很強。寧波樂氏始祖樂人規為了不讓樂氏宗族失序,纂修了樂氏宗譜,并以樂汝貞為第一世祖,在寧波居住繁衍了31世代以后,樂家才有人遷往北京,在那里才開始了北京樂氏家族。
樂氏家族遷往北京后,起初還是當鈴醫,靠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和當時被達官貴人重瞎野視的正統坐堂中醫相比,鈴醫在舊社會是一種民間醫生,自成磨悉喊體系。民間的稱號有串鈴醫、走方郎中、草澤醫等等。他們當中有者針藥獨特,治病有速度,有驗、便、廉的特點,醫療上常常能見其效。那時,樂家后代樂良才繼承祖傳經驗,經常出沒于北京街頭巷尾,手搖陸襪串鈴,周游四方,治病賣藥,很受百姓歡迎。
樂家從民間鈴醫轉變為正統中醫,始于樂良才的兒子樂廷松。樂廷松除了象父親那樣走街串巷,另一方面也為了適應大城市的行醫需求,開始學習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藥著作。經過樂氏兩代人的艱苦努力,至四世樂顯揚時,他鉆研醫藥之術,后來成為清朝太醫院的吏目,也就是掌管御醫的高級醫官,這才完成了朝向正統中醫藥轉變的使命,結束了樂氏祖傳的鈴醫生涯。
樂顯揚于康熙八年(1669年)創辦同仁堂藥室,是個歷史的起點,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樂氏家族把該年定為北京同仁堂誕生之日,而樂顯揚就成為北京同仁堂的肇始之祖。 樂顯揚認為,“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惟醫藥為最。”他親自擬定了堂名“同仁,為何起用這兩字?他說:“‘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同仁一詞源于《易經》,意思是和同于人,寬廣無私,有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之意。
關于這名字由來,同仁堂有另一佳話。同仁兩字,原取自樂氏家傳鈴醫留下來的刻有針灸穴位的銅人。銅人的模型是根據北宋名醫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而成。樂氏家族原想用銅人為設堂制售藥物的奇異標志,后因考慮到銅人全裸而不雅觀,轉而聯想到“銅人”的諧音“同仁”二字。
同仁堂品牌始創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清雍正元年)為清宮供御藥,歷旦嫌帶經八代皇帝者備長達188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使飽經滄桑的同仁堂獲得了新生。1992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組建并于2001年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在同仁堂集團逐步建立完善。
1997年旗下同仁堂股份在上海上交所上市,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3年同模蘆仁堂國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仁堂集團整體實力躍上了新臺階。
2019年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決策部署,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謀劃同仁堂集團新時代發展的戰略思路,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開展戰略咨詢,開啟了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樂顯揚
樂氏同仁堂,是由世代行醫的樂氏家族創建,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長達188年的御藥供奉,讓“同仁堂”成為中華醫藥的金字招牌,中華老字號。
發展歷史:
1421年,樂氏家族樂良才隨著明朝的遷都進京。
1669年(清康熙八年)樂氏第四代樂顯揚獲得康熙皇帝的資助,取“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之意和經絡“銅人”之音,創建了“同仁堂藥室”,由此開創同仁堂在中醫藥歷史上340多年的精彩傳奇。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樂顯揚之子樂顫坦昌鳳鳴將同仁堂搬遷到北京信桐前門大柵欄,改名為“同仁堂樂家老鋪”。
1723年(雍正元年),樂鳳鳴編印《同仁堂藥目》被雍正帝欽定為宮廷供奉御藥,由此獨辦官藥188年從未間斷。
1907年,樂鏡宇在濟南創辦宏濟堂;
1926年,樂篤周創立(南京同仁堂);
1953年,樂崇輝創立臺灣同仁堂;
2015年,“同仁堂”創始人樂氏家族—茄扒—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攜《樂氏同仁堂秘方》回歸大陸,在北京故宮東華門“樂氏同仁老藥鋪”舉行了盛大的秘方回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