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七年級地理提綱人教版 中國歷史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七年級下冊道法必背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提綱整理 七年級歷史答題模板
七年級歷史下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 隋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間,經過改革,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長,倉庫的儲積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
2.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原因: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依據和條件:隋朝強大的經濟實力,人口增加,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等。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作用和意義: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并且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評價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螞基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3.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618年,李淵(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同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高祖退位后,傳位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
4.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吸取隋亡教訓: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不能過分壓榨農民,要輕搖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政納諫;大臣要廉潔奉公。
唐太宗的治國政策和措施:輕搖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任用賢才,重視納諫;合并州縣,改革吏治。
重要的大臣有:最著名的諫臣魏征,房玄齡和杜如晦(房謀杜斷)
貞觀之治:貞觀年間,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評價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5.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6.唐玄宗的治國政策和措施:任用賢才,重視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提倡戒奢從簡等。
唐玄宗與唐太宗的相同點:善于任用賢臣,重視地方吏治,重視農悶答謹業生產,都注重戒奢從簡,都出現了治世局面。
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7.唐朝的盛世經濟:
農業: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飲茶之風在全國范圍舉指盛行。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
手工業: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珍品。
商業: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8.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
創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借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完善: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開創了殿試、武舉和糊名制;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影響:科舉制改善了用了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
9.唐朝實行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
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
其他: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玄宗封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10.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采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陸交通。
日本:三種交往形式: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唐對日本的影響: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很大,例如日文、都城、書法、菜肴、飲茶、節日等。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
新羅: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印度:杰出人物: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此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1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年。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稱為“藥王”。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李白《蜀道難》,詩仙;杜甫 “三吏”“三別”,詩圣和“史詩”白居易《新樂府》。書法名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畫圣,開寫意畫先河)
七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社會(石器時代)
一、人類的起源
1、 地球上出現人類的時間大約在300萬年前。
2、 19世紀初,科學家們提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3、 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二、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址最多的國家。
2、原始人群時期
(1)元謀人(云南元謀縣——長江流域)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黃河流域)生活在距今70—20萬年前,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頭部還保留著猿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木棒桐笑,幾十個人群居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使用天然火,有了簡單的語言。
(3)山頂洞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黃河流域)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縫紉——骨針,懂得人工取火。
3、氏族公社時期
原始人類 生活區域 生產 種植作物 生活狀況
母系氏族 河姆
渡人
6000
年前 黃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 水稻 干欄式房屋、制作黑陶(刻豬紋黑陶)、飼養豬、狗、水牛;定居生活
半坡人
5000年前 長江流域 磨制石器 粟、蔬菜 半穴居式房屋、制作彩陶(人面魚紋陶盆)
飼養牛、馬、羊、雞;紡織麻布、縫制衣服,定居生活。
部落聯盟
(父系氏族) 炎帝
黃帝
蚩尤
(4000年前)
黃河
流域 1、炎帝是原始農業創始人;黃帝是人文初祖;蚩尤是九黎族首領。
2、黃帝和炎帝結成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部落。
3、黃帝和炎帝結成聯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進來,他們成為中原的主體居民,經納蔽過長期發展形成以后的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
4、原始社會末期,經過公共推舉、首領讓賢的辦法,稱之為禪讓制。
氏族:在原始時代,按照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都屬于氏族村落遺址。氏族的特點是:土地、房屋等歸氏族共有,人們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貧富差別。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奴隸社會(夏、商、周—青銅時代)
一、 夏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陽城(今河南登封)
意義:標志著國家的產生。
制度: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標志著奴隸社會的產生)
滅亡:最后一個國王暴君--桀。(桀騎人石磚畫)
二、 商朝(殷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湯
都城:亳(今河南商丘)
中興: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
滅亡: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暴君--紂(酒池肉林)
三、 西周
建立時間: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周武王
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
著名戰役:牧野之戰
目的: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
分封制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及舊貴族的后代
分封諸侯:衛、齊、魯、晉、宋、燕
1、鞏固了對原來商朝地區的統治;
制度 作用:2、擴大了統治范圍;
3、加速了全國經濟發展。
定義:西周規定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職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
嫡長子繼承制才有洞輪州資格繼承。
作用:保證了王室、貴族統治權力的順利繼承,有利于社會穩定。
滅亡: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
四、 東周(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建立時間:公元前770年
建立者: 周平王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
1、周天子失去往日權勢;
原因: 2、諸侯為了獲得原來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經濟特權,而憑借實力進行戰爭以達到目的(實質)
標志:前651年,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
齊桓公首先稱霸原因:1、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盛產漁鹽;
2、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春秋爭霸3、“尊王攘夷”的提出,取得政治優勢。
春秋五霸 晉文公城濮大戰——“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
1、兼并戰爭使國家數量減少;
影響:2、促進民族間交流與融合
3、加速新舊制度交替
[注意:由于東周的戰國時期屬于封建社會的開端,所以沒放在此單元內]
五、 科技文化
定義:殷墟出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 價值:1、了解商的歷史
文字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金文 定義: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名鐘鼎文。
價值: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工藝:發展歷程:產生和發展于夏、商;鼎盛于晚商至西周
代表作:司母戊鼎(最大青銅器) 四羊方尊
生產:1、牛耕和鐵農具在春秋時已經開始使用;
2、牛耕和鐵農具在戰國時得以推廣,戰國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出現雙牛牽引。
都江堰:主持者:李冰父子
科技地點:成都西北岷江
作用:防洪、灌溉、運輸
建筑:魯班“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師”
醫學:扁鵲—“四診法”(望、聞、問、切)
青銅工藝:(見上面)
《詩經》:第一部詩歌總集
文學《春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屈原——楚辭體——《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舜時的《韶樂》非常優美;
音樂 2、西周形成音樂教育制度;
藝術 3、戰國鐘鼓之樂盛行。(湖北隨縣出土的全套編鐘)
繪畫 《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我國最早的帛畫)
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
主張:人們相互愛護,反對暴政,核心思想“仁”
貢獻:1、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仁”
孔子2、在文化方面:①整理和編訂《詩經》;②編寫《春秋》;③其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
3、在教育方面:①興辦私學,廣收門徒;②積累不少教育方法和經驗,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時間:戰國時期
思想出現原因:社會急劇變化的結果
學派 代表人物 主張
儒家 孟子 1、民貴君輕;2、主張實行仁政、3、反對兼并戰爭
墨家 墨子 1、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不義戰爭;
百家爭鳴2、主張選舉賢能;3、提倡節儉
道家 莊子 1、鄙夷權貴;2、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樂天安命
法家 韓非 1、歷史向前發展,提倡社會改革,權力集中于君主
2、以法治國
兵家 孫臏 1、強調戰前準備重要性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漢)
一、 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關鍵戰役:1、馬陵之戰(魏—齊)——增兵減灶
2、長平之戰(齊—秦)——紙上談兵
原因:1、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強大);
2、各國爭霸的現實壓力
目的:富國強兵
變法內容:1、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
2、獎勵耕戰;
商鞅變法: 3、推行縣制。
變法作用:1、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2、為秦的統一奠定基礎。
變法成功原因:1、順應歷史發展潮流;2、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新興的廣大地主階級支持變法;3、變法措施得當,內容恰當,進行比較徹底;4、得到秦國君的支持。
二、統一國家的建立——秦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
秦的建立都城:咸陽
秦統一的意義:1、結素了春秋戰國的割據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2、秦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政治方面:建立一整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①統治者自稱皇帝; ②中央設“三公”(丞相—政務、太尉—軍事、御使大夫—監察百官)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由皇帝任免。對后世產生
秦鞏固 深遠的影響。
統一的經濟方面: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促進了各地的區經濟交流,有利于措施 鞏固國家的統一。
文化方面: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便于政令通行。
思想方面:焚書坑儒。雖然有利于統一思想,但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于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失。
民族關系:北擊匈奴修長城(蒙恬、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征北越鑿靈渠。擴大疆域,穩定邊境,鞏固統一
滅亡原因:秦的暴政①刑法苛嚴;②賦稅和徭役繁重③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
秦的 秦的滅亡:1、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亡農民起義——揭竿而起
2、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3、公元前206年,劉邦攻陷咸陽,秦朝滅亡。
三、漢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202年
漢的建立建立者:漢高祖劉邦
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政治方面:1、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秩序逐漸安定,經濟恢復。
2、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加強對王國的控制。
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削奪列侯爵位,解除王國問題。
思想方面:1、漢初,實行“無為而治”(道家)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漢的統治 統治地位。
“大一統”民族關系:1、漢初,采取“和親”制度。
2、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行漠北之戰,解除了匈奴對北部威脅。
3、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朝時,人們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
4、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歸屬中央的開始。
對外交往:1、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東漢時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3、東漢時期,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從海道來到中國,這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四、秦漢的科技文化
1、西漢時發明造紙術。(麻紙)
造紙術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植物纖維紙)
3、意義: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科技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地動儀東漢張衡發明,世界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醫學:1、東漢“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2、東漢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外科鼻祖——華佗 麻沸散和“五禽戲”
佛教1、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
宗教 2、洛陽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寺廟。
道教興起于東漢時期,我國本土宗教,奉老子為教主。
作者:西漢司馬遷
文化 《史記》 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歷史。
意義: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藝術 雕塑秦始皇陵兵馬傭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
繪畫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 三國
形成過程:1、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統一北方。
2、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
3、魏、蜀、吳三國相繼成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原因:1、魏、蜀、吳三國經濟軍事力量處于一種均勢狀態(根本原因)
2、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打敗曹操,使其不敢輕易南下(直接原因)
意義:1、它實現了三國各自統治范圍內的局部統一,為后來大統一準備條件;
2、三國統治者在各自統治區都重視發展生產。三國鼎立局面是一種進步。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形勢示意圖(課本P108面)
三、民族交往
時間:西晉
五胡內遷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影響:①內遷各族大都仰慕漢族文明;②內遷各族文化習俗也對漢族產生影響;③各族的生產技術和經濟相互影響。
目的:革除落后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統治
時間:439年
北魏孝文帝 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
(拓跋宏)改革內容頒布均田令
遷都洛陽
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時間: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十六國
原因:1、躲避戰亂;2、受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
北民南遷特點:1、時間長;2、具有自發性;3、規模大、人數多;4、南遷地區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影響:1、增加南方勞動力,傳播先進生產和生產技術及經驗。
2、推動北方農作物南移。 3、引起南方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科技文化
南朝 祖沖之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
科技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農書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我國古代重要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書法東晉“書圣”王羲之《蘭亭序》
文化 繪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雕塑北朝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大家幫忙找找,就是那種前面一個問題,后面帶頁數的那種,人教版的,重酬~
提問者: 雨后的空氣11 - 兵卒 一級 最佳答案
一、政權建立
參考中國歷史大事備歷年表,中國歷代王朝表
二、大運河的開鑿(隋大運河示意圖)
1、目的:方便南北交通,有利全國統治。
2、內容: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洛陽。由北到南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3、作用: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三、隋唐科舉制
1、背景:隋以前是以門第高低作為選官標準,有真才實學但門第不高的人被擋在執政者行列之外。
2、內容: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創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考記憶儒家經書的能力,進士主要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3、影響:便于在全社會選拔人才,為士子創造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使人才不斷更新,給社會以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出現新局面。
四、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吸頃余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關系和睦、中外交往頻繁、國力強盛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貞觀之治:A:原因:隋亡教訓。B:內容:賦役;政治——三省六部制;法律——《唐律疏議》(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考試——科舉制。
五、了解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統治時期,發展農業生產,選拔人才,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進一步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基礎。“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史稱有“貞觀遺風”。但她又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
六、開元盛世
“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唐玄宗重用賢才,仿乎搜整頓吏治,銳意改革,因而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強盛,最終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被稱為“開元盛世”。
唐朝經濟繁榮:農業(曲轅犁、筒車),手工業,人口,疆域。
唐朝茶葉成為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貿易的主要物資;婦女可以在公開場合參加各種社交和文娛活動;外國人也能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并能當官。
七、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事實
初中學生有很多歷史成績總是提不上去,甚至還有同學覺得學習歷史很難。那么你知道七年級下冊歷史提綱怎么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部編版提綱,如果喜歡,歡迎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
七年級下冊歷史部編版提綱孫耐碰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時間:589年
思考: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
隋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2)陳朝:南方陳政權統治的腐敗;
陳后主驕傲自大
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的意義(影響、作用)(隋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1)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同秦朝)
(2)開創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開鑿了舉世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運河
(4)為隋唐時期的空前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承上啟下)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 “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開鑿的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概況: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
空白(圖)
3、意義:
(1)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創造力
(2)大大加強了南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3)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
4、評價:
積極方面:意義
消極方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5、從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統國家形成以來時間最長的分裂時間。
6、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歐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國間的航程。
巴拿馬運河: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
7、比較秦朝與隋朝的相同之處:
(1)都結束了我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2)都制定了許多重要制度,在歷產生了重大影響
(3)都興建了則談重要畝衫工程(4)都只有2個皇帝,存在時間很短
(5)都因為x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的x大運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滅亡原因:
大興土木(修建洛陽),數次對外戰爭(三征高麗),酷虐殘暴
2、概況: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定義: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
2、原因:表格
3、內容:
政治上
虛心納諫、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經濟上
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也可以用實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舉制
法律上
修訂法律、寬省刑法
民族關系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齡、杜如晦
2、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3、《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貞觀政要》是記錄唐太宗政績和他與魏征等議論古今得失的書
5、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須指出,作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樣對人民進行剝削和壓迫,在晚年,他的驕矜情緒和享樂思想逐漸滋長。
第3課 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
一、女皇武則天鞏固統治
1、加強中央集權: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將唐初的《貞觀氏族志》修改為《姓氏錄》;
③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創設殿試、武舉
2、農業;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減輕農民負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史稱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二、開元盛世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4)改革軍事、財政、漕運制度
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在整個封建社會盛的時候)
三、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業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2、手工業
(1)絲織業:以蜀錦最有名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冶鑄業
3、人口:唐初300多萬戶到唐玄宗時1000多萬戶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幾位皇帝的順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提高歷史成績的技巧有哪些
熟讀課本。初一歷史對課本已有知識的把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所以,要與針鋒相對,課本是法寶。方法是一遍遍地看。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注重整理筆記,抄錄書里。很多同學沒有單獨的歷史筆記本,而是把筆記抄到書里,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有的同學還會把幾本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辟見解都抄錄在書中,翻閱課本時也會一起復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涉略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
分專題總結。這個在第二輪復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這樣不僅可以讓讀書看書更加有趣,還可以提高初一歷史歸納總結能力。
學好歷史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1.課前預習
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豐富歷史閱歷
歷史教材只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中介,我們還應該通過課外讀物、影視媒體、當地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多方途徑涉獵、選擇和運用有效歷史信息,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學和與同學們的互助合作探究學習體驗過程來豐富我們的歷史閱歷,拓寬我們的歷史思維和眼界。
3.學會記憶
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掌握答題技巧
掌握一定的審題、解題等應試技巧。如何審題?概括的說就是細心閱讀,深刻理解,開拓思路,反復推敲。重點放在審題型、審范圍、審重點及審字詞標點等。如何解題?我們可以采取分析法、篩選法、頭尾判斷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題的解題要求:
第一步,認真閱讀,正確理解。通過閱讀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內容,字斟句酌,正確理解。
第二步,注意關鍵詞語,確定時間地點。根據史料總體和關鍵詞語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時間、地點。確定時間和地點是解題的先決條件。
第三步,歸納概括,精練準確。解答史料題,我們應該用簡明的學科語言歸納和概括出一個基本觀點出來。
七年級下冊歷史部編版提綱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2018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提綱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全套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教版提綱1-11課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復習提綱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總結歸納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2017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 復習提綱第五單元 走進社會
1,人類來自于自然界,又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界中動物的特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社會中成長.42,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43,狼孩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脫離社會,就會像勞拉小時候那樣,雖然長著人的身體,但是無法成為真正的人.54,人類勝過動物的主要優點,就在與我們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55,每個人從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之中.56,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我們可以借助社會鏡子,不斷彌補不足,看到自己的進步,選擇自己的未來.67,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88,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學校生活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生活能力,還培養我們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教育我們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操和遠大志向.99,社區是我們笑梁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1010,網絡社區是高科技的產物,也是一種新的生活空間,人們把它叫做"虛擬首沖社區".與真實的社區一樣,虛擬社區同樣需要健康的生活.10
第二課 社會舞臺中的角色有一部分社會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我們的性別,人種,民族,兒女的身份等,這些角色都來自遺傳或者無法選擇的先天因素,也有一些社會角色是社會規定.122,人們的角色總是在不斷變化著,我們可以通過體會同一個角色的成長過程,感受角色的變化;也可以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角色的轉換.133,當角色發生變化時,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也會有所改變,不管自己是否認識到這一點.134,不同社會角色的價值觀往往存在差異,這表現在對待同一個事物,不同身份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145,不者升殲同社會角色之間常常會因為觀念的不同而引起爭執或隔膜.如果每個人對不同于自己的觀念懷有尊重,包容乃至悅納的心態,就可能避免生活中的這些問題.146,社會中每個人都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相應的分工.所有角色相互配合,才能組成和諧的整體.157,在現實社會中,不同角色之間也需要相互溝通,協調,這樣才會促進社會的和諧.158,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和訓練.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讀書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169,為了實現夢想,扮演自己心中期望的角色,就要從小立下志向,并不懈的朝著這個目標努力.1710,為了將來做一個合格的人才,成為國家的主人,我們必須從小學習怎樣更好地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17
第三課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1,規則作為生活的準則,它存在于生活的時時處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02,在現代社會,許多規則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除了成文的規則外,
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一類規則,它們往往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流傳下來.203,規則對于我們的生活,就如同空氣對于小草,水對于魚兒一樣,是須臾不可分離的.214,生活是條五彩路,規則就像交通標志一樣,通過圖形,符號,顏色和文字,向行人傳遞特定信息,標明生活的規則,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效率.225,競技規則保證了公平的比賽,公正又是實行公平的競技規則的前提.226,法律就是國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尊崇法律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37,社會的經緯,由各種各樣的規則共同編制而成,這些規則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48,人類社會的歷程,也是各種規則,制度不斷完善和更新的歷程.在這一歷程中,無數舊的規則和制度被廢除,無數新的規則和制度在產生.249,人行橫道線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此后在英國倫敦的街道上,出現了如今這種人行橫道線.2510,可見,規則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許許多多的規則,都來自于生活,并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變化.2511,有時候,我們不僅是規則的遵守者,也是規則的制定者.2612,在我國,重要的法律都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27
綜合探究五 我是社會小主人
我們有權利對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建議,行駛批評,建議的權利,即行駛監督權.28行駛監督權可以這樣來做,
第一步,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問題;
第二步,根據問題提出建議;
第三步,可以通過向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打電話或寫信,找人民代表面談和通過給新聞媒體寫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283,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書面報告.
書面報告,可包括第一手資料的采集,第二手資料的分析,對問題由來的說明,對問題影響的論證.29
第六單元 走向富足文明的社會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1,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消費者.332,消費者是我們進入經濟生活的最初身份,但沒有生產則無從消費.333,消費是一種為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而享用物品和服務的過程.334,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消費行為是在市場上購物.335,通過網絡進行商品的買賣,叫電子商務.346,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有很大差異.如季節變化,投放市場時間,地點不同,生活熱點變化,品牌變化等347,影響人們購物的因素是不同的,包括:商品的質量,價格,產地,品牌和售后服務,購物者的需求和喜好,廣告影響和購物環境等.358,合理購物的基本原則:首先,要量入為出;其次,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節儉;最后要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369,在家庭消費中,人們首先要滿足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次滿足發展與享受需要.3710,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平均支出中購買食品的比重越大.這一規律稱為恩格爾定律.3811,注重環境保護的消費,已經日益成為人們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成為現代文明生活的標志.38
第二課 創業的學問1,把積蓄起來的錢用來創辦企業,生產經營,從中獲取更多的錢.這種錢生錢的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投資.402,鄭平爸爸創業的十六字秘訣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403,一般來說,投資的獲利越大,風險越大,創業者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如何規避風險呢,鄭平爸爸有一句格言:"別把所有的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里面"414,創業之道,重在把握機會,而把握機會的要領是: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445,無論選擇什么投資方式,投資從來就不等于投機.在經營活動中,如果說有什么風險不能冒,那就是失去信用的風險絕對不能冒.446,創業者因為不守信用,不講道德,就會失去所有的合作伙伴,就會失去所用的未來機會.45如果失去信用,人們就沒有安全感,社會中就會充滿爾虞我詐;如果每個人都以講信用來要求自己,社會就會成為一個誠信的社會.46
第三課 做好當家人1,家庭收入與家庭支出相比較,收入大于支出叫"盈余";支出大于收入叫"赤字".472,儲蓄,是家庭賬本上最常見的項目之一.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儲蓄的目的是增加收入.483,購買債券,也是一種投資方式.我們最常見的債券是政府發行的,叫做國債.是風險最小的債券.48-494,有計劃的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叫家庭預算.家庭預算是家庭理財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現在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開源,就是增加收入;節流,就是計劃支出.495,政府投資于,保衛國家安全的軍隊,為人民辦事的國家機關,提供各種社會保障的機構,以及學校,科研單位.506,國家收入的取得,發行國債是一種辦法,但最重要,最穩定的收入來自稅收.517,個人所得稅是許多個人收入達到一定數額的人都要繳納的稅,"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是個人所得稅的顯著特點.518,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享受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享受服務就必須承擔義務.依法納稅是我們公民的基本義務.529,我們納的稅,都會包括在最終商品的價格里,由我們消費者"總支付".52
第七單元 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一課 知識就是力量1,我們已經從歷史中獲得一個道理:知識改變生活,學習改變命運.582,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唐代,中國就有了印刷術,并在宋代得到發展,成為農耕時代的科技發明典范.583,15世紀中期,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書籍的出版更加快捷,知識的傳播更加容易.4,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使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595,袁隆平發明的水稻雜交技術,不僅使中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還將成為解決全人類吃飯問題的法寶.606,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人類對現實生活的切身感受.617,學習不僅是每個人開啟富裕之門的鑰匙,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人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628,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新世紀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學習新知識的行列.639,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人們的學習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堂,家庭,社區,企業等,任何地點都可以成為人們受教育和學習的場所.63
第二課 大眾傳媒1,大眾傳媒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652,大眾傳媒是傳遞信息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的獲取和傳遞這一大眾傳媒的基本功能,不論在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提升.大眾傳媒已經成為了連接社會的重要紐帶.663,大眾傳媒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664,大眾傳媒多種多樣,每種媒體都有其優點,同時也存在不足.人們在利用大眾傳媒時,往往要根據媒體的特點以及自己的需求做出具體的選擇.;675,在眾多媒體中,互聯網這種新興媒體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它可以兼收并蓄各種已有的大眾傳媒.同時互聯網又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就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和信息傳播.67-686,每天面對大量的新聞報道,我們要善于思考,保持清醒的頭腦.例如,通過對同類新聞的對比,分析,鍛煉去偽存真的本領.69
第三課 追尋真善美科學探索的道路是艱辛的,漫長的,需要克服各種困難,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以生命為代價.742,雖然,追求真理的道路崎嶇不平,但是,在科學精神的鼓舞下,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過,社會因此而進步,文明因此而發展.743,古往今來,為了探求生命的意義,有的人執著地追求,思考,更有很多人把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付諸實踐.764,時代在發展,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也在變,但人們對于自身和生命的價值的認識和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人類必將在不斷的探索中充實,完善自我.775,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表現了人與命運不屈不撓的斗爭,令人震撼;"黃河大合唱"那雄壯的音調象征著中華民族勝利的吶喊,氣勢磅礴,激動人心;"擲鐵餅者"這一作品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現的淋漓盡致.786,優秀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之美,不僅表現為對美好事物的描繪和頌揚,也表現為對丑惡現象的揭露和抨擊.797,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就在于它放映了人類最真實的情感世界.798,藝術美,來自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也來自藝術形式的多種多樣,這些都源于我們的生活,所以,常有人說,不是生活中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靈.809,京劇是一種以徽調和漢調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的成熟藝術,被譽為國粹.80
第八單元 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一課 身邊的故事1,服飾的變化是反映社會變革的一個窗口.872,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沒有文字的時代,那是人們往往用各種物件或圖畫來傳遞信息,幫助記憶,如在繩子上打結,在木,石或陶器上刻畫符號,用實物表達意識等.883,距今約六千年,文字開始出現.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是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894,竹木簡編連成冊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書".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各種各樣的早期書籍,像古埃及的紙草書卷,蘇美爾人的泥版文書,中亞和歐洲等地的羊皮書和牛皮書等.90
第二課 我的成長歷程1,記錄自己的 "歷史",寫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力求準確記述每個事件,力求學出你的真實感受,力求記錄下當時國內外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922,歷史是關于生活的學問,講的是日常生活里最為樸素的瑣事;歷史告訴我們怎樣選擇,如何做事,如何為人;歷史的教訓值得珍視,它凝聚著先驅者付出的辛勤勞動和犧牲;歷史是愛國主義的基石,是我們勵精圖治的力量之源和報效祖國的動力.933,學習歷史能擴大我們的生活經驗,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思考更深刻.學習歷史,還能加深我們對過去的認識與理解,使我們明白一些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力能夠得到提升934,歷史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類進化的內在奧秘,審視千百年的坎坷與輝煌,感受近百年的苦難與歡歌,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丑惡的不同理解,由此我們能更清楚的知道我們正在做什么,以及我們應該做什么.945,我們成長的過程離不開對歷史的感悟和探究.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去掌握求真的技能,去積累貫通古今的智慧,去養成對民族,國家乃至人類命運的關懷.96
第三課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1,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采用公元紀年,就是把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982,中國在西漢武帝以前,歷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時間計算年代.至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983,按形式劃分,可將歷史資料分為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按價值劃分,可分為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4,史書成為人們了解歷史的最重要文獻.1005,文物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還能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1016,傳說雖然不等于歷史,卻能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而且它們還是對歷史文獻資料的一種補充,有了它們,人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歷史.7,公元前500年左右,我國已經有了郵驛制度,步行傳遞叫郵,騎馬傳送叫驛.1068,1840年5月,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也稱為"黑便士".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1878年7月)開始發行第一套郵票,被稱為"大龍郵票".它們分別標志著世界和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起源.107